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海岸上演海洋霸主爭奪戰!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殺人鯨和鯊魚都是海裡面的掠奪者,但若兩方遇到了,究竟孰勝孰敗?最近紐西蘭海岸邊上演了一場海洋霸主爭奪戰,一群兇猛的殺人鯨驅趕著鯊魚,欲將牠們逼到岸邊;遭圍困的鯊魚只能誓死抵抗,猛力回嘴反咬,掀起一場惡戰。

事發地點在藍崖海灘(Blue Cliffs Beach),遊客發現在離岸邊不遠的海面上,有餓壞的殺人鯨正積極地驅趕魚群,當中也包括同屬於掠奪者的鯊魚。殺人鯨展現出可怕的侵略性,不斷將鯊魚逼到淺水區,並撕咬、用魚鰭拍打牠們。

目擊者表示,當時大約為6隻殺人鯨與6隻鯊魚的戰鬥,不過鯊魚明顯不敵,還有一隻為了避免成為敵人的食物,往陸地方向逃竄,最後在沙灘上擱淺。據了解,殺人鯨比鯊魚更強壯、更快、更巨大,牠們平時以海獅、海豹、大型魚類為食,亦會把鯊魚當作獵物。

欲看影片請點此

Read more...

「揮刃」鯊魚出現在2011年發現的新物種之列

科學家們指出,4種魚類的加入是鯊魚和魟魚發現物種的爆點。

4種新鯊魚--包括「揮刃」鋸鯊--出現在2011年加州科學院研究人員所發現的140個新物種之中,該學院於12月宣佈此項訊息。

非洲侏儒鋸鯊(學名Pristiophorus nancyae)在莫三比克外海被拖網在水深1600英呎(490米)處意外捕獲。根據該學院的研究助理David Ebert表示,此種動物是科學界唯一已知的第七種鋸鯊。


照片來源:加州科學院D. A. Ebert與G.M. Cailliet

 這種掠食動物有著鑲滿牙齒的長型口鼻,並把它當成利劍使用,牠們揮動著這個附器穿過魚群,然後再回頭吃掉死傷的魚。

Ebert表示,伴隨著這些鋸鯊的,還有一種學名為Squatina caillieti的新的扁鯊(angel shark)物種,牠們的名字來自菲律賓呂宋島外海水深1200英呎(370米)處所捕撈到的一個單一樣本。

棲息於海底的扁鯊有著類似翅膀的大型胸鰭,牠們的部分身體埋在沉積物下,靜靜地平臥著,然後突襲經過的獵物。

此外,還分別在臺灣和南非發現了兩個烏鯊(Etmopterus)屬的燈籠棘鮫(lanternshark)物種。

這些發現物種是近期所找到的新的鯊魚和魟魚的部分爆點。Ebert表示,在過去的十年中,已經記述的新物種大約有200個,而在先前的過去三十年裡則是少於200種。

他補充指出,儘管在新鯊魚的記述有所增加,但是,科學家們對於這些掠食者的行為或牠們的種群卻是所知甚少。

Ebert表示,有一部分的原因是許多的鯊魚物種似乎都被局限在狹小的範圍和受限的棲息地內,而一部分也是因為展開調查所需的資金極度匱乏。

但是,許多科學家和保育人士往往在他們的研究中,也忽略了某些鯊魚物種,他補充說明。

他表示,還有許多的[鯊魚]物種沒有被發現,這是因為牠們並不像大白鯊一樣,那麼的高調。

「在茫茫大海之中,仍然存在著許多未知之謎。」

Read more...

魟魚躍出水面的影片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Read more...

高魚價時代要來了!

