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種怪鯊眼如月亮 發現學生用母親之名命名

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外表和幽靈鯊很像的小型鯊魚,疑似是從未發現過的新品種。(圖/取自OurAmazingPlanet)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美國一名海洋生態實驗室的研究生,在為期兩個月的深海研究間發現8種從未見過的鯊魚品種,有的有像刀一樣的鼻子,有的眼睛看起來如夜晚的月亮,還有的背上長滿了鋸齒狀的彎曲尖刺。發現者保羅興奮地表示,若實驗室確定這些是尚未命名的物種,他將以母親的名字替這些鯊魚命名。

「我跟朋友說自己帶回了一噸重的鯊魚,他們都以為我在開玩笑。」保羅在今年4月登上一艘遠洋捕魚船,展開他的深海研究之旅,最後他們在摩里西斯島南方深海2千公尺下捕捉到3百多隻長相奇特的鯊魚,包括很多稀有或從未見過的新品種。

保羅指著腳邊一隻名為「小齒擬皺唇鯊」(俗名啞巴鮫)的大型超罕見鯊魚,但這次一口氣就抓到35條,「或許牠們根本不像海洋學家想像的稀有。」他表示,這次成果正好說明,人類過去對深海的探索實在太少。

▲保羅和啞巴鮫合照。(圖/取自OurAmazingPlanet網站)

這次出海的收獲未來將提供豐富的研究資料。但保羅必須先花費相當長的時間紀錄和測量鯊魚,再將牠們送至實驗室基因比對。一旦確定裡面出現新物種,保羅就可獲得命名權。他興奮地說,自己正考慮該用指導老師或媽媽的名字替發現命名。


http://www.ouramazingplanet.com/3343-images-weird-deep-sea-sharks.html

Read more...

他的魟魚「滿天星」 游得像飛碟

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聯合報╱記者簡慧珍/和美報導】


彰化縣民吳柏錫喜愛飼養魟魚,累積十餘年的觀察與實驗,已有幼魚育成率逾80%的養殖功力,看魟魚身體顏色與斑點「一天比一天美麗」,為吳柏錫平添生活趣味。
「魟魚心情好,會像飛碟,在魚缸裡直線來回游來游去」,吳柏錫為了養殖心愛的魟魚,訂製兩個長、寬、高各8、4、3尺長方形玻璃缸,及長、高相同但寬5尺的大缸,每天看魟魚在水中「飛行」。

吳柏錫在織帶公司工作養魚自娛,約12年前從飼養觀賞魚的朋友得知淡水魟,吳柏錫對這種來自亞馬遜河流域的淡水魚類感到新鮮,買了幾尾回來飼養。

魟魚分為海水魟與淡水魟,海水魟的魚尾細長,淡水魟的較短,尾鰭像小扇子。近年成了水族新寵,有的身價不凡。「真的有百萬身價的魟魚」,吳柏錫說,命名「黑鑽」的黑白魟,身體白點呈現8的圓圈,像花裙,每尾售價逾百萬元。

魟魚是胎生魚類,一般母魟一年生產3次,平均每次3到6尾,吳柏錫飼養的品種「超級滿天星」母魟魚,一年可生產4次,最多一口氣生12尾,育成率逾8成。

【2012/07/20 聯合報】

Read more...

愛鯊DNA採樣計畫成果記者會

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

荒野保護協會與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陳昭倫博士合作,歷時一年的「愛鯊DNA檢測計畫」,在今天世界海洋日公佈愛鯊報告。檢驗結果發現,全台各地採獲的960隻鯊魚樣本中,近6成鯊魚皆為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列入受威脅物種,遠高於預估,表示台灣的鯊魚撈捕極需嚴格管制。本次愛鯊採集樣本足跡遍及全台,種類高達22種,表示台灣人食用鯊魚已達到「格〝鯊〞勿論」的程度。

 台灣名列世界捕鯊第四大國,但鯊魚是穩定海洋生態健康的重要生物,本次調查反映全球海洋生態危機,具有指標性意義。此次計畫兼具民間自發與科學研究的目標,荒野保護協會發起「愛鯊DNA計畫」,由近1000名民眾資助支持,全台16縣市皆有採樣志工隨機前往超市、漁港、菜市場、小吃攤、乾貨店、保健食品店採樣,總計採集1000份鯊魚肉,登錄為960支試管、中研院送驗樣本671管、成功驗出570項,成功率高達85%,相較於漁業署5月17日公告之DNA採樣測試樣本僅近百管,準確性與參考性較高,亦檢驗出IUCN列為保育最高等級EN瀕危等級的紅肉阿髻鮫。

