紐西蘭海岸上演海洋霸主爭奪戰!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殺人鯨和鯊魚都是海裡面的掠奪者,但若兩方遇到了,究竟孰勝孰敗?最近紐西蘭海岸邊上演了一場海洋霸主爭奪戰,一群兇猛的殺人鯨驅趕著鯊魚,欲將牠們逼到岸邊;遭圍困的鯊魚只能誓死抵抗,猛力回嘴反咬,掀起一場惡戰。

事發地點在藍崖海灘(Blue Cliffs Beach),遊客發現在離岸邊不遠的海面上,有餓壞的殺人鯨正積極地驅趕魚群,當中也包括同屬於掠奪者的鯊魚。殺人鯨展現出可怕的侵略性,不斷將鯊魚逼到淺水區,並撕咬、用魚鰭拍打牠們。

目擊者表示,當時大約為6隻殺人鯨與6隻鯊魚的戰鬥,不過鯊魚明顯不敵,還有一隻為了避免成為敵人的食物,往陸地方向逃竄,最後在沙灘上擱淺。據了解,殺人鯨比鯊魚更強壯、更快、更巨大,牠們平時以海獅、海豹、大型魚類為食,亦會把鯊魚當作獵物。

欲看影片請點此

Read more...

「揮刃」鯊魚出現在2011年發現的新物種之列

科學家們指出,4種魚類的加入是鯊魚和魟魚發現物種的爆點。

4種新鯊魚--包括「揮刃」鋸鯊--出現在2011年加州科學院研究人員所發現的140個新物種之中,該學院於12月宣佈此項訊息。

非洲侏儒鋸鯊(學名Pristiophorus nancyae)在莫三比克外海被拖網在水深1600英呎(490米)處意外捕獲。根據該學院的研究助理David Ebert表示,此種動物是科學界唯一已知的第七種鋸鯊。


照片來源:加州科學院D. A. Ebert與G.M. Cailliet

 這種掠食動物有著鑲滿牙齒的長型口鼻,並把它當成利劍使用,牠們揮動著這個附器穿過魚群,然後再回頭吃掉死傷的魚。

Ebert表示,伴隨著這些鋸鯊的,還有一種學名為Squatina caillieti的新的扁鯊(angel shark)物種,牠們的名字來自菲律賓呂宋島外海水深1200英呎(370米)處所捕撈到的一個單一樣本。

棲息於海底的扁鯊有著類似翅膀的大型胸鰭,牠們的部分身體埋在沉積物下,靜靜地平臥著,然後突襲經過的獵物。

此外,還分別在臺灣和南非發現了兩個烏鯊(Etmopterus)屬的燈籠棘鮫(lanternshark)物種。

這些發現物種是近期所找到的新的鯊魚和魟魚的部分爆點。Ebert表示,在過去的十年中,已經記述的新物種大約有200個,而在先前的過去三十年裡則是少於200種。

他補充指出,儘管在新鯊魚的記述有所增加,但是,科學家們對於這些掠食者的行為或牠們的種群卻是所知甚少。

Ebert表示,有一部分的原因是許多的鯊魚物種似乎都被局限在狹小的範圍和受限的棲息地內,而一部分也是因為展開調查所需的資金極度匱乏。

但是,許多科學家和保育人士往往在他們的研究中,也忽略了某些鯊魚物種,他補充說明。

他表示,還有許多的[鯊魚]物種沒有被發現,這是因為牠們並不像大白鯊一樣,那麼的高調。

「在茫茫大海之中,仍然存在著許多未知之謎。」

Read more...

魟魚躍出水面的影片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Read more...

高魚價時代要來了!

2011-12-28 01:24 中國時報 【杜宇】

近來國內海產價格持續高檔,養殖魚價格居高不下,家庭主婦到傳統市場購買魚貨時,普遍感覺不僅種類及大型魚數量變少,價格卻較過去上漲三至五成。春節將近,消費者不免困惑這樣的情況要持續多久。排除短期干擾(如天候、病害、中國採購等造成產量減少),要解答這個問題得從供需面探討。

在供給方面,這些年來全球捕撈漁獲量雖維持在八千五百萬噸左右,但是專家調查發現捕撈上來魚類體型變小且多為低經濟價值魚貝介類。一些高經濟水產物如鮪魚、鱈魚、石斑魚、大比目魚、龍蝦、鮑魚等數量呈現大幅減少(例如北方鱈魚種群從一九七○年的廿五萬噸減少到目前約五萬噸;西非的石斑魚群減少八○%以上)魚價也大幅成長(去年開春日本築地市場一尾重達三二四公斤的黑鮪魚,以三二四九萬日圓(約一千一百多萬台幣)的天價成交,創下歷史新高)。這些高經濟魚類大部分係透過國際貿易進入已開發國家(水產品出口有五○%是開發中國家,而八○%的進口國是已開發國家)。像日本每年需消費近三萬公噸(約占全球消費量七五%)黑鮪。貧窮國家則只能仰賴沿近海捕撈屬低價的小型魚類為生。現在每天捕撈上岸的小型食用魚類例如北歐藍鱈、鰹魚和沙丁魚其捕撈量比一九五○年增加了四倍。雖然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全球魚類資源正在驟減,而各國政府及專家們也積極在尋求補救之道。但是從實際數字來看並未發揮功效,海洋捕撈數量尤其大型經濟魚貝介類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沒有大幅成長的空間。

在需求方面,近年來隨著國民可支配所得提高對魚蝦類等水產品需求逐年增加。全球每人年平均水產品消費量將由目前十六公斤增加到二○三○年時的十九至廿一公斤,屆時需生產一.六億公噸的水產品才能供應全球需求。由於水產食品有益健康,隨著了老年人口增加對水產品的需求預計到二○二○年時全美水產品需求會增加六.五八%(約增加一八一萬公噸)。台灣即將邁入高齡化社會對水產品需求也會出現相同的情況,未來恐需靠進口來填補。

在需求大於供給及漁民作業成本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未來高經濟水產物的價格將呈上漲趨勢並透過國際貿易賣往出的起高價的國家及消費者手上。國際食品政策研究所即指出,由於全球水產品需求將遽增,估計到二○二○年時之魚類價格將會增加四至十六%,高價位硬骨魚類之價格預計將增加一五%。國內消費者勢必要花比以前更多的費用才能享用到這些高級魚貝介了,消費者要有心裡準備。

要想緩解這樣的趨勢除改變消費習性外,更有賴養殖魚類供應。目前水產養殖魚種相當多,產量達五千五百多萬公噸,所提供的養殖物數量約占全世界水產品消費量的四六%。但是養殖產業尚存在藥物濫用、疫病叢生、引發地層下陷、汙染海域、魚肉含臭土味、耗用大量小型魚類等等須克服的問題,能否一如預期仍充滿變數。

台灣在發展養殖漁業產業上有相當卓越的技術與經驗,在經一段沉潛之後,養殖漁業又再度生氣蓬勃。只是近來部分海水養殖魚種價格飆漲超出常情,政府應該密切注意養殖魚價格異常波動,以免影響養殖漁業的未來發展。

預估全球漁產量至二○二○年將每年成長一.三%,成長低於前十年,原因是水產養殖成長率下降至二.八%及捕撈漁業產量將下降或停滯不前,到二○一五年水產養殖將超過捕撈漁業成為人類消費魚類的最大來源,二○二○年水產養殖產量將占漁業總產量(包括非食品用途)的四五%。今年養殖水產品價格較○九年十一月上漲超過二五%,可以預期高魚價的時代將很快到來,消費者要有心理準備。(作者為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Read more...

愛鯊行動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在台灣近海海域棲息著將近一百種的鯊魚,大部分的鯊魚如鯨鯊都是溫和的,牠們不但在國際上具有高度學術研究價值,更是台灣在生物多樣性上的珍貴寶藏。然而,中研院的學者們告訴我們,台灣的近海已經很難看到鯊魚了。究竟,牠們到哪去了?

科學家估計,每年至少有4~7千萬隻鯊魚,因魚翅需求而遭殺害。光太平洋海域,一年便有一百萬條鯊魚,被活生生的切去身上的魚鰭和魚尾,再被血淋淋地拋回海中慢慢死去。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更指出,目前已有111種鯊魚面臨絕種,鯊魚位居海洋生態鏈中的頂端位置,當鯊魚族群加速崩解,我們那珍貴的海洋生態系統必然失衡,帶來難以估計與收拾的代價。

由於這個緣故,2010年美國在鯊魚保育的立法上,有了驚人的進展,除了修法關閉海上交換魚翅的法律漏洞,更規定進港到貨的漁船,捕獲的鯊魚其魚鰭必須自然地黏附在魚身上,以徹底確保「活割魚鰭」的殘忍行為不再發生。此外,從2011年起,在夏威夷與關島,魚翅是非法的餐點菜餚。2011 歐洲環保團體國會遊說,也急起直追,準備關閉鯊魚保育規範的法律漏洞;那台灣呢?

根據2011年1月27日聯合晚報報導,台灣名列全球獵鯊大國第4名,報導中指出,由英國保育團體 TRAFFIC及美國皮尤環境組織(US Pew Environment Group)共同執行的調查,其報告指出聯合國保育全球鯊魚計畫已徹底失敗,此報告指印尼、印度、西班牙、台灣及其他16個鯊魚獵捕大國為罪魁禍首份報告點名「前20大」鯊魚獵捕國,頭號獵捕國是印尼,獵捕數量約占全球鯊魚捕獲量的13%,印度緊追其後(9%),再來是西班牙(7.3%)及台灣(5.8%)。
這數字驚人嗎?是的,因為我們不能忽略曾經有國際組織指出,印尼當地的魚翅貿易,是掌握在台灣人手中的。所以,除了帳面上的數據,還有更多我們看不見黑暗數據。

所以荒野保護協會在2011年發起<追尋鯊魚>活動,藉由鯊魚的追尋,荒野呼籲消費者「拒吃魚翅、減少鯊魚消費」,也邀請漁業界共同力行「全魚利用,不活割鯊魚魚鰭,不過度捕撈,不撈捕幼體」,並呼籲台灣官方儘速頒布明確捕鯊數量及魚翅魚身進出口管理辦法,建立「鯊魚產品」管理標章,取締非法魚翅及鯊魚肉之販售。

永續海洋,從愛鯊開始

鯊魚是海洋生物鏈的重要維繫者,魚翅是鯊魚的手腳;
沒有魚翅的婚宴,洋溢更永恆的愛。邀請你,加入我們的行列:

  •     告訴身旁5對即將結婚的新人,請他們支持婚宴不上魚翅菜餚。
  •     成為荒野愛鯊演講志工,推廣5場愛鯊演講。
  •     捐助荒野海洋保育計畫。
  •     擔任追鯊大使:到各地漁港、魚市場、生鮮超市、夜市走動,藉由文字影像記錄與實體採樣,全面尋找鯊魚蹤跡。
荒野海洋計畫2011年,全台灣採樣各地販售的鯊魚肉樣本,交與中研院以DNA條碼進行法醫學檢驗,以了解並公佈台灣人目前食用的鯊魚多樣性。

Read more...