2011-12-28 01:24 中國時報 【杜宇】

近來國內海產價格持續高檔,養殖魚價格居高不下,家庭主婦到傳統市場購買魚貨時,普遍感覺不僅種類及大型魚數量變少,價格卻較過去上漲三至五成。春節將近,消費者不免困惑這樣的情況要持續多久。排除短期干擾(如天候、病害、中國採購等造成產量減少),要解答這個問題得從供需面探討。

在供給方面,這些年來全球捕撈漁獲量雖維持在八千五百萬噸左右,但是專家調查發現捕撈上來魚類體型變小且多為低經濟價值魚貝介類。一些高經濟水產物如鮪魚、鱈魚、石斑魚、大比目魚、龍蝦、鮑魚等數量呈現大幅減少(例如北方鱈魚種群從一九七○年的廿五萬噸減少到目前約五萬噸;西非的石斑魚群減少八○%以上)魚價也大幅成長(去年開春日本築地市場一尾重達三二四公斤的黑鮪魚,以三二四九萬日圓(約一千一百多萬台幣)的天價成交,創下歷史新高)。這些高經濟魚類大部分係透過國際貿易進入已開發國家(水產品出口有五○%是開發中國家,而八○%的進口國是已開發國家)。像日本每年需消費近三萬公噸(約占全球消費量七五%)黑鮪。貧窮國家則只能仰賴沿近海捕撈屬低價的小型魚類為生。現在每天捕撈上岸的小型食用魚類例如北歐藍鱈、鰹魚和沙丁魚其捕撈量比一九五○年增加了四倍。雖然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全球魚類資源正在驟減,而各國政府及專家們也積極在尋求補救之道。但是從實際數字來看並未發揮功效,海洋捕撈數量尤其大型經濟魚貝介類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沒有大幅成長的空間。

在需求方面,近年來隨著國民可支配所得提高對魚蝦類等水產品需求逐年增加。全球每人年平均水產品消費量將由目前十六公斤增加到二○三○年時的十九至廿一公斤,屆時需生產一.六億公噸的水產品才能供應全球需求。由於水產食品有益健康,隨著了老年人口增加對水產品的需求預計到二○二○年時全美水產品需求會增加六.五八%(約增加一八一萬公噸)。台灣即將邁入高齡化社會對水產品需求也會出現相同的情況,未來恐需靠進口來填補。

在需求大於供給及漁民作業成本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未來高經濟水產物的價格將呈上漲趨勢並透過國際貿易賣往出的起高價的國家及消費者手上。國際食品政策研究所即指出,由於全球水產品需求將遽增,估計到二○二○年時之魚類價格將會增加四至十六%,高價位硬骨魚類之價格預計將增加一五%。國內消費者勢必要花比以前更多的費用才能享用到這些高級魚貝介了,消費者要有心裡準備。

要想緩解這樣的趨勢除改變消費習性外,更有賴養殖魚類供應。目前水產養殖魚種相當多,產量達五千五百多萬公噸,所提供的養殖物數量約占全世界水產品消費量的四六%。但是養殖產業尚存在藥物濫用、疫病叢生、引發地層下陷、汙染海域、魚肉含臭土味、耗用大量小型魚類等等須克服的問題,能否一如預期仍充滿變數。

台灣在發展養殖漁業產業上有相當卓越的技術與經驗,在經一段沉潛之後,養殖漁業又再度生氣蓬勃。只是近來部分海水養殖魚種價格飆漲超出常情,政府應該密切注意養殖魚價格異常波動,以免影響養殖漁業的未來發展。

預估全球漁產量至二○二○年將每年成長一.三%,成長低於前十年,原因是水產養殖成長率下降至二.八%及捕撈漁業產量將下降或停滯不前,到二○一五年水產養殖將超過捕撈漁業成為人類消費魚類的最大來源,二○二○年水產養殖產量將占漁業總產量(包括非食品用途)的四五%。今年養殖水產品價格較○九年十一月上漲超過二五%,可以預期高魚價的時代將很快到來,消費者要有心理準備。(作者為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Read more...

愛鯊行動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在台灣近海海域棲息著將近一百種的鯊魚,大部分的鯊魚如鯨鯊都是溫和的,牠們不但在國際上具有高度學術研究價值,更是台灣在生物多樣性上的珍貴寶藏。然而,中研院的學者們告訴我們,台灣的近海已經很難看到鯊魚了。究竟,牠們到哪去了?

