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鯊 徒留海鮮文化惡名

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聯合報╱張健常/環教志工(台南市)】

昨天各報都刊登了一張宜蘭頭城外海捕獲的大白鯊照片,十名漁民搏鬥了一個多小時始將其拉上岸,自認是為民除害的公德一件,看在海洋生態學者眼裡,恐怕是心在淌血。台灣更坐實了沒有海洋文化,只有海鮮文化的惡名。

儘管人類早已登上太空,但是對海平面以下仍舊所知有限,電影中大白鯊被描繪成惡名昭彰。事實上全世界沙魚攻擊人的事件,遠低於被捕獲的紀錄,甚至國外潛水景點發展出與沙魚共遊的深度體驗之旅,延伸出豐富的文創價值才是永續的經營策略。

生為萬物之靈的人們總是想主宰一切,將不喜歡的昆蟲視為害蟲,將色彩鮮豔的珊瑚礁魚類一網打盡,少數國家甚至將魚翅視為珍饈美食。其實生物界每樣物種都有其食物鏈上難以取代的位階與存在價值,過度的捕撈或滅除都將影響生態穩定,進而影響人們賴以維生的地球環境。

台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四面環海,豐富的魚產在早年被認為是取之不盡的資源,但是海洋汙染、棲地破壞等都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學者也宣導大家必須認清事實、改變飲食習慣才能挽救日益枯竭的漁業資源。漁民朋友應捕對的魚、養對的魚;民眾則買對的魚、吃對的魚,盡可能選擇食用養殖魚,留給保育類沙魚一條活路,有何不可?

【2012/10/29 聯合報】

0 意見:

總網頁瀏覽量

About This Blog

Just About Sh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