「愛鯊計畫立即啟動!」守護海洋的明天

http://vip.eslite.com/LifeStyle/LifeStyle_D7.aspx?type=7&no=2011111514

「愛鯊計畫立即啟動!」守護海洋的明天
誠品公益捐點平台上線-10點起就能隨手捐點數,邀請您輕鬆分享好生活!

為什麼鯊魚不見了?
在台灣近海原本棲息著將近一百種的鯊魚,大部分的鯊魚都是溫和的,牠們大多不但溫和,更在生態鏈上有很高的保育價值,也是保存台灣生物多樣性的珍貴寶藏。但目前台灣的近海已經很難看到鯊魚了,究竟,牠們到哪去了?

每年有4~7千萬隻鯊魚,因魚翅需求而遭殺害,被切去身上的魚鰭和魚尾,再被血淋淋地拋回海中慢慢等死。鯊魚位居海洋生態鏈中的頂端位置,當鯊魚族群減少,我們珍貴的海洋生態必然迅速消失,帶來難以估計與收拾的代價。

愛鯊計畫,守護海洋的明天
由英國保育團體 TRAFFIC及美國皮尤環境組織(US Pew Environment Group)共同執行的調查,印尼、印度、西班牙、台灣被點名為「前四大」鯊魚獵捕國。因此,今年荒野發起「愛鯊行動」,走訪全台灣各地採樣販售的鯊魚肉,與中研院合作的鯊魚DNA追尋檢測計畫,調查全台灣市面上食用鯊魚的情況,全面搶救瀕危鯊魚,還給海洋生存的機會!。

愛鯊行動:
捐款支持愛鯊計畫! 我們需要募集1,000份鯊魚樣本DNA檢驗與調查的經費,請您捐款贊助荒野保護協會,完成全台首次的「愛鯊DNA行動」。
●點數捐贈9990點以上,荒野保護協會將贈送「Shark Shock環保袋」一只(數量有限,贈完為止)。本計畫所募得的款項,將作為1,000份鯊魚樣本的檢驗經費,邀請您加入,支持全台首次的「愛鯊行動」!

Read more...

護士鯊生下小寶寶 產仔只需兩秒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15日下午13:43,山東煙臺海昌鯨鯊館迎來了新成員———一頭剛剛誕下的護士鯊。剛生完孩子的護士鯊靜靜地躺在水底,而剛出生的小寶寶則隔離在水箱頂部的網中,跟媽媽“隔水相望”。

記者趕到海昌鯨鯊館時,小護士鯊在隔離區內悠哉地遊著,這個身長40厘米,體重3.1公斤的“小姑娘”,吸引了眾多遊客的目光。水族部部長林樂宏一直守在護士鯊的水箱旁,觀察“產婦”和“嬰兒”的情況。

“護士鯊孕期一般在10個月左右,5個月前我們發現了這頭護士鯊體內排出卵殼,然後每天24小時監測。”林樂宏告訴記者,15日中午13:43,工作人員發現護士鯊忽然弓腰,然後一甩尾,一條小護士鯊就遊出來了。“整個過程在2秒鐘左右,我們都沒看清,很遺憾。”

“我們查了一下資料,這是國內首次在人工飼養環境下誕生的護士鯊。”林樂宏說,護士鯊平均年齡30歲,7歲左右性成熟,這頭誕下“千金”的護士鯊年齡在8歲左右。林樂宏猜測,根據“產婦”的身體情況判斷,很有可能還有一頭小護士鯊在肚子裏,“我手裏拿著DV,如果再生產的話,我一定拍下來。”

“這次成功繁育為國內水族業物種保護和繁殖研究提供了寶貴經驗,同時也表明了海昌鯨鯊館在鯊魚的飼養和繁殖領域步入了國際一流水平。”林樂宏說。

林樂宏說,護士鯊是最懶的魚,大部分時間會找個地方一動不動地呆著。但是小護士鯊的出生可不是那麼順利的,產卵20-40個,但是能順利生下來的只有少數幾只。

“護士鯊是卵胎生,5個月左右卵在子宮內孵化,小護士鯊就出來了。當它們的嘴巴發育到足夠成熟時,就開始吃周圍較小的胚胎。最後,子宮內留下小護士鯊就很少了。”林樂宏說,當小鯊魚出世後,本能地迅速適應環境,躲避敵人,否則就有被吃掉的危險。

“小護士鯊一般在3天左右才會進食,這段時間我們會24小時觀察,隨時測呼吸頻率。”林樂宏說,大概一年多的時間,小護士鯊就能長到1米左右了。(楊春娜 申吉忠)

護士鯊簡介

護士鯊(Nurse Shark,也稱鉸口鯊)頭部形狀類似護士帽,因此得名。護士鯊所屬的目是外形差異最大的鯊魚目之一。正如眾所周知的斑紋須鯊,該種鯊魚各式各樣,令人驚訝——斑紋鯊之類的某些鯊魚外形扁平並且像地毯一樣,而另外一些如護士鯊之類的鯊魚則有著典型鯊魚的外貌。護士鯊的近親包括一些已知的最小的鯊魚,也包括所有鯊魚中最大的鯨鯊。

護士鯊通過氣孔,迫使水通過鰓,提供穩定的富氧水讓他們在靜止不動時可以呼吸。護士鯊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夜間生物,白天通常躺在沙質海底或躲進洞裏休息,夜間出來捕食。偶爾它們會使用強壯的胸鰭拖著自己沿海床行進,當然通常都是以傳統的方式遊動。 它們興情溫順,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通常以吸食的方式捕捉魚類(包括黃貂魚)、甲殼類和軟體動物。嗅覺靈敏。卵胎生,"懷孕期"10至12月。每次產卵20只40個,但是由于幼仔在母魚腹內就會殘殺同類,所以只有一至數條小魚出生。幼魚出生時體長便 可達40厘米。

Read more...

Four New Sharks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Academy research associate David Ebert and his colleagues described four new species of deep-sea sharks this year. The African dwarf sawshark (Pristiophorus nancyae) was collected via a bottom trawl at a depth of 1,600 feet, off the coast of Mozambique. It is notable for its elongated blade-like snout, or "rostrum," which is studded with sharp teeth and used as a weapon. The sawshark will swim through a school of fish swinging its rostrum back and forth, stunning and injuring prey, and then swim back to consume the casualties. Ebert and his colleagues also described two species of lanternshark: Etmopterus joungi from a fish market in Taiwan, and Etmopterus sculptus from trawling at depths of 1,500 -- 3,000 feet off the coast of southern Africa. Like their name suggests, lanternsharks emit light on various parts of their body -- probably a strategy to camouflage themselves from upward-looking predators and also to interact with others of their own species. Finally, a new species of angel shark (Squatina caillieti) was described from a single specimen collected in 1,200 feet of water off the Philippine island of Luzon. Angel sharks have flattened bodies and large pectoral fins resembling wings.

Read more...

會笑的大鯊魚 攝影師瞬間捕捉

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2011年12月14日17:14 蘋果即時

一位來自夏威夷的59歲攝影師普林,在北極海裡捕捉到格陵蘭大鯊魚微笑的畫面,相當難得。

格陵蘭鯊魚體型相當巨大,有7公尺長,最高壽命可長達200年,生活在北極海平面下600公尺,以吃北極熊維生。如此巨大而兇猛的動物,普林卻鼓起勇氣潛到北極海下與鯊魚近距離拍攝,不過普林對這群大鯊魚有另外一番感受,他說:「這些鯊魚很有好奇心,看到我的時候很平靜地遊過來,而且還做出很搞笑的姿勢。」普林隨著鯊魚邊游邊拍,「我知道他們是肉食動物,但我並不害怕」,最後普林成功完成拍攝。




格陵蘭島附近現巨型深海鯊魚 壽命達200年

據介紹,這種鯊魚會以海豹等為食,壽命或長達200年

中新網12月14日電 據外電13日報道,一名海底攝影師最近在格陵蘭島附近海域發現一種罕見的巨型鯊魚,外形酷似被腐蝕的岩石。該種鯊魚以海豹等為食物,有時還捕殺北極熊。

據報道,來自美國夏威夷的攝影師道格?珀萊茵是在加拿大聖勞倫斯河口的暖水區拍攝到這只鯊魚的。

珀萊茵說:“這只鯊魚雖然表面看起來有點滑稽和愚笨,但靠近一看,卻是十分古怪和沉著,看起來比其他類型的鯊魚更溫和些,我當時一點也沒有感覺到威脅。” 他指出:“面對我時,這只鯊魚似乎略顯害羞,尤其是對呼吸器呼出的水泡既害怕又好奇,甚至還試圖靠近我一探究竟。”

據稱,這是迄今為止所知生活在最靠近北極的鯊魚種類,體型比大白鯊還要龐大,長約23英尺(約4米),壽命長達200歲。這種鯊魚主要生活在1攝氏度左右的北冰洋深海區,生活區域深度可達600米左右,常以大型海豹為食,有時也捕殺北極熊和鹿。