科學家估計,每年至少有4~7千萬隻鯊魚,因魚翅需求而遭殺害。光太平洋海域,一年便有一百萬條鯊魚,被活生生的切去身上的魚鰭和魚尾,再被血淋淋地拋回海中慢慢死去。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更指出,目前已有111種鯊魚面臨絕種,鯊魚位居海洋生態鏈中的頂端位置,當鯊魚族群加速崩解,我們那珍貴的海洋生態系統必然失衡,帶來難以估計與收拾的代價。

由於這個緣故,2010年美國在鯊魚保育的立法上,有了驚人的進展,除了修法關閉海上交換魚翅的法律漏洞,更規定進港到貨的漁船,捕獲的鯊魚其魚鰭必須自然地黏附在魚身上,以徹底確保「活割魚鰭」的殘忍行為不再發生。此外,從2011年起,在夏威夷與關島,魚翅是非法的餐點菜餚。2011 歐洲環保團體國會遊說,也急起直追,準備關閉鯊魚保育規範的法律漏洞;那台灣呢?

根據2011年1月27日聯合晚報報導,台灣名列全球獵鯊大國第4名,報導中指出,由英國保育團體 TRAFFIC及美國皮尤環境組織(US Pew Environment Group)共同執行的調查,其報告指出聯合國保育全球鯊魚計畫已徹底失敗,此報告指印尼、印度、西班牙、台灣及其他16個鯊魚獵捕大國為罪魁禍首份報告點名「前20大」鯊魚獵捕國,頭號獵捕國是印尼,獵捕數量約占全球鯊魚捕獲量的13%,印度緊追其後(9%),再來是西班牙(7.3%)及台灣(5.8%)。
這數字驚人嗎?是的,因為我們不能忽略曾經有國際組織指出,印尼當地的魚翅貿易,是掌握在台灣人手中的。所以,除了帳面上的數據,還有更多我們看不見黑暗數據。

所以荒野保護協會在2011年發起<追尋鯊魚>活動,藉由鯊魚的追尋,荒野呼籲消費者「拒吃魚翅、減少鯊魚消費」,也邀請漁業界共同力行「全魚利用,不活割鯊魚魚鰭,不過度捕撈,不撈捕幼體」,並呼籲台灣官方儘速頒布明確捕鯊數量及魚翅魚身進出口管理辦法,建立「鯊魚產品」管理標章,取締非法魚翅及鯊魚肉之販售。

永續海洋,從愛鯊開始

鯊魚是海洋生物鏈的重要維繫者,魚翅是鯊魚的手腳;
沒有魚翅的婚宴,洋溢更永恆的愛。邀請你,加入我們的行列:

  •     告訴身旁5對即將結婚的新人,請他們支持婚宴不上魚翅菜餚。
  •     成為荒野愛鯊演講志工,推廣5場愛鯊演講。
  •     捐助荒野海洋保育計畫。
  •     擔任追鯊大使:到各地漁港、魚市場、生鮮超市、夜市走動,藉由文字影像記錄與實體採樣,全面尋找鯊魚蹤跡。
荒野海洋計畫2011年,全台灣採樣各地販售的鯊魚肉樣本,交與中研院以DNA條碼進行法醫學檢驗,以了解並公佈台灣人目前食用的鯊魚多樣性。

Read more...

「愛鯊計畫立即啟動!」守護海洋的明天

http://vip.eslite.com/LifeStyle/LifeStyle_D7.aspx?type=7&no=2011111514

「愛鯊計畫立即啟動!」守護海洋的明天
誠品公益捐點平台上線-10點起就能隨手捐點數,邀請您輕鬆分享好生活!

為什麼鯊魚不見了?
在台灣近海原本棲息著將近一百種的鯊魚,大部分的鯊魚都是溫和的,牠們大多不但溫和,更在生態鏈上有很高的保育價值,也是保存台灣生物多樣性的珍貴寶藏。但目前台灣的近海已經很難看到鯊魚了,究竟,牠們到哪去了?

