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海保育鯊魚 ‧1年獵鯊1億‧拒吃魚翅救鯊魚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光明日報 2009-11-29
1年殺害1億條鯊魚,這是消除威脅,還是另一場海洋生態浩劫即將來臨的預告?或許是經典恐怖電影《大白鯊》成功塑造的鯊魚形象太駭人,人們普遍上對鯊魚心存恐懼,認為它是海洋中的邪惡魚類,總愛悄悄逼近弄潮兒,企圖攻擊或殺害人類。
但是電影畢竟只是電影,在現實生活裡的鯊魚背負“兇殘暴戾”的罪名,卻早淪落成被人類爭相獵殺的苦主。常年持續的商業捕鯊行為,不僅為鯊群帶來近乎滅族的禍害,也嚴重影響了海洋的生態平衡。
本地海洋保育專家賽琳娜拉曼(Serena Rahman)受邀在吉隆坡國際會展中心水族館(Aquaria KLCC),為探索頻道一年一度的《鯊魚週》(Shark Week)活動,向現場媒體解說各種與鯊魚相關的事項,包括釐清長期以來大眾對鯊魚的誤解。
“魚翅,是人類屠殺鯊魚的最主要原因。”
賽琳娜解說,全世界的鯊魚種類有354種。根據目前的觀察,馬來西亞海域發現逾60種鯊魚的蹤跡。在本地,主要的捕鯊海域是砂拉越、沙巴、霹靂、雪蘭莪及納閩。捕捉方法包括拖網、漂網、鉤線三項。最常見的鯊魚種類有黑鰭礁鯊、黑點鯊、圓齒雙髻錘頭鯊、大型雙髻錘頭鯊和平雙髻鯊等。
大馬人愛魚趐
“捕捉鯊魚雖不是大馬漁業主要的活動,但由於鯊魚的經濟效應,加上漁業科技日益進步,被捕上岸的鯊魚數量也相當驚人。從1990年的4140噸演化到2003年的8695噸,這數字的上升確實讓人吃驚。”
賽琳娜表示,在大馬境內海域捕到的鯊魚,大部份由本地市場吸納,部份魚翅則出口到香港和新加坡。值得注意的是,大馬也是魚翅進口國之一。
“大馬出口魚翅到15個國家,但卻從25個國家進口魚翅來應付本地市場,進口量比出口量多一倍以上,可見我們的魚翅市場是何等的活躍。”
在亞洲,吃魚翅是財富的象徵。尤其在華人居多的地區,這些魚翅被視為珍稀食材,價格高昂,幾乎是逢隆重宴席必上的食品。
近年來亞洲的富庶人口不斷增加,對於魚翅的需求量也屢創新高。尤其在中國地區,奢侈品市場擴張了幾倍。魚翅交易自1985年的3011公噸到1997年增加兩倍達7048公噸。
“科學研究早已證實,魚翅並不含高營養成份,一杯牛奶的營養價值就遠遠超過一整碗魚翅羹,加上魚翅本身是沒有味道的,魚翅羹的美好滋味全來自雞湯和其他配料,因此大可以用粉絲或是人造魚翅取而代之。”
鯊魚種類繁多,魚翅也有等級之分,最好的魚翅1公斤可以賣到500美元(約馬幣1695令吉);最普通的大約1公斤要50美元(約馬幣170令吉)。
活割魚鰭 鯊魚痛苦而死
很多人吃過魚翅,卻不一定知道魚翅怎麼來。所謂的魚翅,就是鯊魚的背鰭、兩邊側鰭與尾鰭等4片鯊魚“翅膀”。而吃入口中的魚翅,往往都是經過一番殘忍的捕獵過程。
漁民在外海獵捕鯊魚,都是抓了鯊魚後就現場將魚鰭全部割下,接著將這些仍在掙扎的活鯊魚丟回海中。因為那四片魚翅,就能獲得比販賣一整隻鯊魚魚身更高的價值,因此對那些船艙冷凍庫有限的漁船來說,把漁船的空間拿來裝魚翅,比裝入整隻鯊魚來得更有經濟效益——裝一隻鯊魚魚身的空間,可以用來裝上10、20隻鯊魚的魚翅。
至於那些被割去魚鰭、受了重傷的可憐鯊魚,在深海中能生存下來的幾率近乎零。
它們大都因為喪失活動能力,不是被其他肉食性魚類活活掠食分屍,就是沉在海床上慢慢痛苦而死,非常殘忍。
歷史比恐龍久遠
早在4億2000萬年前,地球已有鯊魚的存在,比起恐龍的2億年歷史來得更久遠。不過這古生物再頑強,面對人類無情的獵殺也難逃步向滅亡的命運。
鯊魚與藍鯨遭遇同樣乖舛——過去100年內,因為商業捕魚業毫無管制地獵殺,其族群的數量已大幅度減少。
藍鯨自1986年已被國際法律明文禁止進行捕殺,鯊魚則沒有這麼幸運獲得國際赦免,繼續成為人們的碗中羹、盤中餐。
“現在,海洋裡已經很難看到大型鯊魚的蹤跡了,且部份種類也已瀕臨絕種,這是個全球性的大問題。如果獵殺鯊魚的行動仍舊持續,那在未來幾十年內,某些品種的鯊魚也極有可能遭到滅絕的危險。”
賽琳娜的憂慮已是一項不爭的事實。最新一項大規模保育研究的資料顯示,全球約三分之一棲息於開放水域的鯊魚品種正面臨滅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研究人員調查了開放水域的64個鯊魚品種,這也是歷來最全面的相關研究。研究報告稱巨雙髻鯊與雙髻鯊為“全球瀕危物種”,為頭等危急的鯊種;平雙髻鯊、大白鯊、姥鯊、遠洋白鰭鯊與兩種馬加鯊則被列入“全球易滅絕物種”的鯊種。