報道介紹稱,冰島和格陵蘭島的居民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在格陵蘭島附近海域捕殺鯊魚,這些鯊魚的皮被用來做靴子,牙齒被做成鋒利的用具,而鯊魚肉卻被端上了冰島居民的餐桌上,稱之為“冰島幹鯊”。



深海巨無霸格陵蘭鯊 溫順好奇外表笨

中評社北京12月16日電/電影《大白鯊》中那個可怕的生物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傳聞格陵蘭鯊甚至吞食過體積龐大的北極熊和馴鹿,這些使得人們對鯊魚更加畏懼。近日美國一位勇敢的攝影師為了拍到較好的照片潛入海底與格陵蘭鯊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

據中國日報網報道,這位攝影師名叫道格•珀賴因,現年59歲,來自夏威夷州的凱盧阿瓦科納(Kailua Kona)。他說:“其實格陵蘭鯊並不像傳聞中說的那麼可怕,它們反倒比別的鯊魚性情更為溫順安靜,好奇心較重,外表愚笨可笑,像是由石頭雕刻而成。”

這些格陵蘭鯊生活在北極冰層下600米深的水中,那裡比一般鯊魚所處的地理位置還要偏北,水溫最低會降至1攝氏度。它的壽命可超過200歲,體積比影片中臭名昭著的大白鯊更大,可以長到23英尺(約為7米)長,主要靠捕食大海豹為生。部分鯊魚有時會游到北美水溫較高的聖勞倫斯河尋覓食物,珀賴因正是抓住了這個機會對其進行近距離拍攝。

珀賴因說:“大多數鯊魚都對潛水員存在顧慮,在聽到潛水呼吸器的水泡聲時盡量避開,而讓我驚奇的是,當我靠近格陵蘭鯊的時候,它們卻被這種聲音吸引,並游過來一探究竟,以滿足它們的好奇心。”

“為了拍到更佳畫面,我游到離它們1米遠的地方,它們也沒有逃走,而是繼續平穩地、懶懶地向前游動著,儘管如此,為了保持很近的距離,我必須很努力地游,”珀賴因說。

格陵蘭鯊為體形最大的鯊魚之一。幾個世紀以來,居住在冰島和格陵蘭島的居民一直在捕殺這種鯊魚,用鯊魚皮做靴子,將其牙齒做成切割工具,而鯊魚肉則做成該國最受歡迎的菜肴“冰島幹鯊”




格陵蘭 食熊鯊 超200歲 能潛至水下600米

超200歲能潛至水下600米

“食熊鯊”

據美國媒體今晨報導,59歲的美國攝影師道格·普利納拍攝了一組水下照片,展現一種罕見的格陵蘭鯊魚,這種鯊魚皮膚好似遭到侵蝕的石頭。它的壽命超過200歲,最深可潛到北極海冰下方600米。它們的身長超過大白鯊,可達到23英尺(約合7米),生性兇猛,會捕食北極熊。

據報導,格陵蘭鯊魚棲息的水域溫度只有1攝氏度,這種鯊魚冒險來到北美洲更溫暖的聖羅倫斯河覓食。格陵蘭鯊魚主要以海豹為食,有時也會捕食北極熊和馴鹿。

拍攝時距離這種龐然大物只有1米,驚險程度可見一斑。普利納說:“這種鯊魚非常安靜,也非常好奇。它們要比其他鯊魚更鎮定,長得也非常滑稽可笑。絕大多數鯊魚都不喜歡潛水員攜帶的呼吸器發出的聲音,通常選擇避開,這種鯊魚卻被這種聲音吸引,這讓我感到非常吃驚。”“它們的游動看似慢吞吞的,實際上要比我敏捷得多。我不得不拼命游動,才能追趕上它們的腳步。”普利納說,幾百年來,冰島和格陵蘭居民一直捕殺這種鯊魚。它們的皮被制成靴子,牙齒則被制成切割用的工具。編譯/記者郭悅

(責任編輯:王慧綿)

Read more...

牛人騎巨鯨屍體摸兇猛虎鯊

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為了近距離感受鯊魚嗜血本性,32歲的Leon Deschamps來到澳大利亞鯊魚灣,從一隻死鯨魚的屍體上去觸摸正在享受美味的虎鯊頭部。










Read more...

與鯨鯊共舞─日本沖繩

自由時報

潛水的人都期待在水中遭遇奇特生物,像鯨鯊(Whale Shark)、幅魟(Manta Ray)之類的龐然大物,不過總是可遇不可求。但是在日本沖繩,卻有在海中與鯨鯊共游的行程,「掛保證」可以和鯨鯊零距離接觸,算是發展鯨鯊生態旅遊的一種型式。

◎保育類動物 綽號大憨鯊

鯨鯊學名叫Rhincodon typus,根據研究資料, 1828年第一次確認鯨鯊這種海洋生物,由英國學者安德魯.史密斯(Andrew Smith)命名。因為鯨鯊的體型與鯨一樣龐大,體長可達12公尺以上,不同的是,鯨用肺呼吸,屬於哺乳類,鯨鯊則是靠兩側5對巨大的鰓呼吸,而海洋哺乳類的尾部擺動方式上下垂直,鯨鯊的尾鰭則是左右水平擺動,因此鯨鯊屬於魚類,是海洋中最大型的魚,也是保育類動物。

鯨鯊的身體背部深黑灰色,散佈白色斑點,有點像星星一樣,每隻鯨鯊的斑點都是獨特的。成熟鯨鯊的嘴巴很寬,內有300~350排細小的牙齒,兩個小眼睛在扁平頭部前方兩側,一點都沒有鯊魚兇惡的模樣,而且那麼多牙齒幾乎退化沒有作用,張開他的巨大嘴巴「用餐」時,只是大口灌進海水,濾食水中的浮游生物或小魚蝦。鯨鯊雖有「鯊魚」稱號,個性非常溫和,不會攻擊人,在海中漁船接近時,鯨鯊也不會驚嚇逃離,有很多文章用「海洋中溫柔的巨人」來形容,台灣漁民喚牠「大憨鯊」。

沖繩中部讀谷村漁會將受困或捕到的鯨鯊,以教育及研究的名義,圈養在靠近殘波岬一帶的海域,養在一個長、寬各約30公尺,高20公尺(在水下5~25公尺)的漁網內,目前圈養3隻鯨鯊,體型從7公尺到4.5公尺,讀谷村一帶有好幾家潛店經營鯨鯊潛水活動(Whale shark diving),在日本頗具聲名,也算轉換鯊魚命運的方式,從毀滅性的殺戮變成一種教育和觀光產業,交由Top Marine Zanpa公司經營管理。


◎近距離接觸 鯨鯊身邊穿梭

提前預約讀谷村與鯨鯊共舞的行程,也要比預定的時間提早到潛店,除了準備潛水裝備,還有一個大約10分鐘的賞鯨鯊簡報,提醒遊客參觀鯨鯊時的注意事項,諸如不可以故意追逐鯨鯊或接觸,如果鯨鯊主動靠近就不用客氣啦,但還是要小心不要傷害到鯨鯊。

從漁村港口塔船航行10分鐘就可以到達鯨鯊圈養地點,參觀鯨鯊的行程像撥打行動電話一樣,還有分「網內網外」,費率自然有所不同,不過網外便宜一些,因為是掛在圈養鯨鯊的網子外面觀賞。至於網內,就是直接進到網子裡面和鯨鯊近距離接觸,進到網內需要進階潛水證照。

待潛水客進從出入口進入圍欄內,先在圍欄邊緣等候以免混亂,之後工作人員就會搖鈴示意自由活動,可以和鯨鯊互動或拍照,幾十公尺空間的圍欄並不大,3條鯨鯊游來游去,很容易就可以接觸到鯨鯊。工作人員會準備磷蝦之類的食物來餵食鯨鯊,如同在水族館中的餵食秀,圈養在大海中的鯨鯊會直立起來濾食飼料。

與鯨鯊在海中共游確實是極其特殊的經驗,但老實說,用網子困住鯨鯊極不人道。如果以教育之名,讓更多前去參觀的民眾和小朋友,都能因此更了解保育鯨鯊和尊重海洋生物的重要性,改變食用及採集魚翅的野蠻行徑,也許圈養鯨鯊還有某種程度的正當性,或只是在鯨鯊生態旅遊發展過程中的過度型態,目前Top Marine與鯨鯊共游的行程,收入名目大部分作為鯨鯊保育基金。

潛進沖繩 推薦其他潛點

除了去看鯨鯊,沖繩還有許多潛水地點可以選擇,一般賞鯨鯊的套裝行程,會搭配青洞潛水。沖繩本島著名的潛水地點在殘波岬,那一帶可以下好幾支氣瓶,其中真榮田岬公共設施完善,很適合教學和輕鬆潛水的地點,深度從6、7公尺,最深約24公尺,有許多珊瑚礁魚。

最著名的還是在真榮田岬西面的青洞,有峽窄的通道可以進入洞穴內,從洞穴內往上看,能見度很好,湛藍清徹的海水映著天空,散發奇特的青藍色光芒,洞內有許多洞穴魚群,數量還頗為龐大。到青洞可以岸潛的方式進入,如果岸邊浪況不佳,也可改以船潛方式進行,但要加價2,000日圓。

沖繩本島附近可供潛水的地方,能見度都不錯,距那霸西約30公里的慶良間諸島,座落於蔚藍海洋之中,此處有大小30餘座島嶼,潛水、賞鯨是水底觀光主要活動,從港口搭船約一個小時船程,在這裡參加船潛行程都是潛3支氣瓶,上午出發後直到傍晚才回港,午餐就在船上解決。

根據沖繩觀光情報的資訊,沖繩地區有200多種珊瑚,慶良間島海域水底清徹,能見度頗佳。我們在儀志布島、黑島、軍艦島等海域下潛,日本潛水客還不少,水底能見度可達幾十公尺,許多色彩鮮豔的珊瑚礁魚悠游其中,像條紋蓋刺魚、鸚哥魚、蝶魚、管口魚、小丑魚等,其實都是台灣週邊水域常見的珊瑚礁魚,偶會有海龜現身逕自覓食,不過那一帶海域海底大多是珊瑚礁地形,咸少軟珊瑚,更顯得珊瑚礁魚色彩繽紛。據說每年1~4月間是賞鯨旺季,那時會有成群座頭鯨為了傳宗接代造訪慶良間諸島。