每年有4~7千萬隻鯊魚,因魚翅需求而遭殺害,被切去身上的魚鰭和魚尾,再被血淋淋地拋回海中慢慢等死。鯊魚位居海洋生態鏈中的頂端位置,當鯊魚族群減少,我們珍貴的海洋生態必然迅速消失,帶來難以估計與收拾的代價。

愛鯊計畫,守護海洋的明天
由英國保育團體 TRAFFIC及美國皮尤環境組織(US Pew Environment Group)共同執行的調查,印尼、印度、西班牙、台灣被點名為「前四大」鯊魚獵捕國。因此,今年荒野發起「愛鯊行動」,走訪全台灣各地採樣販售的鯊魚肉,與中研院合作的鯊魚DNA追尋檢測計畫,調查全台灣市面上食用鯊魚的情況,全面搶救瀕危鯊魚,還給海洋生存的機會!。

愛鯊行動:
捐款支持愛鯊計畫! 我們需要募集1,000份鯊魚樣本DNA檢驗與調查的經費,請您捐款贊助荒野保護協會,完成全台首次的「愛鯊DNA行動」。
●點數捐贈9990點以上,荒野保護協會將贈送「Shark Shock環保袋」一只(數量有限,贈完為止)。本計畫所募得的款項,將作為1,000份鯊魚樣本的檢驗經費,邀請您加入,支持全台首次的「愛鯊行動」!

Read more...

護士鯊生下小寶寶 產仔只需兩秒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15日下午13:43,山東煙臺海昌鯨鯊館迎來了新成員———一頭剛剛誕下的護士鯊。剛生完孩子的護士鯊靜靜地躺在水底,而剛出生的小寶寶則隔離在水箱頂部的網中,跟媽媽“隔水相望”。

記者趕到海昌鯨鯊館時,小護士鯊在隔離區內悠哉地遊著,這個身長40厘米,體重3.1公斤的“小姑娘”,吸引了眾多遊客的目光。水族部部長林樂宏一直守在護士鯊的水箱旁,觀察“產婦”和“嬰兒”的情況。

“護士鯊孕期一般在10個月左右,5個月前我們發現了這頭護士鯊體內排出卵殼,然後每天24小時監測。”林樂宏告訴記者,15日中午13:43,工作人員發現護士鯊忽然弓腰,然後一甩尾,一條小護士鯊就遊出來了。“整個過程在2秒鐘左右,我們都沒看清,很遺憾。”

“我們查了一下資料,這是國內首次在人工飼養環境下誕生的護士鯊。”林樂宏說,護士鯊平均年齡30歲,7歲左右性成熟,這頭誕下“千金”的護士鯊年齡在8歲左右。林樂宏猜測,根據“產婦”的身體情況判斷,很有可能還有一頭小護士鯊在肚子裏,“我手裏拿著DV,如果再生產的話,我一定拍下來。”

“這次成功繁育為國內水族業物種保護和繁殖研究提供了寶貴經驗,同時也表明了海昌鯨鯊館在鯊魚的飼養和繁殖領域步入了國際一流水平。”林樂宏說。

林樂宏說,護士鯊是最懶的魚,大部分時間會找個地方一動不動地呆著。但是小護士鯊的出生可不是那麼順利的,產卵20-40個,但是能順利生下來的只有少數幾只。

“護士鯊是卵胎生,5個月左右卵在子宮內孵化,小護士鯊就出來了。當它們的嘴巴發育到足夠成熟時,就開始吃周圍較小的胚胎。最後,子宮內留下小護士鯊就很少了。”林樂宏說,當小鯊魚出世後,本能地迅速適應環境,躲避敵人,否則就有被吃掉的危險。

“小護士鯊一般在3天左右才會進食,這段時間我們會24小時觀察,隨時測呼吸頻率。”林樂宏說,大概一年多的時間,小護士鯊就能長到1米左右了。(楊春娜 申吉忠)

護士鯊簡介

護士鯊(Nurse Shark,也稱鉸口鯊)頭部形狀類似護士帽,因此得名。護士鯊所屬的目是外形差異最大的鯊魚目之一。正如眾所周知的斑紋須鯊,該種鯊魚各式各樣,令人驚訝——斑紋鯊之類的某些鯊魚外形扁平並且像地毯一樣,而另外一些如護士鯊之類的鯊魚則有著典型鯊魚的外貌。護士鯊的近親包括一些已知的最小的鯊魚,也包括所有鯊魚中最大的鯨鯊。

