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鴻嘉及時製作擬鰻鮫標本

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莊金國2002/06/24
新台灣新聞週刊 第326期

擬鰻鮫這種小鯊魚,體長而縮扁,頭部平扁,在三疊紀古生代即出現,依據日本魚類生態研究學者的研究學者的研判,擬鰻鮫可能是鯊魚的祖先。六月十四日下午三點左右,紅毛港漁民楊清心獨自駕著舢板出海,在距離海岸約三、四十米的外海,發現一尾長相怪異的鯊魚在海面上飄浮著,於是靠近加予捕撈,怪魚似乎無力掙扎,顯得奄奄一息。楊清心經常到更遠的海域,釣上各種不知名的深水性小鯊魚,他希望趕快帶上岸,看看能不能讓這隻怪魚起死回生,遂直奔高雄市港外漁舢協會找會友幫忙。

◆怪魚 好奇人潮湧入
紅毛港出現怪魚的消息很快傳開,到漁舢協會好奇看熱鬧的人潮一波又一波。退休後被基隆水產試驗所延聘留任的毒魚專家楊鴻嘉,當晚從電視上一見故鄉紅毛港引人嘖嘖稱奇的怪魚,立即找出好幾本國內外魚類生態分類圖鑑,當他翻到「擬鰻鮫」時,直覺判斷應該是這種魚沒錯。

隔天早上,楊鴻嘉便攜帶這些書,趕回高雄。一到家,便通知記者一道前往查證。楊鴻嘉說,除了當場印證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商請魚主同意割讓,好帶回所製作標本,作進一步學術研究
。他推測這尾魚未經及時救護,必然存活不了,但願還沒被宰殺賣掉,否則就無魚體可採證了。

◆樂養 魚體已被切斷
十五日下午五點左右,楊鴻嘉趕抵漁舢協會,尚幸楊清心還在現場,可惜魚體已被切斷,內臟都丟棄海中,魚口大開,用一支竹筷撐住。楊鴻嘉翻開擬鰻鮫書頁,向圍觀者說明擬鰻鮫又名皺鰓鯊,日本人叫做「樂 」,大家對照圖鑑與魚體,果然一模一樣。他接著指出,擬鰻鮫被發現體長最長的世界紀錄為二米長,紅毛港出現的這一尾,楊清心說有一米七二,算是年紀大的。

擬鰻鮫有六對鰓孔,第一鰓孔與咽喉連接,背鰭只一個,而且很小,上下顎同形對襯,一般鯊魚魚口都在下面,只有豆腐鯊和擬鰻鮫開口於前端,其肉質也很像豆腐鯊,乳白色,多脂肪,不易腐壞。這種小鯊魚,體長而縮扁,頭部平扁,在三疊紀古生代即出現,分佈於東大西洋沿岸海域、西印度洋之南非外海、西太平洋之日本南方外海、澳洲、紐西蘭沿海、東太平洋之美國加州南部海域、智利北部沿海,台灣東北部深海曾有漁獲紀錄。

◆擬鰻鮫 可能是鯊魚祖先
楊鴻嘉鄭重表示,依據日本魚類生態研究學者的研判,擬鰻鮫可能是鯊魚的始祖魚種,也就是鯊魚的祖先,今之活化石,印象中,紅毛港捕獲的這尾,在台灣是第四次漁獲紀錄。雖然內臟都不見了,在他一再游說之下,楊清心終於答應免費割讓,楊鴻嘉保證,將來在標本紀錄上,一定記上一筆。

緊接著,記者開車載楊鴻嘉與擬鰻鮫遺體前往水試所東港分所,適基隆所代所長蘇茂森回分所探望老同事(蘇所長曾任東港分所所長),看到楊鴻嘉這麼主動熱心南下處理擬鰻鮫的善後事宜,非常感動,稱讚楊老的做法,很值得年輕一輩效法,並且當場指示值班人員,即予冷凍,製標本及進一步魚類生態研究的工作,還得勞煩楊老主導其事。

◆楊鴻嘉 魚類分類專家
一九五八年一月廿七日,楊鴻嘉在台灣首度發現魚類圓口類新種,因此,其中名即訂為「楊氏擬盲鰻」,對於台灣脊椎動物研究上有突破性的貢獻。楊鴻嘉另一項重大發現,是同年十月十一日,參與四人小組前往高山調查台灣鮭魚,發現後來被列為台灣保育國寶魚的櫻花鉤吻鮭。

一九六五年,楊鴻嘉名列世界七十位研究毒魚的專家。他進入水試所高雄分所,從畫魚開始,繼而從事魚類標本的採集,研究魚類分類的生態,了解毒性魚種的分辨方法,發表研究論文,提供世界各國漁業界人士知所防範。尤其是遠洋漁船,捕撈的漁獲,如果不能辨別有無毒性,不但自己吃了會中毒,各地消費者也要遭殃。

具有毒性的魚,並非魚體全部都有毒,查明哪一個部位有毒、沒毒,就不至於吃出問題。楊鴻嘉感慨表示,有些魚的毒素是天生的防衛系統,近幾十年來,由於人類肆無忌憚的製造公害,近海魚群被污染了毒性物質,那才更可怕。所以,每一個人多少要懂一點毒魚的常識,才不會惹來無妄之災。

◆人口 魚源耗竭首因
楊鴻嘉所畫的魚圖,工整、準確、俐落又漂亮,就像他的行事風格,務求徹底落實、完整呈現。他畫過的近四百幅魚圖,已成為台灣戰前至戰後六○年代發現不同魚種的第一手圖鑑文獻。台灣漁業日益偏重發展漁撈的科技,從事魚類生態研究的基礎科學,難免受到追求經濟利益的影響,有式微之虞。

楊鴻嘉提醒政府主管當局,如不重視魚類生態研究,就不可能研發魚類的生物科技。事實上,世界海洋漁源在人口壓力下逐漸減少,單靠漁撈科技的日新月異進步,只會加速魚源短缺。

0 意見:

總網頁瀏覽量

About This Blog

Just About Sh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