他山之石 鯨鯊觀光產業

台灣曾經是鯨鯊消費大國,「豆腐鯊」就是形容鯨鯊的肉質顏色。根據漁業署的資料,鯨鯊屬於高洄游性魚種,臺灣附近海域常可發現牠的蹤跡,因個性溫馴且行動遲緩,容易被捕殺,加上產仔數少,成熟期長,族群數量逐漸減少。有些國家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就開始保護鯨鯊,台灣一直到2005年才逐年調降限捕尾數,2008年起才全面禁止捕撈、販賣、持有及進出口鯨鯊,所以現在到餐廳看到菜單上的豆腐鯊料理,或是鯨鯊做的鯊魚煙料理,都是非法的,但還是隨處可見。

儘管台灣保育鯨鯊起步較晚,近年來持續努力,漁業署委託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研究鯨鯊生物學,和定置網業者合作,自2002年標放第1尾鯨鯊,後續共標識放流了300多條鯨鯊,其中以衛星籤標識30條,也成功接收到其中幾條的衛星訊號。也許是發展鯨鯊觀光極具潛力的方式,國內「愛潛水」(iDiving)潛店資深教練王雲慶表示,許多國家都發展類似的生態觀光,鄰近的菲律賓和澳洲都已經規畫相關行程,像菲律賓的丹索爾( Donsol )就是著名的觀賞鯨鯊的地點,每年12月至隔年6月為觀鯨鯊季節,很多歐洲人慕名而去。

2011年9月美國的Pew環保團體(Pew Environment Group)發表台灣是全世界第四大捕鯊國,公開東港漁民曬鯊魚翅令人怵目驚心的畫面,再次重創台灣形象。漁業署於隔日發布新聞稿,表示漁民並未違法,並宣布2012年起實施「鯊魚鰭不離身」,希望能擺脫鯊魚膾子手的惡名。不過王雲慶認為,應該要有更積極的做法,鯨鯊衛星定位系統掌握鯨鯊洄游行蹤,如果開放分享成果,就可以在台灣海域發展鯨鯊觀光產業,就像菲律賓丹索爾發展鯨鯊觀光後,經濟效益遠比宰來吃了更高,而且可以永續發展,這是漁業署和研究單位可以往前思考的方向。

Read more...

海功號35年前首航南極 出書解密

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聯合報╱記者沈旭凱/基隆報導】


卅五年前的十二月二日,海功號從基隆八斗子漁港出發,搭載著冒險犯難的研究人員抵達南極圈,捕回一百卅多噸的南極蝦,讓水產試驗所掌握南極蝦加工技術,轟動國內外。

昨天,正好是卅五周年紀念日,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邀請昔日參與任務的研究員、船員與家屬齊聚一堂,緬懷海功號探索南極事蹟,並發表「海功號極地任務」專書,讓外界一窺他們冒險犯難的精神。

當年擔任農復會漁業組長的闕壯狄,是海功號極地首航的原始構想人,他回憶,當時和同僚盧向志談起前進南極開發漁業資源構想時,一拍即合,沒想到真的促成海功號南極任務。

水產教育泰斗鄧火土博士是海功號南極任務計畫主持人,當年他在水試所長任內,原本屆齡退休,後來接到這個大任務,成為生命中壓軸作品,讓海功號滿載而歸。鄧火土已過世,女兒鄧文美分享父親一生清廉、愛書、不妥協的人生態度。

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理事長莊慶達和退休老師單碧玲,調查海功號事蹟,發表「海功號極地任務」一書。書中提到,海功號是台灣遠洋漁業開發南極公海漁業資源的先河,往返南極途中,還曾在南非幫國家運送鉛封的鈾二三五燃料回台。

書中描述當年駐開普敦領事洪健雄,將運送任務交給海功號領隊李燦然、船長陳長江時,陳長江曾詢問運送何物,洪在便條紙上寫下後,偷偷拿給陳看後就燒掉,過程有如間諜戰情節。

莊慶達說,海功精神已成為台灣漁業從業人員學習的標竿,參與極地任務的前輩約有四分之一已作古,因不忍他們的英雄事蹟隨時光飛逝,希望透過這本書讓後代飲水思源。


昨天出席的還包括研究員王敏昌、戚桐欣、張明添、船員李福生、海洋大學校長李國添、基隆市議會議長黃景泰等。

【2011/12/03 聯合報】




回顧海功滄桑 紀念鄧火土冥誕

【中央社╱新北市1日電】

漁業與學術界紀念海功號首航南極35週年暨鄧火土博士百歲冥誕,將於2日在基隆碧砂漁港舉行,船長、船員、研究員、隨行採訪記者都應邀參加,將回顧與見證艱鉅的歷史任務。

已故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所長鄧火土博士是台灣水產教育的泰斗,民國39年至66年間,任水試所第7任所長。他任內由海馬號和海豹號2艘試驗船,再增加海慶號及海功號2艘試驗船。

海功號曾4度遠赴南極探測南極蝦漁場,首航除船員與漁業研究員,資深記者胡宗駒是隨行採訪的3名記者之一。

胡宗駒今天表示,海功號是由國人自行建造的700噸級試驗船,當年「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簡稱農復會,現行政院農委會前身)推動加速農村經濟發展建設,當年的時空背景下,鄧火土任內鼓勵海功號試驗船遠征南極,奠下海洋研究對外領域。

已從美國休士頓回台居住的胡宗駒,也受邀參加2日上午在碧砂漁港的紀念活動;他回憶,經過數月的籌劃後,海功號於民國65年12月2日首航南極。

當時,海功號由基隆八斗子漁港出發,經麻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直駛南非開普敦港,稍事補給後,再由開普敦前往南極洋。

首航由當年的水試所主任李燦然,擔任探測南極資源及南太平洋深海資源領隊。「海功號」是第1艘到達南極圈的華人船舶,民國82年正式卸任,歷經前後近18年海上寒暑,留下歲月斑駁痕跡,當時船長陳長江也受邀參加明天的紀念活動。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莊慶達及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等,推動將「海功號」改建為台灣漁業史博物館,盼保存、活化、再利用。

另外,水產試驗所「水產嘉年華」活動,3日在基隆總所開放參觀,展示重要研究成果,解說漁業、加工與養殖產業。

水試所所史館還保存從日治時期以來的所徽、照南丸船鐘、泛黃的舊照與海功號及歷代試驗船等照片,見證整個水產試驗所的發展歷史。

水試一號試驗船於民國83年完工下水,當時堪稱為國內首屈一指的研究船,今年日本發生三一一強震後,水試一號還前往西北太平洋的秋刀魚漁場,檢測海水與秋刀魚是否受輻射污染,水產嘉年華當天也將開放登船參觀。

【2011/12/01 中央社】



海功號到達南極圈 華人第一艘

【聯合報╱記者沈旭凱/基隆報導】

海功號功成身退,安置在基隆碧砂漁港。

記者沈旭凱/攝影海功號當年完成極地任務,成為第一艘到達南極圈的華人船舶。十八年的海上長征中,共執行五十三次漁場調查及試驗作業任務。一九九三年除役後,目前在基隆碧砂漁港的岸上,供後人景仰當年的海功精神。

海功號長五十六點六公尺、寬九點一公尺、高五點八八公尺,吃水三點二五公尺,總噸數七百一十一點五噸,承載人數三十五人,屬於艉拖式試驗船。

隸屬台灣省水產試驗所的海功號,一九七五年七月下水,配備當時最先進的航海、漁撈儀器與設備。隔年十二月二日測試後,由領隊李燦然、船長陳長江率隊,搭載三十五名船員、研究員及三名隨隊記者,開啟極地首航任務。

海功號從基隆市八斗子漁港出發,穿越台灣海峽、麻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後繞過馬達加斯加島,到達南非開普敦港補給,再航向南極洋的恩得比海域。

一百一十四天下來,航行一萬九千餘浬,隔年三月廿七日返抵基隆港,捕回一百三十多噸南極蝦,讓台灣掌握南極蝦加工技術。

海功號先後四次遠赴南極從事漁場探勘與開發,為台灣漁業立下汗馬功勞,也創下當時華籍船舶航行最遠的記錄。

一九九三年一月報廢,基隆市政府以一元購得,轉贈基隆區漁會,一九九八年移泊碧砂漁港的岸上做成地標,今年整修後重現原貌。

【2011/12/03 聯合報】

Read more...

巨型魟魚重127公斤

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2011年 12月02日 蘋果日報


英國電視節目《河中怪獸》的主持人韋德最近花4小時,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附近的帕拉那河把重達127公斤的「巨型龜甲魟」拖上岸。

「巨型龜甲魟」是全球淡水魚中,體型最大、最致命的魚類,牠尾巴的刺含有劇毒,能讓敵人喪命。

韋德說:「這必定是此物種其中一隻最大的。」

翻攝英國《每日郵報》

巨型龜甲魟小檔案
★學名:Potamotrygon brachyura
★分布:巴拉圭的河流和阿根廷帕拉那河下游
★特徵:全身灰褐色,尾部短而胖
★體形:身長通常在1公尺以上,最大逾1.5公尺
★毒性:尾部的棘帶有劇毒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Read more...