護士鯊通過氣孔,迫使水通過鰓,提供穩定的富氧水讓他們在靜止不動時可以呼吸。護士鯊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夜間生物,白天通常躺在沙質海底或躲進洞裏休息,夜間出來捕食。偶爾它們會使用強壯的胸鰭拖著自己沿海床行進,當然通常都是以傳統的方式遊動。 它們興情溫順,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通常以吸食的方式捕捉魚類(包括黃貂魚)、甲殼類和軟體動物。嗅覺靈敏。卵胎生,"懷孕期"10至12月。每次產卵20只40個,但是由于幼仔在母魚腹內就會殘殺同類,所以只有一至數條小魚出生。幼魚出生時體長便 可達40厘米。

Read more...

Four New Sharks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Academy research associate David Ebert and his colleagues described four new species of deep-sea sharks this year. The African dwarf sawshark (Pristiophorus nancyae) was collected via a bottom trawl at a depth of 1,600 feet, off the coast of Mozambique. It is notable for its elongated blade-like snout, or "rostrum," which is studded with sharp teeth and used as a weapon. The sawshark will swim through a school of fish swinging its rostrum back and forth, stunning and injuring prey, and then swim back to consume the casualties. Ebert and his colleagues also described two species of lanternshark: Etmopterus joungi from a fish market in Taiwan, and Etmopterus sculptus from trawling at depths of 1,500 -- 3,000 feet off the coast of southern Africa. Like their name suggests, lanternsharks emit light on various parts of their body -- probably a strategy to camouflage themselves from upward-looking predators and also to interact with others of their own species. Finally, a new species of angel shark (Squatina caillieti) was described from a single specimen collected in 1,200 feet of water off the Philippine island of Luzon. Angel sharks have flattened bodies and large pectoral fins resembling wings.

Read more...

會笑的大鯊魚 攝影師瞬間捕捉

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2011年12月14日17:14 蘋果即時

一位來自夏威夷的59歲攝影師普林,在北極海裡捕捉到格陵蘭大鯊魚微笑的畫面,相當難得。

格陵蘭鯊魚體型相當巨大,有7公尺長,最高壽命可長達200年,生活在北極海平面下600公尺,以吃北極熊維生。如此巨大而兇猛的動物,普林卻鼓起勇氣潛到北極海下與鯊魚近距離拍攝,不過普林對這群大鯊魚有另外一番感受,他說:「這些鯊魚很有好奇心,看到我的時候很平靜地遊過來,而且還做出很搞笑的姿勢。」普林隨著鯊魚邊游邊拍,「我知道他們是肉食動物,但我並不害怕」,最後普林成功完成拍攝。




格陵蘭島附近現巨型深海鯊魚 壽命達200年

據介紹,這種鯊魚會以海豹等為食,壽命或長達200年

中新網12月14日電 據外電13日報道,一名海底攝影師最近在格陵蘭島附近海域發現一種罕見的巨型鯊魚,外形酷似被腐蝕的岩石。該種鯊魚以海豹等為食物,有時還捕殺北極熊。

據報道,來自美國夏威夷的攝影師道格?珀萊茵是在加拿大聖勞倫斯河口的暖水區拍攝到這只鯊魚的。

珀萊茵說:“這只鯊魚雖然表面看起來有點滑稽和愚笨,但靠近一看,卻是十分古怪和沉著,看起來比其他類型的鯊魚更溫和些,我當時一點也沒有感覺到威脅。” 他指出:“面對我時,這只鯊魚似乎略顯害羞,尤其是對呼吸器呼出的水泡既害怕又好奇,甚至還試圖靠近我一探究竟。”

據稱,這是迄今為止所知生活在最靠近北極的鯊魚種類,體型比大白鯊還要龐大,長約23英尺(約4米),壽命長達200歲。這種鯊魚主要生活在1攝氏度左右的北冰洋深海區,生活區域深度可達600米左右,常以大型海豹為食,有時也捕殺北極熊和鹿。

報道介紹稱,冰島和格陵蘭島的居民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在格陵蘭島附近海域捕殺鯊魚,這些鯊魚的皮被用來做靴子,牙齒被做成鋒利的用具,而鯊魚肉卻被端上了冰島居民的餐桌上,稱之為“冰島幹鯊”。



