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魚類分類研究史

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

台灣魚類之調查研究應追溯至十九世紀中葉,A.Guiinther 於1875~1870年間編錄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魚類目錄(Cat.Fish.Brit.Mus,8vols)時,將旅台時所採集之棪水魚類16種錄刊列其中,這可說是台灣魚類採集的開諯。寶格林(G.A.Boulenger)於1894年發表採自台灣的平鰭鰍“台灣平鰭鰍”(Homaloptera formosanus)新種。

喬丹和愛維曼(D.S.Jordan and B.W.Evernamm,Notes on collection of fishes fromthe Island of Formosa)於1909年發表採自台灣的魚類186種;隨後喬丹與理察遜(D.Sjordan and Richardson)於1909年依據梭得(H.Sauter)氏採自台灣的海水魚類286種所作目錄(A catalogue of the fishes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又喬氏與大島正滿於1919年報告了台灣產之淡水魚類(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freshwater fishes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記述了76種,其中包括了8 新屬及15新種,又於1920年發表二篇淡水魚60種,包括新10種包括;1921年記述關於台灣產的鯔,以及1922年鯔科魚類的研究,相繼於1952年與1927年發表於台灣參科、鯛科以及鰈與蝦魚科類之研究等,由此可知在20~30年代大島正滿對於台灣魚類之研究之工作其不可沒。

但在30年代以後,大島正滿(1936)對於大甲溪產之台灣釣吻鮭也進行生態學的研究,其他如其中村廣司(1936~1939)研究調查台灣產的鯊、旗魚及鮪。另外有岡田彌一郎(1938)所編的 A catalogue of vertebrates of Japan 其中亦包括台灣產魚類430種。而在其與松原喜代松(1938)之Keys to the fishes and fish like animals of Japan,一書中也包括台灣產的魚類283 種。

1941年太平洋戰爭開始到1945年結束的這段時間中,所有有關魚類的研究中斷。台灣光復後的數十年(1945~1975)間,由於有關單位未對基礎分類研究給予應有的重視支持,使得分類工作一蹶不振,人才紛紛外流改行,所以在1945年結以後的研究成果都是片段的,惟陳故教授兼善於1956年所出版的“台灣脊椎動物誌,雖絕大部份是整理日本人的文獻,但對台灣產脊椎動物的整理工作有不可磨減的功績,尤其是對於導正基礎魚類學方面更是功不可沒。因此”台灣脊椎動物“更成為研究台灣脊椎動物者的經典,其中錄列魚類870種(板鰓綱71種,口綱799種),並於1969年訂正再版增列為1382 種,其中盲鰻綱一種,軟骨魚綱117種,真口綱1264種。

又於1986年該書又經東海大學丁名振教授修訂,並增列為2252種。在這十餘年間 (1956~1969),沈世傑(1955,1956,1959,1960,1963,1964,1967), 朱光玉(1956,1957,1958),李信徹(1966,1967),丁名振(1963,1968), 鄧火土(1958,1959,1962)等之研究貢獻最鉅。雖過去台灣魚類之鑑定工作因研究人力不足、經費之缺乏,也只能建廿於數量有限的成魚標本和粗略之外部形質,以致其資料之力能多侷限在漁業及其它基礎魚學研究,以及魚種之鑑定工作上。宜到80年代以後(1985年),才有少數分類學者(沈世傑) “李信徹、邵廣昭、莫顯喬、陳哲聰、陳春暉、曾晴賢及劉振鄉等)從事於生物並加強了其研究結果的價值。

Source:台灣魚類地理概說

0 意見:

總網頁瀏覽量

About This Blog

Just About Sh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