大白鯊重返新西蘭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新唐人2011年11月29日訊】近日,一條3公尺長、9歲大的幼年大白鯊在完成熱帶航程後重返新西蘭。自然保育部的海洋科學家Clinton Duffy指出,這是12個多月以來第一只追蹤到的鯊魚。

這隻被暱稱為Grim的幼年大白鯊去年三月在斯圖爾特島被做上標記,然後牠游往斐濟展開了牠的熱帶之旅。

Grim曾經有四個月脫離了雷達範圍,本月初Duffy收到Grim在湯加島附近發出的信號。「他當時是在新西蘭東北的Louisville海底山群,所以他是在回家的路上。」Grim去過了斐濟、湯加和紐埃。

Duffy認為,Grim可能會在南部深海與其他大白鯊聚集並留在奧克蘭,也可能前往斯圖爾特島。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一只鯊魚在牠存活期間可能會帶來250萬元的經濟效益。

奧塔哥大學海洋生態學家Stephen Wing認為,以鯊魚做為旅遊賣點相當有潛力。他指出,生態學家對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和潔淨天然環境的價值做了一些計算,「如果將這些換成錢,金額會相當龐大」。

Duffy對此表示,腦筋靈活的生態旅遊商在吉斯伯恩和普爾奈茨群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提供客人自由地與鯊魚潛水的經驗。「這在新西蘭越來越流行,不用被關在籠子裡。」

鯊魚和其他海洋水生物的生態平衡與我們的生活關係密切。以新西蘭而言,炸魚店用的星鯊被過度捕撈是導致泳灘螃蟹橫行的原因。

Read more...

臺灣深海魟魚生態錄影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From: 臺灣深海魟魚兩隻

這是在臺灣小琉球西南海底582米所拍攝到的底棲性魟魚

在單位租用寶拉麗絲號的航次裏,

除了使用無人潛艇深入海底探測一些泥火山地形及噴氣現象外,
當然也拍到不少潛藏於幽暗海底的生物。
其中最大型的就屬這兩支影片中的魟魚了。






至於這隻,則是在693米所拍攝到的黃土魟。(註:應是達氏深水尾魟)

Read more...

反魚翅有突破 香港商家不解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法新社香港25日電) 身兼香港乾貨區餐廳魚翅城酒家(Shark's Fin City)老闆和乾魚翅批發商的鄺宏群(Kwong Hung-kwan,音譯)表示,真正了解鯊魚的人寥寥無幾,他是其中之一。

鄺先生跟香港的許多魚翅商人一樣,認為魚翅買賣已成為一項反華陰謀的打擊目標,領導這項陰謀行動的是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之類的「西方」保育團體。

他表示,全球鯊魚數量大幅減少的言論是胡說八道,他對瀕臨絕種的鯊魚種類自2000年來上升8倍的研究更嗤之以鼻。

魚翅城位在香港德輔道,據保育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表示,德輔道西端和附近的皇后大道西是全球魚翅交易中心,每年進口1萬公噸的乾魚翅,約占全球魚翅產量的一半。

高檔連鎖旅館半島酒店上周宣布,他們的餐廳從明年1月起不再供應魚翅,這個消息讓鄺宏群和德輔道同業甚感意外。

半島酒店的經營者是亞洲歷史最悠久的酒店企業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Hotels, Ltd.)。該公司表示,做成這項決定,是因為「體認到全球鯊魚數量面臨威脅,也是基於公司的永續發展願景」。

保育人士對此大表讚賞。他們長期努力說服亞洲的消費者對魚翅湯「說不」,如今總算有了突破,但有些從事魚翅買賣的人卻是氣憤不已。

一位只肯透露自己姓陳的德輔道魚翅商人說:「殺鯊魚一點也不殘忍,海裡鯊魚那麼多,你不殺牠們,牠們就來殺你。」

香港世界自然基金會表示,中國大陸人民越來越有錢,助長食用魚翅的風氣,這也是全球鯊魚數量減少的一大因素。

1996年瀕臨絕種的鯊魚僅有15種,到2010年已超過180種,每年大約有7300萬條鯊魚遭到捕殺。鯊魚是古老的掠食者,對維護海洋生態的健全十分重要。(譯者:中央社徐嘉偉)

Read more...

野生鯊魚面對面 人類活體實驗首例

〔本報訊〕野生鯊魚是否會主動攻擊人類長久以來專家說法不一,國家地理野生頻道為了探究事情真相,特別集合了最強的專業潛水員、海底攝影師與科學專家們進行3個月的訓練,並將潛入南非海域的深海與鯊魚共游,而此舉也創下真人活鯊同游實驗的紀錄,國家地理頻道預計將於明天上午10時至12時現場直播。

鯊魚向來是好萊塢電影裡的夢魘,而國家地理野生頻道此次企圖挑戰人類對於鯊魚的恐懼以及破解好萊塢對鯊魚行為指控,一探鯊魚攻擊的真實原因,顛覆社會對鯊魚行為的認知,還特別集合了最強的專業潛水員、海底攝影師與科學專家們並透過3個月的不斷演練,將於明天上午直播。

而在鯊魚攻擊實驗現場2小時的直播特別節目中,國家地理野生頻道特別邀請到海洋生態專家權威親自游在野生鯊魚群中,透過實驗的步驟,破除人類對鯊魚危險攻擊的迷思,而此次節目特別選在位於南非眾所皆知的鯊魚海域洛磯灣所轉播,而當地紀錄數量驚人且豐富多樣的鯊魚種類,其中包括大白鯊、公牛鯊、虎鯊、黑鰭礁鯊、錐齒鯊與灰色真鯊等,而層出不窮的鯊魚攻擊事件使得當地頗負盛名。

而此次實驗團隊由國際科學家、專業潛水員與海底攝影師組成,包括了國際鯊魚行為研究權威博士,以及資深鯊魚研究人員和一生中超過了8萬個小時以上在鯊魚棲息地與野生鯊魚共處的野生動物攝影師,而現場將由前金氏世界紀錄節目與擔當艾美獎星光大道主持與福斯新聞記者連袂主持。

真人活鯊攻擊實驗即將在本週六掀起最高潮,當日上午10時起,國家地理野生頻道及國家地理野生高畫質頻道也將現場直播,台灣觀眾可以透過MOD、DISH HD、Kbro凱擘數位有線電視系統、TFN台固媒體及TBC台灣寬頻數位電視收看。

鯊魚向來是好萊塢電影裡的夢魘,而國家地理野生頻道此次企圖挑戰人類對於鯊魚的恐懼以及破解好萊塢對鯊魚行為指控,一探鯊魚攻擊的真實原因。(圖由福斯提供)

專業潛水員、海底攝影師與科學專家們進行3個月的訓練,並將潛入南非海域的深海與鯊魚共游。(圖由福斯提供)

Read more...

為牠洗刷污名! 美麗天使與鯊共游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好萊塢的災難電影__大白鯊在全球大賣座也讓鯊魚從此揹上吃人的惡名。但是在海洋生物學家的眼中鯊魚並不是這樣的形象;為了澄清人類對牠們的誤解國家地理雜誌展開一項實驗結果證明就算跟鯊魚一起在水裡游泳、也沒有那麼容易受到攻擊。

這段影片中穿著泳裝的女孩優雅展現如魚得水般的泳技,而且陪著她一起悠遊的還是人人聞之色變的鯊魚。唯美的鏡頭令人賞心悅目。不過現實生活中,可不是這麼一回事。參與與鯊共遊實驗的女性,一開始就算穿了防鯊衣,還是無法抹去心中油然而生的恐懼。

不過其他比較大膽的鯊魚天使,繼續遁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驅當魚餌,在身上塗抹鮮血尿液,甚至拿出閃閃發亮的珠寶,企圖吸引鯊群的注目。但結果證明鯊魚不愛這味,對這群不速之客完全無動於衷,視若無睹。事實上這項博命實驗是由海洋生物學家強森,先行驗證過,才敢如此大膽進行的。

強森博士用他自行研發的機器鯊魚在南非知名的摩沙灣,長期觀察鯊群生態,這裏有十幾頭鯊魚在海灘附近覓食,鯊群停留的時間超過半年,僅管活動範圍離沙灘不到800公尺,但過去20多年,從沒傳出鯊魚攻擊人的事件。

為了驗證鯊群不會主動攻擊人,比起吃人更愛吃魚的理論,強森召募了一群鯊魚天使,現場實驗還打算在感恩節當天直播最後實驗結果。強森博士希望可以藉此讓世人不再仇視鯊魚,更重要的是要讓喜好魚翅的亞洲國家,不再有藉口將冷血屠殺鯊魚的行為合理化,鯊群數量維持穩定,有利海洋生態的平衡。

(2011-11-24 20:00) 公視晚間新聞

Read more...

女潛水員催眠鯊魚「水中倒立」 趁機替牠療傷!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義大利一位女潛水員Cristina Zenato有個神奇的技能,不但能取得鯊魚的信任,還能透過按摩鯊魚嘴部的毛孔,達到催眠的效果。被催眠的鯊魚會陷入一種像「癱瘓」的狀態,暫時失去行為能力,甚至能任她「倒立」!Cristina 表示這樣可以趁機替牠們除掉身上魚鉤、療傷。整段表演不只讓人稱奇,還十分動人心弦!


▲潛水員Cristina Zenato 能催眠鯊魚,讓牠在掌心「倒立漂浮」! (圖/Matthew Meier/Caters News Agency)

Cristina Zenato 先跟鯊魚繞圈餵食,取得信任之後,再透過雙手,用一種特別的撫觸法,摩擦鯊魚嘴、鼻兩邊附近的毛孔,而鯊魚就會陷入被催眠的狀態,像是暫時癱瘓般,全身靜止、短暫失去行為能力,甚至能讓Cristina把牠「倒立」過來,3公尺長的巨鯊就在她的掌心裡「垂直漂浮」。

據了解,鯊魚的毛孔就像電感應器,能幫助牠們感受到獵物在四周游動;而搓揉這些毛孔部位,反而能讓鯊魚從兇猛的獵食者,瞬間變得像嬰兒熟睡般。

鯊魚的催眠狀態最長能持續15分鐘,而Cristina Zenato 從事這個工作也已經15年,她表示,潛水員能借此方法,趁機替牠們除掉身上的魚鉤、寄生蟲等,替牠們療傷。

一名來自美國的專業自然攝影師馬修梅特(Matthew Meier) ,替Cristina Zenato記錄催眠鯊魚的過程。坦承原本以為會很刺激,沒想到整個拍攝過程出乎意料地和平、寧靜;尤其是當成群的鯊魚們友善地圍繞著他們轉圈、等待餵食,Matthew Meier 說「我對牠們充滿敬畏之情,而且我一直在發自內心的微笑。」

▼影片:Cristina Zenato 動人心弦的「鯊魚催眠秀」

Read more...

