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千元救鯊 回歸大海

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蘋果日報 2012年 02月29日
台中一名外籍美語老師日前到餐廳用餐時,看見店裡有一隻約60公分長的條紋狗鯊,他花3千元買下鯊魚,交給搶救鯊魚的保護團體「Fin Free Taipei」(無翅婚宴在台北協會),協會昨將牠載至苗栗海邊野放,眾人並揮手跟鯊魚說再見。協會義工施伯翰說,雖然條紋狗鯊不是保育類動物,但希望民眾不要再吃鯊魚製的食物。
文╱蔡智銘.圖╱吳傑沐

條紋狗鯊小檔案
學名:Chiloscyllium plagiosum
體型:最大體長69公分
特徵:身體呈圓柱形或稍扁平,灰褐色,體側有12~13條暗色橫紋
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台灣分布於西部和北部
資料來源:「Fin Free Taipei」保育協會義工施伯翰


註:應為斑紋鬚鯊才對

Read more...

魚翅羹配藻類神經毒?

2012年2月26日 星期日

魚翅羹讓許多野生魚類步上滅絕之路。新的研究顯示,這道傷財的料理,可能也會傷到人類本身。

針對佛羅里達海域產鯊魚翅的研究發現,其中含有大量的β-甲氨基-L-丙氨酸(β-N-methylamino-L-alanine,簡稱BMAA)[註一],是一種神經毒素,可能引發俗稱漸凍人的葛雷克氏症(Lou Gehrig’s disease),及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這項發現也使我們重新省視,食用軟骨魚類或許會讓消費者面臨風險。

「樣品中BMAA的濃度,引起我們的重視,不僅在魚翅羹裡,也在其他人類食用的飲食中。」邁阿密大學腦部捐贈中心(University of Miami Brain Endowment Bank)主任,也是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Deborah Mash在訪談中表示。

研究人員從七種鯊魚身上,包括黑鼻鯊(blacknose)、黑鰭鯊(blacktip)、窄頭雙髻鯊(Bonnethead Shark)、牛鯊(bull)、鯊(great hammerhead)、檸檬鯊(lemon)和護士鯊(nurse shark),剪下一小塊樣本分析。結果發現BMAA的濃度從每毫克(milligram )144~1838毫微克(nanograms)不等,和阿茲海默氏症及葛雷克氏症患者腦部的BMAA濃度相當。研究結果發表在《海洋藥品期刊》(Marine Drugs)。

過去的研究也發現,關島(Guam)住民食用含有大量BMAA的蝙蝠,和罹患腦神經退化疾病(degenerative brain diseases)有關,顯示攝取BMAA會影響人體健康。

研究人員希望這項研究能阻止魚翅消費,使每年七千萬頭鯊魚能免於屠殺。研究的另一位共同作者,邁阿密大學教授Neil Hammerschlag說:「我們不只提供了BMAA對人體危害的相關資訊,也能減少魚翅及相關商品的消費,為海洋保育盡一份力。」

譯按:值得討論的是,一、藍藻既然普遍存在地表,那用藻毒來討論什麼可以吃什麼不能吃是否妥當?2007年也有髮菜中發現藻毒的新聞,也可能希望藉此減少髮菜的消費。二、藻毒的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研究不多,可能都只是「推測」有生物放大效應,或者很間接的證據。是否藉由生物放大,達到有害劑量仍須保留看待。三、是否佛羅里達海域的藻華問題比較嚴重,所以藻毒的濃度較高?或許在其他海域的鯊魚沒有這麼高濃度的BMAA。而在原始文獻中也有提到,雖然在無藻華區域採集到的樣本也有高量的BMAA,但鯊魚會在有無藻華的海域間移動。

資料來源:LiveScience: Shark Fin Soup Comes With Side of Toxins [23 February 2012]

研究報告:Kiyo Mondo , Neil Hammerschlag , Margaret Basile , John Pablo , Sandra A. Banack and Deborah C. Mash. 2012. Cyanobacterial Neurotoxin β-N-Methylamino-L-alanine (BMAA) in Shark Fins. Mar. Drugs 10(2), 509-520; doi:10.3390/md10020509

註:[1] BMAA主要由藍藻產生,而藍藻和許多植物共生,行固氮作用,也普遍分布於地球上的水域及陸域。

Read more...