 從研究結果發現,國人經常食用之鯊魚種類高達22種,其中以灰鯖鮫與水鯊占最大多數,陳昭倫博士認為,食用鯊魚的生物多樣性高充分表現國人「抓到什麼就吃什麼」的習性,此外,570份成功驗出的樣本中,有56%是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判定為遭受威脅的物種,有生存風險的物種更超過80%,因此應立即開始擴大鯊魚保育種類管制;並進行鯊魚捕撈總量限制,近程可從管制、減少專門的捕鯊船作業次數做起,並同時鼓勵遠洋漁船安裝「趨鯊設備」,協助延繩釣漁船減少鯊魚混獲。

 由於此次愛鯊計畫是台灣第一次以DNA生命條碼辨識,進行鯊魚物種普查,目的是要求漁業署必須儘速建立完善的鯊魚撈捕科學資料庫,包括台灣沿近海各港口每月鯊魚漁獲量之到港統計通報系統,並將鯊魚DNA抽樣檢查列為年度例行工作。對於鯊魚保育政策,荒野保護協會海洋保育專員林愛龍肯定漁業署過去一年來對鯊魚保育的努力,包括全鯊上岸之鰭不離身政策,與進口魚翅須檢附合法撈捕證明的規範。此外,荒野也讚許漁業署在荒野在去年6月8日海洋日推行「愛鯊DNA計畫」的拋磚引玉後,亦從善如流進行了鯊魚DNA檢測的嚐試,立法委員姚文智也要求漁業署每年應進行500管的鯊魚抽樣DNA檢測,才能落實科學化的鯊魚撈捕管理。

 長遠來說,為了台灣海洋生態系的健康,台灣應該往全面禁止捕鯊的政策方向發展,立法委員高志鵬亦要求漁業署每季要公佈各地漁港鯊魚到貨量,避免魚獲量魚目混珠情事發生;而立法委員姚文智更進一步提出漁業署應投資捕撈漁船驅鯊科技,避免鯊魚混獲情況發生,且幫助遠洋延繩釣漁船,有效避免混獲到鯊魚,提升台灣科技漁業的保育形象。

 本次愛鯊計畫是民間協助與監督政府管理鯊魚撈捕的第一步,未來將更進一步要求漁業署做到每年抽樣並建立鯊魚資料庫,過去漁業署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鯊魚平均卸魚量在39,000到55,000噸間;建議台灣五年內的目標,應降低至25,000公噸內,為全球海洋保育進一份地球公民的責任。

Read more...

海生館添嬌客 五隻魟魚寶寶誕生

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2012-04-10 01:06 中國時報 【王志宏/屏東報導】

國立屏東海生館「邁氏條尾魟」媽媽產下五隻魟魚寶寶,小魟魚腹部的鼻孔、嘴巴、鰓裂等器官排列位置,乍看之下好像人類的笑臉,當民眾抬頭仰望展示缸時,就像是看到微笑的臉蛋在水中,非常討人喜愛。

飼養在大洋池邁氏條尾魟產下的五條魟魚寶寶,目前在台灣水域館「保育水的世界」區,這五隻魟魚是大洋池飼育人員進行水下巡視缸體時發現,每隻體長約卅至四十公分。

由於魟魚體表沒有硬骨魚鱗片,只有一層黏膜,很容易被寄生蟲吸咬出血受傷。

海生館表示,邁氏條尾魟繁殖方式為卵胎生,經交配後受精卵在母魟魚體內形成胚胎,由受精卵提供養分,持續在母體內成長,出生時就是完整的魟魚個體,因此這幾隻小魟魚外型,與親代幾乎一模一樣。

Read more...

新發現 鯊魚怕磁鐵

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美國「鯊魚防禦」(Shark Defense)研究公司,一次在水池進行研究時,意外掉下一塊磁鐵,發現水中的檸檬鯊立即閃躲,於是進行了一連串的實驗。研究員將磁鐵用東西包裹起來,讓檸檬鯊看不到,但他們只要將磁鐵放進水中,檸檬鯊立刻開始掙扎,朝相反方向極速游走。

研究員推測,鯊魚用來導航的感應器官會受到磁鐵干擾,就像人類看到強光般不適,自然會速逃。

Read more...