怪魚長嘴牙齒外露 瀕危「鋸齒鰩」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2011-11-22 22:43:56 TVBS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為了適應外在生活環境,地球生物演化出奇特的身體構造,瀕臨絕種的一種魚叫「櫛齒鋸鰩」,長長的嘴巴,長滿銳利的牙齒,而且牙齒全部外露,還有跟魟魚一樣扁平的身體,這種魚經過了數百萬年才演化出這樣的體型。

動物學家布萊迪巴爾:「乖乖,好大呀,我正在熱烈追捕鋸齒鰩,在這裡,哇!你碰到牠的鋸齒了。」

這隻櫛齒鋸鰩不停扭動,牠的細長鋸齒號稱是全球動物界最危險的武器之一。動物學家布萊迪巴爾:「這是我的第一隻鋸鰩,而且還是剛出生沒多久,只有2到3星期大,卻已經全副武裝,我可得要小心啊。」

剛出生的鋸鰩就已經有殺傷力,把牠抓在手裡,千萬不可大意,牠的外表雖然凶惡,尖銳鋸齒其實很柔軟,因為鋸鰩全身上下都是由軟骨構成。動物學家布萊迪巴爾:「哇!真是不可思議,我本來以為會很硬很結實,鴨嘴獸的嘴喙就像這樣很有彈性。」

天生我材必有用,長長的鋸齒正好方便用來在水底捕食,把躲在泥沙裡的蝦蟹全都趕出來。動物學家布萊迪巴爾:「可以看出牠適合在水底生活,扁平的身體,鋸齒嘴和水底平行,它的功用就是這樣,用來在水底覓食。」

科學家在小鋸鰩身上加裝追蹤器,希望了解牠的覓食地盤到底有多大,由於棲息地變小,再加上人類濫捕,櫛齒鋸鰩被列為瀕危的保護動物。動物學家布萊迪巴爾:「好、就這樣。」

放走了小鋸鰩,希望牠平安長大,接下來的追捕目標是匙吻鱘,牠一樣有著怪怪的長嘴巴。動物學家對話:「匙吻鱘是張著嘴巴游動,在水裡不斷巡游,是啊,牠們是大食怪,我老婆也是這麼說我,匙吻鱘也是這樣,整天邊游邊吃。」

從早吃到晚,只要活著就吃個不停,也不停游動,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以浮游生物為食,體型可以長到2.5公尺,要釣上岸來,可得費點力氣。動物學家對話:「我們抓到了這是一條大魚,這個體型真讚啊,你看牠有多大,真是好,是啊,你看看。」

釣到這珍貴的大魚,可得小心翼翼別傷到牠,稀有罕見的外型令人嘖嘖稱奇。動物學家對話:「這魚兒的長相實在詭異,這是一種古老魚類對吧,是的,牠是史前活化石,打從侏儸紀時代以來,就沒有什麼演進變化。」

匙吻鱘全身軟骨,還有類似鯊魚的尾巴和長長的嘴巴,但是一張開嘴,一顆尖牙也沒有。動物學家對話:「你看牠的咽喉有多大,牠們是濾食動物,匙吻鱘張開大嘴游泳,好讓河水大量通過嘴巴和魚鰓。」

仔細一看,牠們嘴巴裡有長鬚,就是用來過濾河水裡的浮游生物,好來飽餐一頓,而扁平槳狀的吻部四周有特殊感應器,獵物在哪裡出沒,就靠感應器來偵測。動物學家布萊迪巴爾:「匙吻鱘利用長吻掃過河床,電子感應器就會偵測四面八方的動向,即使獵物藏起來,也感應得到牠的心跳。」

櫛齒鋸鰩的尖嘴利齒用處多多,不但是危險武器,還有神奇感應器,櫛齒鋸鰩覓食因此無往不利,只可惜再怎麼厲害,還是受不了人類濫捕,現在野生數量少得可憐,只能靠人工養育繼續繁衍下去。

Read more...

鯊魚保育/割鰭棄鯊 歐盟擬禁止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廿一日宣布,擬全面禁止割鰭棄鯊(shark finning)行為。

美聯社報導,歐盟執委會通過方案,規定凡是歐盟水域內作業船隻及全世界向歐盟註冊的船隻,捕獲的鯊魚上岸時必須是連魚帶鰭的完整鯊魚。

漁民割除鯊魚鰭再丟棄鯊魚,主要是因華人愛吃魚翅,使魚翅價格遠比鯊肉高,但無鰭沙魚被丟棄後將流血至死。

歐盟之前已禁止割鰭棄鯊,不過部分特許漁船可讓魚鰭和魚身分別送往不同港口。環保人士批評歐盟這項舊規定漏洞百出,單是允許魚鰭和魚身卸載不同港口,就使禁令難以執行。歐盟執委會海洋事務暨漁業處處長瑪麗亞‧達曼納基廿一日也同意此說法。

「大洋組織」(Oceana)等保育團體歡迎這項可防堵漏洞的新方案,認為全面禁止割鰭棄鯊可降低鯊魚捕撈量,且整隻上岸可讓學術界紀錄鯊魚生存情況。

這項草案若要立法,須經歐盟理事會與歐洲議會同意,歐洲議會漁業委員會副主席史蒂文森預料將有一場硬仗。

【2011/11/23 聯合報】

Read more...

香港半島酒店 明年起停售魚翅

【聯合報╱香港特派員李春/香港報導】

香港半島酒店宣布,明年起停止供應魚翅菜式,但因魚翅在華人社會相當受歡迎,全面停售不易。圖/本報資料照片

香港著名的半島酒店宣布,明年一月一日起停止供應魚翅菜式,成為香港首家全面停售魚翅的酒店食肆。半島酒店的決定,受到香港環保團體歡迎,也引起香港餐飲業界關注,但魚翅已滲入港人生活,全面停售魚翅仍將路漫漫。

香港半島酒店表示,停售魚翅的決定是出於環保理由,魚翅的利潤占餐飲收入比例甚低,相信對整個生意影響有限。

半島酒店宣布停售魚翅,有因應歐盟相關禁令的影響,也有香港環保團體近年努力不懈促成。

據香港環保團體的資料,全球魚翅九成五的貿易量涉及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全球魚翅貿易中五成以上經過香港。

目前香港年入口魚翅約六千公噸,轉口量約三千多公噸,總值四億港元。香港本地魚翅的消費量,是跟隨香港恒生指數而起落,港股大升,魚翅就熱賣。近期正值香港股市低迷,魚翅銷售也不佳。

香港環保團體近年努力推動拒食魚翅,在香港社會漸成風氣。不僅港府的公費宴飲,指明不許上魚翅,香港不少藝人結婚,擺酒時也宣稱不加魚翅,向社會示好。

但要香港社會全面禁食魚翅,仍有相當漫長的路要走。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說,近三年香港魚翅銷售額已跌近百分之十五,主因是政府部門及其他社團聚餐減用魚翅,多用燉湯或燕窩代替,但婚宴仍大多堅持食翅,因為傳統觀念,結婚不吃翅沒面子。

香港數間酒樓目前都表示暫時無意跟隨半島。連鎖酒家敘福樓去年推出婚宴專用的「無翅保育宴」,還是問得多用得少。至於銷售魚翅的海味店,則表示存貨仍多,可能會減少進貨量,看市場發展狀況。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市場推廣主任(鯊魚項目)潘婉堯說,香港魚翅貿易額占全球百分之五十,香港餐廳停食魚翅,對鯊魚保育的影響十分關鍵,相信稍後其他餐廳會跟隨行動。

【2011/11/23 聯合報】

Read more...

海豹拼命仍遭大白鯊獵殺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2011年11月14日 15:24 來源:騰訊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英國野生動物攝影師David Yarrow日前在南非開普敦福爾斯灣抓拍到大白鯊獵殺海豹的整個過程。和前陣子攝影師用假海豹吸引大白鯊不同,這次真真正正上演了海豹亡命天涯的慘烈故事……



大白鯊靠近並試圖吃掉海豹。

這條17英尺長的鯊魚將海豹拋出水面。

大白鯊張開大嘴吞下海豹的瞬間。

Read more...

護鯊女「踩場」舌戰群商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2011-11-11]  星島日報

  聯邦政府多元文化國會秘書梁中心周四在華埠商會討論禁售魚翅議題,遭到溫哥華護鯊團體「鯊魚真相」(Shark Truth)創辦人李妍蕙「踩場」,向梁中心表達支持禁售魚翅的意見,又舌戰華埠商人,但事件和平收場。

梁中心與華埠商人在結束圓桌會議後準備離開時,李妍蕙聞訊剛好踏著單車趕抵華埠商會,她單人匹馬衝入商會內,向梁中心表達意見,梁中心很有禮貌聽取她的意見,但因為趕著離開,只短暫聽取意見後,就請李妍蕙以電郵向他提供數據及反對意見,隨即離去。

李妍蕙在梁中心離去後,與在場的華埠商會主席林華澤、副主席曾超名及數個華埠商人展開舌劍唇槍討論,雖然討論氣氛激烈,但大家都很理性。林華澤表示,現時只有不足1%的漁民捕鯊魚時,才會只取魚鰭,而且他們所獲得的魚翅,很多國家都不會入口。另有商人表示,目前加國已有4種鯊魚的魚翅不許入口,加國入口的魚翅都是合法。

李妍蕙則出,現時人類為了鯊魚的魚鰭,每年有大批條鯊魚被濫殺,不少品種已絕種,很多存活的品種正瀕臨絕種,令海洋生態陷入危機,她有大量數據支持她說的說法,她會全力推動在全加拿大禁售魚翅。

    李妍蕙與林華澤等討論約20分鐘,因華埠商會要繼續開會,就很禮貌請她離去,她他很很合作,雙方以激烈討論,和平落幕而結束。

Read more...