罕見!皇冠黑白魟 1次產14隻

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

【聯合報╱記者魯永明/嘉義報導】

陳彥銘飼養一對公母皇冠黑白魟,去年曾產下14隻幼魟,多產紀錄相當罕見。
記者魯永明/攝影

熱門的觀賞水族魚魟魚,受原產地巴西禁止出口及去年繁殖國泰國洪澇影響,進口量減少,價格漲1至2成,尤以產量稀少的皇冠黑白魟價格飆漲得最厲害;嘉義市水族業者陳彥銘飼養一對公母皇冠黑白魟,去年曾產下14隻幼魟,多產紀錄相當罕見。


嘉義市水族業者陳彥銘是養魟達人。 記者魯永明/攝影

36歲的陳彥銘小時在夜市撈魚,長大迷上水族,9年前開水族館,近年水族迷瘋魟魚,他向貿易商買巴西淡水品種魟魚繁殖培育,成為魟魚達人,養了5年的一對皇冠黑白魟,去年交配生下14隻幼魟,他以手機錄影全程記錄魟魚水中交配產子的過程。

水族館裡有數量稀少的皇冠黑白魟、白金黑帝王、皇冠滿天星等大小魟魚,皇冠黑白魟淡褐色的體盤上布滿大小斑點,花紋自然、特殊,宛如太空景象。他提醒養殖民眾,養魟要留意尾刺有神經毒,要用網捉,不要用手,他左手腕就曾被魟魚刺傷,留下疤痕。

魟魚是胎生,1年產3次,以花紋、色澤及體型決定身價,皇冠黑白雄魟每隻數十萬元至數百萬元不等;他說,多產母魟魚體盤大又成熟,水質環境佳,才能生產14隻;一般入門魟魚每對只需1、2000元,變異種魟魚如白子等價格昂貴。

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副教授熊文俊說,養魟不難,但一對魟魚產下14隻,確實罕見,至於觀賞魚的價格難定,市場有人「炒作」就會上漲,尤其大陸經濟崛起,有錢人多,助長了漲勢。

【2012/02/16 聯合報】

Read more...

鯊吃鯊照片首曝光

2012年2月12日 星期日

2012年02月12日

鯊魚襲擊人類時有所聞,但鯊魚互相廝殺相信大家未見過。澳洲有潛水員在大堡礁海底,首次拍到一條有「地氈鯊魚」之稱的穗紋鯊( Tasselled Wobbegong),張嘴咬住「點紋斑竹鯊」( brown-banded bamboo),名副其實是「鯊吃鯊」。

照片攝於去年 8月,珊瑚礁卓越研究中心的潛水員,當時正在大克佩爾島( Great Keppel Island)對開水底進行魚類普查,無意中看到一條竹鯊在水中穿插之際,冷不防被穗紋鯊活活咬住鯊頭,原來同屬食肉動物,身型扁平的穗紋鯊,經常匍匐在海床,而且身體有保護色,下顎更可完全甩掉,因此輕易將竹鯊當做獵物。



竹鯊被扁平的穗紋鯊一口咬住鯊頭,慢慢享用大餐。

穗紋鯊沒有即時骨碌吞掉竹鯊,反而與竹鯊「對峙」了 30分鐘,在潛水員離開之前,始終沒將竹鯊完全吞下,估計牠需要幾個小時才能將竹鯊消化。

研究員指,過去曾在穗紋鯊屍體內找到其他鯊魚的殘骸,因此知道有鯊吃鯊這回事,但今次卻是科學家首次拍到這個場面。英國《每日郵報》

Read more...

總網頁瀏覽量

About This Blog

Just About Sh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