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翅羹配藻類神經毒?

2012年2月26日 星期日

魚翅羹讓許多野生魚類步上滅絕之路。新的研究顯示,這道傷財的料理,可能也會傷到人類本身。

針對佛羅里達海域產鯊魚翅的研究發現,其中含有大量的β-甲氨基-L-丙氨酸(β-N-methylamino-L-alanine,簡稱BMAA)[註一],是一種神經毒素,可能引發俗稱漸凍人的葛雷克氏症(Lou Gehrig’s disease),及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這項發現也使我們重新省視,食用軟骨魚類或許會讓消費者面臨風險。

「樣品中BMAA的濃度,引起我們的重視,不僅在魚翅羹裡,也在其他人類食用的飲食中。」邁阿密大學腦部捐贈中心(University of Miami Brain Endowment Bank)主任,也是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Deborah Mash在訪談中表示。

研究人員從七種鯊魚身上,包括黑鼻鯊(blacknose)、黑鰭鯊(blacktip)、窄頭雙髻鯊(Bonnethead Shark)、牛鯊(bull)、鯊(great hammerhead)、檸檬鯊(lemon)和護士鯊(nurse shark),剪下一小塊樣本分析。結果發現BMAA的濃度從每毫克(milligram )144~1838毫微克(nanograms)不等,和阿茲海默氏症及葛雷克氏症患者腦部的BMAA濃度相當。研究結果發表在《海洋藥品期刊》(Marine Drugs)。

過去的研究也發現,關島(Guam)住民食用含有大量BMAA的蝙蝠,和罹患腦神經退化疾病(degenerative brain diseases)有關,顯示攝取BMAA會影響人體健康。

研究人員希望這項研究能阻止魚翅消費,使每年七千萬頭鯊魚能免於屠殺。研究的另一位共同作者,邁阿密大學教授Neil Hammerschlag說:「我們不只提供了BMAA對人體危害的相關資訊,也能減少魚翅及相關商品的消費,為海洋保育盡一份力。」

譯按:值得討論的是,一、藍藻既然普遍存在地表,那用藻毒來討論什麼可以吃什麼不能吃是否妥當?2007年也有髮菜中發現藻毒的新聞,也可能希望藉此減少髮菜的消費。二、藻毒的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研究不多,可能都只是「推測」有生物放大效應,或者很間接的證據。是否藉由生物放大,達到有害劑量仍須保留看待。三、是否佛羅里達海域的藻華問題比較嚴重,所以藻毒的濃度較高?或許在其他海域的鯊魚沒有這麼高濃度的BMAA。而在原始文獻中也有提到,雖然在無藻華區域採集到的樣本也有高量的BMAA,但鯊魚會在有無藻華的海域間移動。

資料來源:LiveScience: Shark Fin Soup Comes With Side of Toxins [23 February 2012]

研究報告:Kiyo Mondo , Neil Hammerschlag , Margaret Basile , John Pablo , Sandra A. Banack and Deborah C. Mash. 2012. Cyanobacterial Neurotoxin β-N-Methylamino-L-alanine (BMAA) in Shark Fins. Mar. Drugs 10(2), 509-520; doi:10.3390/md10020509

註:[1] BMAA主要由藍藻產生,而藍藻和許多植物共生,行固氮作用,也普遍分布於地球上的水域及陸域。

0 意見:

總網頁瀏覽量

About This Blog

Just About Sh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