從熱湯鍋中(暫時)拯救鯊魚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一群稱為潛水族的環保人士,從泰國餐館和市場收購了60隻幼鯊。但不是要將牠們放入湯碗供上餐桌,這個團體將鯊魚收集在塑膠袋中,然後在應急的水族館內短暫停留後,再將牠們野放。

「太多的鯊魚正在逐漸流失當中。我們承擔不起再從海洋中取走更多的鯊魚。」潛水族發起人Gwyn Mills在法新社的一篇文章中表示。


照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環保團體所拯救的黑鰭礁鯊和竹鯊,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紅皮書中被列為幾近瀕危的物種。這些鯊魚被放生在泰國南部芭達雅(Pattaya)濱海度假勝地的外海。

法新社文章中沒有提到的是,自食品商和餐館購買鯊魚的舉動,仍然會鼓勵從大自然中捕捉鯊魚的行為。

其實鯊魚是在湯鍋中還是回到海洋裡,對攤販的最終贏利而言是沒有什麼差別的。他們仍然可以獲取利潤,因此還是會繼續要求來自海上的新鮮補給品。

從經濟角度而言,放生鯊魚實際上對漁民的財務狀況是有利的,因為同一隻鯊魚現在可以出售兩次。

從長遠來看,更長久的解決之道,無可避免的將是處理鯊魚密集性過度捕撈的問題。

其中一個方法是減少鯊魚產品的需求,尤其是魚翅湯。

在中國被視為美味佳餚和壯陽食物的魚翅湯,已經逐漸受到中國蓬勃發展的中產階級所歡迎。

也許藉由威而剛創意的行銷活動,可以減少魚翅和諸如虎鞭之類做為壯陽食物的其他動物產品的需求。

另一種減少捕撈的方法,是讓鯊魚留在水中成為更有價值的事。包括宏都拉斯在內的一些國家,已經禁止捕鯊以維護海洋生態系統,並吸收國際水肺潛水夫的資金來保護海洋。

當你只需要在羅丹(Roatan)經營酒吧,就可賺取水肺潛水遊客的小費時,為什麼還要整天在宏都拉斯烈日下的海灣群島周圍的珊瑚礁捕鯊?

成立鯊魚海洋保護區也可以保護其他的生態系統,並提供漁業一個復甦的機會。

這是來自在宏都拉斯Siguatepeque 公立學校,教導五、六年級學生新聞學的Tim Wall的報導。  

Read more...

蒙特瑞灣水族館大白鯊 死了

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世界新聞網  蒙特瑞訊】

太平洋的一隻大白鯊驚傳死亡。(蒙特瑞灣水族館提供)

蒙特瑞灣水族館(Monterey Bay Aquarium)上星期放生太平洋的一隻大白鯊驚傳死亡,這是蒙特瑞灣水族館自2004年開始捕捉並展示大白鯊以來第一隻神秘死亡的大白鯊。
水族館發言人彼德森 (Ken Peterson)說,館內員工發現照顧了55天的大白鯊停止游動後非常震驚,鯊魚必須不停游動才能保持呼吸。

在這之前有五隻帶著追蹤器的鯊魚被放生後都平安無事,使水族館員工對這隻大白鯊的死亡感到難過與不解,館方因此將檢討有關鯊魚的處理與作業程序。五隻放生後存活的鯊魚,在水族館寄居的時間從11天到個半月不等。

彼德森說,這隻52磅、4呎10吋,身上帶有追蹤器的大白鯊,10月25日在聖塔芭芭拉海邊放生時看來十分強壯,但卻在放生不久後死亡。

這隻大白鯊8月18日在瑪利那岱瑞(Marina del Rey)的外海被發現後,依水族館的白鯊養育計畫暫時留在水族館內。

Read more...

漁民捕蝠魟 剖腹赫見寶寶放生游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2011年11月03日12:54 蘋果即時

2隻順著潮流追逐浮游生物攝食的日本蝠魟待產母魚,誤入澎湖鎖港的定置網而遭漁民捕殺,漁民剖腹清理腸肚時,意外發現各懷1隻小蝠魟,立即將小蝠魟拋入港區放生;其中1隻小蝠魟,疑因未足月,游泳能力還不佳,徘徊在港區梯邊,另一隻已朝大海遁去。

農委會水試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蔡萬生說,蝠魟是軟骨魚類,公魚在臀鰭部分比母魚多了一處突起,與母魚椎尾交配;蝠魟是卵胎生、1次1胎,因此卵在體內發育孵化成小魚後再生產。

另,蝠魟是濾食性生物,在海中以寬大胸鰭前進時,靠著2眼睛前的肉柄擺動,形成通道,幫助將小魚蝦等浮游生物導引至嘴,再用鰓將水濾掉後進食。

其中一隻小蝠魟疑因尚未足月,游泳能力不佳,徘徊在港區梯邊。陳建凱提供

Read more...

鯊魚致命武器 百斤鯊咬力達半噸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東森新聞 – 2011年11月2日 上午9:55

海洋中兇猛的掠食動物「鯊魚」,常常讓全球衝浪者聞之色變,為了瞭解 「鯊魚」的咬力,一群熱血研究團隊花了一年時間、冒生命危險,嘗試研究多種兇猛鯊魚的咬力,更罕見拍攝到、鯊魚衝出海面獵食的精采畫面。

兇猛的鯊魚突然暴衝,吞食海面上的誘餌,罕見的景象讓熱血的研究團隊驚呼連連,鯊魚致命武器一出招,被鎖定的目標非死即傷,咬力在動物界數一數二,萬物之靈根本不是牠的對手。

大白鯊隨便一咬就數百公斤,其他鯊魚的咬力又是如何?頭部比大白鯊還寬的公牛鯊嘴更大,咬力有沒有可能破紀錄,為了進行這項實驗,熱血團隊可是追著鯊魚跑,更是冒著生命危險。

直搗鯊魚巢穴,鯊魚兵團立刻上前包圍,幸好這些短吻檸檬鯊口下留情,不過也是來者不善,鯊魚的咬食力道,居然可比體重超出數倍,海中最兇殘的掠食動物鯊魚當之無愧。

Read more...

確保鯊魚資源永續利用 兼顧資源保育與飲食文化傳承

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100年10月20日

我國未非法捕撈鯊魚,已獲皮尤環境組織理解

關於美國「皮尤環境組織」(Pew Environment Group)於10月19日公布臺灣漁民卸載鯊魚及魚翅加工等照片,政府於該組織公布照片前,已事先與該組織充分溝通,並強調該組織所拍攝之相關照片與影片,並無涉及「割鰭棄身」等非法捕撈鯊魚情事,該組織並表示瞭解該等照片或影片未涉及非法作業。

東西方飲食文化不同,應彼此尊重

鯊魚為一種重要漁業資源,並是國人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之一。我國使用鯊魚資源歷史由來已久,對鯊魚漁獲物早已採取全魚利用,並利用其魚肉做成鯊魚煙、魚丸及魚排等各式菜餚,是台灣傳統飲食文化之一環,與民眾日常飲食密不可分。

東、西方飲食文化不同,臺灣人食用鯊魚肉,就如同歐美國家人民喜歡吃鮪魚一樣,應相互尊重。

我國落實國際保育鯊魚管理措施

我國為漁業國家,向來重視漁業資源之養護與管理,除強化鯊魚漁獲統計資料之蒐集,積極參與國際漁業管理組織(RFMOs)鯊魚資源之評估工作,同時恪遵RFMOs所通過之鯊魚養護管理措施,規範印度洋作業漁船禁止捕撈狐鮫類鯊魚,大西洋海域作業漁船禁止捕撈狐鮫類、ㄚ髻鮫類及污斑白眼鮫等鯊類,並要求漁船所捕獲之鯊魚於卸載時,鯊魚鰭與鯊魚身之重量比例不超過5%。另外,臺灣並主動於2008年公告禁止捕撈、販售及持有鯨鯊,維護鯊魚及海洋生物之多樣性。

對於國內相關鯊魚管理措施之落實與執行,除持續進行港口抽檢工作外,並配合中西太平洋之海上登臨檢查及國外港口檢查等國際性之查緝工作,此外,本年度政府亦派遣巡護船赴大西洋執行32次公海登檢我作業漁船任務,並無查獲違規。

提早推動「鯊魚鰭不離身」之措施,永續鯊魚資源利用

台灣為全球鯊魚資源利用國家之一,為確保鯊魚資源之永續使用,我國已規劃較國際漁業管理組織提早推動實施「鯊魚鰭不離身」措施,於2012年起逐步實施。另該措施固尚未正式執行,但已有部分漁船在政府輔導下開始採行該措施,包括以魚鰭綑附魚身在內的不同方式卸載魚貨。

農委會最後表示:政府為達鯊魚資源永續利用目標,將持續推動鯊魚資源之養護與管理工作。並定時檢討鯊魚國家行動方案及執行RFMOs之最新規定,以與國際鯊魚保育趨勢接軌。


聯絡人:漁業署 副署長蔡日耀
電 話:02-33436011
手 機:0935740249
E-MAIL:tzuyaw@ms1.fa.gov.tw


臺灣禁捕鯊魚種類一覽表
洋區
禁捕鯊魚種類
備註
 三大洋
鯨鯊 (whale shark)
臺灣自發性
 大西洋
(1)   狐鮫類【包括深海狐鮫(bigeye thresher)、淺海狐鮫
       (pelagic thresher)及狐鮫(common thresher)】。
配合大西洋鮪類資源保育委員會(ICCAT)之養護管理措施
(2) ㄚ髻鮫類【包括紅肉ㄚ髻鮫(scalloped hammerhead)、
       ㄚ髻鮫(smooth hammer
head)及八鰭ㄚ髻鮫(great 
        hammer
head)等各類ㄚ髻鮫類】。 
 
(3)   污斑白眼鮫( oceanic whitetip shark)。
印度洋
狐鮫類【深海狐鮫(bigeye thresher)、淺海狐鮫(pelagic thresher)及狐鮫(common thresher)】。
配合印度洋鮪類委員會(IOTC)之養護管理措施
Source:http://www.fa.gov.tw/pda/detail.aspx?Node=58&Page=16016&Index=4

Read more...