多數鯊魚生長緩慢,要達到性成熟需要很長時間。一些鯊魚生長到可育年齡需要14年,然後它們每年可以產下2至300隻幼鯊,具體數目取決於鯊魚的種類。年產300隻幼鯊已經是鯊魚家族繁殖的極限,和一次產卵30萬枚的石斑魚以及笛鯛相比,其繁殖速度是相當緩慢的。
俗稱豆腐鯊的鯨鯊(Whale Shark),是全球最大的鯊魚,體長可以到20公尺,體重可達34公噸,壽命可以達到60到100歲之間。這種鯊魚十分溫馴,而且生長緩慢,通常要到30歲才能達到成熟,成熟之後,其巨大與優雅的外形非常吸引人。因其數量不多,目前已被許多國家列為第一級瀕臨絕種的保育類生物,在菲律賓、印尼與多個國家,鯨鯊是不被允許捕撈的魚類,在大馬卻是例外。
鯊魚數量下降 生態系統失衡
鯊魚處在海中食物鏈最頂端的位置,在維持海洋生態系統平衡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鯊魚數量一旦下降,生態系統便會失衡。
鯊魚以吃魚為生,這能避免其他較小的魚類過度繁殖,使海洋的植物及微生物急遽減少。
一旦鯊魚絕跡,魚類暴增,環環相扣之下,最嚴重的後果是整個海洋生態系統崩潰,人類再也沒有魚類可吃。
以澳洲的塔斯馬尼亞(Tasmania)為例,當地的鯊魚遭過度捕撈,導致鯊魚主要獵物八爪魚失去天敵,數目激增,結果令更多龍蝦被八爪魚捕獵,龍蝦捕撈業因此大受影響。
另外,鯊魚不但獵食魚類,亦捕獵海洋哺乳動物。例如,南非海狗便是大白鯊的捕獵對象。鯊魚亦為食腐肉動物,它們會吃掉垂死及已死去的生物,減少病毒大肆傳播的機會。
賽琳娜表示,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對鯊魚保育貢獻力量,例如拒絕食用魚翅、不購買鯊魚副產品、向身邊親朋好友傳達相關訊息,這些就可以幫助更多的鯊魚免遭毒手。
鯊魚也會患癌
由於對鯊魚缺乏研究,坊間一般存在“鯊魚是世界上唯一不患癌動物”的看法,因此鯊魚軟骨中含有的魚翅也被當成抗癌食品,殊不知這是另一項錯誤的觀念。
早在2000年,科學家就發現鯊魚也會得癌症。美國學者發現,軟骨魚類所患的40種癌症中,有23種是來自於各種鯊魚,從前關於“鯊魚不生癌”的說法早已被推翻。
鯊魚不僅會長癌,而且有些癌細胞還直接長在軟骨和魚鰭中,因此學者對鯊魚的治癌功效感到懷疑,因它不僅會對腸胃產生副作用,也非常昂貴,加上近年來海洋的重金屬污染程度堪虞,食用在深海活動的鯊魚極可能影響神經系統健康,尤其是孕婦,應該避免食用。
本地漁民獵殺鯊魚,主要取其鰭作為魚翅,另外鯊魚肉、顎骨、牙齒、軟骨、魚肝等,則分別作為食用、紀念品及藥物多項用途,但仍屬少數。
鯊魚知多點
◆所有的鯊魚都有一身的軟骨。鯊魚的骨架是由軟骨構成,而不是由骨頭構成。軟骨比骨頭更輕,更有彈性。
◆最小的鯊魚是侏儒額斑烏鯊,身長只有15公分。
◆最大的鯊魚是鯨鯊,身長可達15公尺。
◆多數鯊魚的體積並不大,而且對人類無害。半數的鯊魚最多只有1公尺長,80%的鯊魚比一個成人要小。
◆少數鯊魚是卵生,餘者有胎生或卵胎生。
◆鯊魚有7種不同的感官,包括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可達數哩遠)、味覺、電磁感(接收微弱的電波)及側線與壺狀器官(用來感應弱小的振動)。
◆鯊魚可潛入2000公尺或更深的海底。
◆鯊魚擁有學習能力及複雜的社會行為,但人類尚未完全瞭解。它們的大腦與身體比例,介於鳥類與哺乳動物之間。
◆鯊魚甚麼都吃的說法只適用於少數鯊類,譬如掠食性的虎鯊,絕大部份的鯊魚都是靠甲殼類與軟體動物為生。
◆會攻擊人類的鯊魚其實佔極少數,全球354種鯊魚類別中,約80%不會對人類造成任何威脅,甚至不曾與人類有接觸機會。
◆鯊魚只有在錯把人類當獵物的時候才會進行攻擊,一般在咬了人類一口後,發現咬錯對象了,就會立刻離去。
◆鯊魚怕人,一般在人們還沒有看清楚鯊魚全貌時,它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游走了。
光明日報/副刊‧報導:鄭晶文 ‧2009.11.23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