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華 蘭陽三郡動物誌 摘記

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

蘭陽三郡動物誌  Page 91. 魚

多田綱輔最先採集海洋魚類

最早到宜蘭來採集魚類的是多田綱輔,他於1896年10月至11月間在宜蘭停留了一個多月。在「台灣通信」(1897)中提到;「在宜蘭旅途中,海面風浪非常險惡,怒濤洶湧。這裡的捕魚法與基隆沒什麼兩樣,都用拖網方式,魚的種類很多。」之後他將標本帶回東京帝大供專家學者研究發表。1902年,美國的喬丹(D.S Jordan)博士與愛佛曼(B.W Evermann)將保存在東京水產講習所的186種台灣產魚類予以鑑定,這些標本多為多田綱輔所採集,以海洋魚類為主。
當時宜蘭雖有頭城與蘇澳兩處漁港,不過多田氏於1896年10月9日下午一點到達頭城後,11日一早便冒雨出發去宜蘭,在頭城只做短暫停留,而他從11月12日至19日間均待在蘇澳,因此研判這些魚類應是採自蘇澳。

喬丹(1851-1931)為美國人,是世界魚類學大師,曾任史丹佛大學校長。當時該校收藏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魚類標本,為全世界有名的魚類研究中心。喬丹於1913年與J.O. Synder、田中茂穗合著”A catalogue of the fishes of Japan”,寄仔了日本千島至九州間之魚類共1236種,此書奠定了日本魚類學研究的基礎。喬丹所發表有關日本、台灣之魚類研究論文近60篇。

1909年,喬丹與李察遜(R.E. Richardson)以前述文章為基礎,再加上鑑定梭德氏(Hans Sauter, 1871-1948)在高雄市場採集的魚類標本約100種,著有「台灣魚類目錄」,共記載286種魚類。

中村廣司的蘇澳海洋魚類調查

日治時代台灣海洋魚類研究可由中村廣司(H. Nakamura)為代表。他著有「台灣產鮫類調查報告」(1936)、「台灣近海產旗魚類調查報告」(1938)、「台灣近海產鯖類調查報告」(1943)等,對分類系統、洄游漁期、習性、產量等均有詳細的記載。經其命名的台灣產魚類有淺海狐鮫與深海狐鮫二種。

中村廣司任職於台灣總督府水產試驗場本場,位在基隆市社寮町,機構內分為漁撈部、海洋調查部、製造部、化學部、庶務部等五部。中村氏擔任海洋調查部主任,從事海洋觀測及生物學的研究。他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水產學科,專門從事浮魚(鮫類、旗魚類、鮪魚)方面的研究,先後完成台灣附近海洋魚類調查報告多篇,記載台灣產鮫類37種、鮪類14種、旗魚類6種,並對牠們的型態分類、習性及漁撈法等均有敘述。

總結中村廣司多年來在蘇澳所作的調查,計有鮫類12種,旗魚類5種,鯖類12種。鮫類:大尾狗鮫、深海狐鮫、淺海狐鮫、鼬鮫、烏鼬鮫、短尾白眼鮫、烏翅白眼鮫、鋸峰齒鮫、丫髻鮫、灰鯖鮫、蜥鮫、異齒鮫。

日治時期的蘇澳,不論在海洋魚類研究或漁獲量上都佔有一席地位。而戰後迄今,蘇澳與大溪依然是兩大重鎮,例如1958年鄧火土所命名的新種楊氏砂鮫(Carcharias yangi),標本即採自蘇澳;1971年沈世傑與丁蔚華所發表的新種大溪黑鮫(Dalatias tachiensis),標本即採自大溪,並以大溪命名。

※Jordan, D. S. and B. W. Evermann. 1902. Notes on a collection of fishes from the island of Formosa. Proceedings of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Museum 25(1289): 315-368.

※Jordan, D. S. and R. E. Richardson. 1909. A catalogue of the fishes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 or Taiwan, based on the collections of Dr. Hans Sauter. Memoirs of the Carnegie Museum 4(4): 159-204.

0 意見:

總網頁瀏覽量

About This Blog

Just About Sh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