深海巨無霸格陵蘭鯊 溫順好奇外表笨

中評社北京12月16日電/電影《大白鯊》中那個可怕的生物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傳聞格陵蘭鯊甚至吞食過體積龐大的北極熊和馴鹿,這些使得人們對鯊魚更加畏懼。近日美國一位勇敢的攝影師為了拍到較好的照片潛入海底與格陵蘭鯊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

據中國日報網報道,這位攝影師名叫道格•珀賴因,現年59歲,來自夏威夷州的凱盧阿瓦科納(Kailua Kona)。他說:“其實格陵蘭鯊並不像傳聞中說的那麼可怕,它們反倒比別的鯊魚性情更為溫順安靜,好奇心較重,外表愚笨可笑,像是由石頭雕刻而成。”

這些格陵蘭鯊生活在北極冰層下600米深的水中,那裡比一般鯊魚所處的地理位置還要偏北,水溫最低會降至1攝氏度。它的壽命可超過200歲,體積比影片中臭名昭著的大白鯊更大,可以長到23英尺(約為7米)長,主要靠捕食大海豹為生。部分鯊魚有時會游到北美水溫較高的聖勞倫斯河尋覓食物,珀賴因正是抓住了這個機會對其進行近距離拍攝。

珀賴因說:“大多數鯊魚都對潛水員存在顧慮,在聽到潛水呼吸器的水泡聲時盡量避開,而讓我驚奇的是,當我靠近格陵蘭鯊的時候,它們卻被這種聲音吸引,並游過來一探究竟,以滿足它們的好奇心。”

“為了拍到更佳畫面,我游到離它們1米遠的地方,它們也沒有逃走,而是繼續平穩地、懶懶地向前游動著,儘管如此,為了保持很近的距離,我必須很努力地游,”珀賴因說。

格陵蘭鯊為體形最大的鯊魚之一。幾個世紀以來,居住在冰島和格陵蘭島的居民一直在捕殺這種鯊魚,用鯊魚皮做靴子,將其牙齒做成切割工具,而鯊魚肉則做成該國最受歡迎的菜肴“冰島幹鯊”




格陵蘭 食熊鯊 超200歲 能潛至水下600米

超200歲能潛至水下600米

“食熊鯊”

據美國媒體今晨報導,59歲的美國攝影師道格·普利納拍攝了一組水下照片,展現一種罕見的格陵蘭鯊魚,這種鯊魚皮膚好似遭到侵蝕的石頭。它的壽命超過200歲,最深可潛到北極海冰下方600米。它們的身長超過大白鯊,可達到23英尺(約合7米),生性兇猛,會捕食北極熊。

據報導,格陵蘭鯊魚棲息的水域溫度只有1攝氏度,這種鯊魚冒險來到北美洲更溫暖的聖羅倫斯河覓食。格陵蘭鯊魚主要以海豹為食,有時也會捕食北極熊和馴鹿。

拍攝時距離這種龐然大物只有1米,驚險程度可見一斑。普利納說:“這種鯊魚非常安靜,也非常好奇。它們要比其他鯊魚更鎮定,長得也非常滑稽可笑。絕大多數鯊魚都不喜歡潛水員攜帶的呼吸器發出的聲音,通常選擇避開,這種鯊魚卻被這種聲音吸引,這讓我感到非常吃驚。”“它們的游動看似慢吞吞的,實際上要比我敏捷得多。我不得不拼命游動,才能追趕上它們的腳步。”普利納說,幾百年來,冰島和格陵蘭居民一直捕殺這種鯊魚。它們的皮被制成靴子,牙齒則被制成切割用的工具。編譯/記者郭悅

(責任編輯:王慧綿)

Read more...

牛人騎巨鯨屍體摸兇猛虎鯊

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為了近距離感受鯊魚嗜血本性,32歲的Leon Deschamps來到澳大利亞鯊魚灣,從一隻死鯨魚的屍體上去觸摸正在享受美味的虎鯊頭部。










Read more...