鯊魚資源保育 冰鮮漁船違反「鯊魚鰭不離身」將開罰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2012年4月3日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記者何沛霖/高市報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依據「漁船捕獲鯊魚魚鰭處理應行遵守及注意事項」(簡稱「鯊魚鰭不離身」),公告自本(4)月1日起漁船捕獲鯊魚並以冰鮮方式保存者,應採取「鰭不離身(鰭連身)」冷藏,違反規定者依漁業法正式開罰,高雄市政府海洋局呼籲本市籍漁船遵守法令規定避免遭受處分。

海洋局表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101年1月19日發布「鯊魚鰭不離身」法規,推動「鯊魚鰭不離身」措施。將漁船分為「鯊魚漁獲物以冰鮮方式保存之漁船」、「鯊魚漁獲物以冷凍方式保存之總噸位一百以上漁船」及「鯊魚漁獲物以冷凍方式保存之總噸位未滿一百漁船」等三種類型,並依該等漁船作業狀況,訂有緩衝期程加強宣導,本(101)年4月1日開始執行處分。

各類型漁船實施時程分別:1.「以冰鮮方式保存鯊魚漁獲物之漁船」自本(101)年4月1日起實施「鯊魚鰭不離身」措施。2.「冷凍保存、總噸位一百噸以上的漁船」自明(102)年起執行鯊魚鰭不離身措施,現階段「鰭身比」仍不得大於5%,今年7月起至12月也應「鰭綁身(即鯊魚鰭綁附於鯊魚身)」。3.「冷凍保存、總噸位未滿一百噸的漁船」,自明(102)年7月起實施,現階段「鰭身比」仍不得大於5%,明年1月起到6月也應「鰭綁身」。違反上開規定,將依法核處罰鍰新台幣3至15萬元或收回漁業執照等處分。

海洋局於4月1日配合漁業署及海巡署共同組成之檢查小組,赴蚵子寮漁港及前鎮漁港執行卸魚檢查,在梓官地區對20多艘漁船之漁獲物進行檢查,並進行「鯊魚鰭不離身」法規宣導工作,漁友同時也明白政府對維護漁業資源及永續利用之用心與決心,經實際宣導後漁民都能接受配合遵守。

Read more...

雪梨的公牛鯊北移過冬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一隻由澳洲新南威爾斯省的工業與投資部門(I&I NSW)研究人員在雪梨海港標識放流的2.5米公牛鯊,深入Lady Elliot島和湯斯維爾(Townsville),總共移動了5000多公里的距離。

I&I NSW的鯊魚研究員Amy Smoothey博士表示,這隻公牛鯊提供新南威爾斯省以及澳洲東海岸沿線公牛鯊自然運動的迷人觀察。



照片來源:NSW Government - Department of Primary Industries

「過去兩年來,雪梨海港標識放流了28隻大小不等的公牛鯊,長度從2.2米到3.2米,這隻鯊魚是其中的一隻。」Smoothey博士表示。

這隻安裝體內發射器的鯊魚,於2009年3月24日在雪梨海港標識放流,並且,從那時起,由一系列的水下監聽站在整個海港和和澳洲東海岸沿線展開追蹤。

去年,這隻鯊魚在2010年1月24日於該省北海岸西南岩石(South West Rocks)的魚岩(Fish Rock)遷移到雪梨海港,然後在2010年3月11日再往北前進。

接著,這隻鯊魚的位置大概是在雪梨海港以北2000公里處,在2010年12月10日,牠的位置在湯斯維爾外海的惠勒礁(Wheeler Reef),而2010年12月23日則在Lady Elliot島。

今年,追蹤到這隻鯊魚再次向南移動,而最後一次是2011年1月,當時牠的確認位置是在史蒂芬港(Port Stephens)外海。

「為什麼這隻鯊魚會移動這麼長遠的距離,原因仍然不明,但是,我們將繼續監測牠的行動,以便得到更好的理解。」

Smoothey博士表示,追蹤公牛鯊是新南威爾斯政府藉由解密雪梨公牛鯊種群,以減少鯊魚襲擊風險努力的部分成果。

Smoothey博士表示:「作為研究的一部分,今年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在雪梨海港部署了超過1900個鉤子,並且標識放流了17隻公牛鯊,我們將繼續密切監測牠們,以確定牠們的移動是否會隨著時間而有可預測的模式。」

「我們特別有興趣觀察的是,雪梨海港內是否有任何該物種的偏好地區、這些鯊魚是在一年中的什麼時間前往雪泥海港、以及諸如水溫和存在誘餌魚的因素是否會影響牠們的遷移。」

「這種類型的研究有助於我們瞭解雪梨海港內和附近鯊魚的遷移模式,因此,對於該建議民眾該在何時何處游泳將有所幫助。」

提醒泳客們,為了減少與鯊魚相遇的風險,可遵循一些簡單的、常識性的提示。

這些包括:
  • 不要在黃昏和黎明時游泳
  • 避免單獨游泳
  • 當附近有很多誘餌魚時,不要游泳
  • 遠離混濁的水域
  • 離混濁的水域

Read more...

總網頁瀏覽量

About This Blog

Just About Sh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