PEW所提供的台灣魚翅照片與解說

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Taiwan Shark Fin Trade - Press Photos and B-Roll

 Longline vessels at port near the Tung Kang Fish Market in Kaohsiung (Gāoxióng), Taiwan. Taiwan has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longline fishing fleet. Vessels may go to sea from nine months to several years at a time, with some of the catches being sent back to Taiwan via containers on refueling ships or “reefers.”台灣高雄東港魚市場附近的延繩釣漁船停泊漁港內。台灣有世界第二大的延繩釣漁業船隊,漁船可能一次出海九個月到數年之久,而有些漁獲則由加油船或冷凍搬運船的貨櫃送回台灣。
Photo Credit: Shawn Heinrichs for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Truckload of small frozen shark “logs.” Sharks are commonly caught at sea, frozen on industrial factory-vessels, and delivered to plants such as the one pictured, for processing and distribution.一整車冷凍到像是木棍的小鯊魚身體。鯊魚在海洋中常被捕獲,在工業化的工廠式漁船上被冷凍後,被運送到如圖中的廠區,以近一步進行處理和配送。
Photo Credit: Shawn Heinrichs for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The Taiwanese shark fishery is not limited to longlining fleets fishing in international waters, local boats are also landing sharks in Taiwan. Pictured here is a fisher’s catch of sharks along with mahi mahi.台灣的鯊魚漁業不僅限於延繩釣船隊在國際海域捕魚,當地漁船也會在台灣捕魚和卸貨。途中顯示一個漁民將一尾鯊魚拖過一群鬼頭刀。
Photo Credit: Shawn Heinrichs for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Shark carcasses, also known in the fishing industry as “logs”, are offloaded at a processing warehouse.鯊魚屍體,也被漁業工業稱為「木棍」,被卸貨於處理倉庫。
Photo Credit: Shawn Heinrichs for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Shark carcasses, also known in the fishing industry as “logs”, are offloaded at a processing warehouse.鯊魚屍體,也被漁業工業稱為「木棍」,被卸貨於處理倉庫。
Photo Credit: Shawn Heinrichs for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Over 40 shark carcasses being unloaded off trucks at a processing warehouse.超過40尾鯊魚的屍體從貨車上被卸到處理倉庫中。
Photo Credit: Shawn Heinrichs for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A common thresher shark (Alopias vulpinus) with its dorsal fin cut off. Common threshers are valued for their meat, livers, hides, and fins. These sharks have a nine month gestation period, with reproductive rates of only 3-4 pups per year, and as such are biologically threatened by even moderate levels of exploitation. Common threshers are listed as Vulnerable on the IUCN Red List.一尾背鰭被割掉的長尾鯊(Alopias vulpinu)。長尾鯊的肉、肝臟、皮以及鰭都有價值,這些鯊魚有九個月的妊娠期,每年只會生下大約三到四尾仔鯊,因此即使是中等程度的開發,長尾鯊還是遭遇到相當程度的威脅。長尾鯊被IUCN的紅色名錄列為脆弱物種。
Photo Credit: Shawn Heinrichs for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A common thresher (Alopias vulpinus)  and a scalloped hammerhead (Sphyrna lewini). A 2006 FAO review of the status of highly migratory pelagic species found thresher sharks to be fully exploited or overexploited globally.  Unlike common threshers, hammerheads are targeted primarily for their fins, as their meat is difficult to process due to its high urea content.一尾長尾鯊和一尾紅肉雙髻鯊。一份2006年FAO對高度遷徙性的大洋性物種回顧文章發現,長尾鯊在全球已經接近充分利用或是過度利用了。不像長尾鯊,雙髻鯊則主要是因為魚翅而被捕,因為他們的肉有太高的尿素含量,處理相當困難。
Photo Credit: Shawn Heinrichs for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Bags of shark fins. In 2009 the Taiwanese-flagged fishing trawler, Chien Jiu 102, was seized at Cape Town harbor, South Africa with 1.6 tons of dried shark fins.好幾袋魚翅。在2009年,船旗國為台灣的底拖漁船Chien Jiu 102號,在南非開普敦漁港被查獲有1.6公噸的乾燥魚翅。
Photo Credit: Shawn Heinrichs for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Scalloped hammerhead (Sphyrna lewini) carcasses. A 2006 study found that scalloped and smooth hammerheads (Sphyrna zygaena) represented at least four to five percent of the fins auctioned in Hong Kong,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traders in shark products.紅肉雙髻鯊的屍體。200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紅肉雙髻鯊和錘頭雙髻鯊  (Sphyrna zygaena)至少佔在香港魚翅拍賣的4到5%,而香港是世界上最大的鯊魚產品貿易商之一。
Photo Credit: Shawn Heinrichs for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An assortment of shark fins. From 1985 to 1998, shark fin imports to Hong Kong and Taiwan increased by more than 214 percent and 42 percent, respectively;  and between 1991 and 2000, trade in shark fins in the Chinese market grew by six percent a year.各種魚翅。從 1985年到1998年,香港和台灣的魚翅進口增長分別超過214%和42%,而在1991年和2000年之間,中國市場的魚翅貿易每年增長6%。
Photo Credit: Shawn Heinrichs for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It is estimated that between 1.3 and 2.7 million smooth and scalloped hammerheads (Sphyrna lewini) are captured for the shark fin trade each year.據估計,捕獲的錘頭雙髻鯊和紅肉雙髻鯊的魚翅貿易,每年分別是大約1.3和2.7百萬尾。
Photo Credit: Shawn Heinrichs for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Sharks pups still in placental membranes. Most sharks are late to mature and have relatively few offspring, leading to their vulnerability to dramatic population declines.鯊魚幼仔仍然在胎盤胎膜。大多數鯊魚成熟很晚,並有相對較少的後代,導致他們戲劇性的人口下降,相當脆弱。
Photo Credit: Shawn Heinrichs for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Hammerhead sharks are targeted, and greatly valued for their fins. A 2009 study in the Northwest Atlantic Ocean found that hammerheads have had a 70% decline in abundance since 1981.雙髻鯊因為他們的鰭相當有價值而被當成漁獲目標。一份2009年的研究發現,自1981年以來在西北大西洋雙髻鯊的豐度下降了70%。
Photo Credit: Shawn Heinrichs for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Scalloped hammerheads (Sphyrna lewini) are listed as globally Endangered on the IUCN Red List.紅肉雙髻鯊被IUCN的紅色名錄列為全球瀕危物種。
Photo Credit: Shawn Heinrichs for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The minimum value of the global shark fin trade has been estimated at $400 million to $550 million a year.據估計,全球魚翅貿易的最低值大約是每年四億美元至五億五千萬美元。
Photo Credit: Shawn Heinrichs for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Processing shark fins. Between 2005 and 2009, Taiwan exported 65,000 tons of shark meat products, including 3,480 tons of dried, frozen, and canned fins.魚翅加工。在2005年和2009年間,台灣鯊魚肉類產品出口6.5萬噸,其中包括3480噸乾燥、冷凍和罐裝的魚翅。
Photo Credit: Shawn Heinrichs for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Many of these fins come from pelagic shark species. According to the IUCN, over 50 percent of pelagic sharks are Threatened or Near Threatened with extinction.這些魚翅中,有許多來自大洋性的鯊魚物種。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超過50%的大洋性鯊魚受到威脅或近瀕臨滅絕。
Photo Credit: Shawn Heinrichs for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Fisheries for sharks are largely unregulated; there are almost no limits on the number of sharks which can be caught by fishing fleets on the high seas. With an average annual catch of 48,000 tons, Taiwan is responsible for nearly six percent of the reported global catch of sharks both for trade and domestic uses.鯊魚漁業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受管制的,在公海捕魚的船隊所捕獲的鯊魚數量上幾乎沒有限制。平均每年4.8萬噸的​​漁獲,台灣在全球貿易和國內使用鯊魚捕撈量上,佔了將近6%。
Photo Credit: Shawn Heinrichs for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Kaohsiung is a major hub for importing shark fins, sold at high prices in the restaurants and shops of Taiwan and China. Fins are brought in from the docks and placed out to dry in the sun on rooftops near the port.高雄是進口魚翅的主要港口,賣高價的魚翅給在台灣和中國大陸的餐館和商店。魚翅從碼頭被帶到了港口附近的屋頂上,在陽光下曬乾。
Photo Credit: Shawn Heinrichs for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This picture of over 3,500 shark fins provides a snapshot of a tiny percentage of the estimated 30 to 73 million sharks killed every year to supply the global shark fin industry.
這張照片裡面有超過 3,500片魚翅,但卻只是每年為了供應全球魚翅,估計約三千至七千三百萬尾遭到殺害的鯊魚中一小部份。
Photo Credit: Shawn Heinrichs for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Shark fins drying in the sun in Kaohsiung before processing. 30 percent of the world’s shark species are Threatened or Near Threatened with extinction.加工前在高雄利用太陽曬乾的魚翅。30%的世界的鯊魚物種受到威脅或瀕臨滅絕。
Photo Credit: Shawn Heinrichs for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Cleaning and processing of shark fins. Between 30 and 73 million sharks are killed each year to supply the global trade in shark fins.清潔和加工魚翅。每年為了供應魚翅的全球貿易,大約有三千到七千三百萬尾鯊魚被殺害。
Photo Credit: Paul Hilton for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Shark fins are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food items in the world, reaching pries as high as US$700 per kg.魚翅被認為是一個在世界上最有價值的食品項目,價格高達每公斤700美元。
Photo Credit: Shawn Heinrichs for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An illustration of the scale of this industry – frozen shark fins moved by front-end loader.說明這個行業規模 - 冷凍魚翅必須要用推土機來搬移。
Photo Credit: Shawn Heinrichs for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Shark “logs” of a variety of sizes and species. Removal of sharks can cause shifts in marine ecosystems, inducing a cascade of indirect effects that can result in changes in the abundance of other organisms.各種尺寸和物種的鯊魚“木棍”。移除鯊魚會導致海洋生態系統產生變化,包括間接影響,可能導致其他生物的豐度變化。
Photo Credit: Shawn Heinrichs for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Sharks cannot survive the magnitude of the commercial extraction that these photos represent.這些照片顯示的商業開採的程度,而這種程度鯊魚是無法生存的。
Photo Credit: Shawn Heinrichs for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

Read more...

總網頁瀏覽量

About This Blog

Just About Sh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