與鯨鯊共舞─日本沖繩

自由時報

潛水的人都期待在水中遭遇奇特生物,像鯨鯊(Whale Shark)、幅魟(Manta Ray)之類的龐然大物,不過總是可遇不可求。但是在日本沖繩,卻有在海中與鯨鯊共游的行程,「掛保證」可以和鯨鯊零距離接觸,算是發展鯨鯊生態旅遊的一種型式。

◎保育類動物 綽號大憨鯊

鯨鯊學名叫Rhincodon typus,根據研究資料, 1828年第一次確認鯨鯊這種海洋生物,由英國學者安德魯.史密斯(Andrew Smith)命名。因為鯨鯊的體型與鯨一樣龐大,體長可達12公尺以上,不同的是,鯨用肺呼吸,屬於哺乳類,鯨鯊則是靠兩側5對巨大的鰓呼吸,而海洋哺乳類的尾部擺動方式上下垂直,鯨鯊的尾鰭則是左右水平擺動,因此鯨鯊屬於魚類,是海洋中最大型的魚,也是保育類動物。

鯨鯊的身體背部深黑灰色,散佈白色斑點,有點像星星一樣,每隻鯨鯊的斑點都是獨特的。成熟鯨鯊的嘴巴很寬,內有300~350排細小的牙齒,兩個小眼睛在扁平頭部前方兩側,一點都沒有鯊魚兇惡的模樣,而且那麼多牙齒幾乎退化沒有作用,張開他的巨大嘴巴「用餐」時,只是大口灌進海水,濾食水中的浮游生物或小魚蝦。鯨鯊雖有「鯊魚」稱號,個性非常溫和,不會攻擊人,在海中漁船接近時,鯨鯊也不會驚嚇逃離,有很多文章用「海洋中溫柔的巨人」來形容,台灣漁民喚牠「大憨鯊」。

沖繩中部讀谷村漁會將受困或捕到的鯨鯊,以教育及研究的名義,圈養在靠近殘波岬一帶的海域,養在一個長、寬各約30公尺,高20公尺(在水下5~25公尺)的漁網內,目前圈養3隻鯨鯊,體型從7公尺到4.5公尺,讀谷村一帶有好幾家潛店經營鯨鯊潛水活動(Whale shark diving),在日本頗具聲名,也算轉換鯊魚命運的方式,從毀滅性的殺戮變成一種教育和觀光產業,交由Top Marine Zanpa公司經營管理。


◎近距離接觸 鯨鯊身邊穿梭

提前預約讀谷村與鯨鯊共舞的行程,也要比預定的時間提早到潛店,除了準備潛水裝備,還有一個大約10分鐘的賞鯨鯊簡報,提醒遊客參觀鯨鯊時的注意事項,諸如不可以故意追逐鯨鯊或接觸,如果鯨鯊主動靠近就不用客氣啦,但還是要小心不要傷害到鯨鯊。

從漁村港口塔船航行10分鐘就可以到達鯨鯊圈養地點,參觀鯨鯊的行程像撥打行動電話一樣,還有分「網內網外」,費率自然有所不同,不過網外便宜一些,因為是掛在圈養鯨鯊的網子外面觀賞。至於網內,就是直接進到網子裡面和鯨鯊近距離接觸,進到網內需要進階潛水證照。

待潛水客進從出入口進入圍欄內,先在圍欄邊緣等候以免混亂,之後工作人員就會搖鈴示意自由活動,可以和鯨鯊互動或拍照,幾十公尺空間的圍欄並不大,3條鯨鯊游來游去,很容易就可以接觸到鯨鯊。工作人員會準備磷蝦之類的食物來餵食鯨鯊,如同在水族館中的餵食秀,圈養在大海中的鯨鯊會直立起來濾食飼料。

與鯨鯊在海中共游確實是極其特殊的經驗,但老實說,用網子困住鯨鯊極不人道。如果以教育之名,讓更多前去參觀的民眾和小朋友,都能因此更了解保育鯨鯊和尊重海洋生物的重要性,改變食用及採集魚翅的野蠻行徑,也許圈養鯨鯊還有某種程度的正當性,或只是在鯨鯊生態旅遊發展過程中的過度型態,目前Top Marine與鯨鯊共游的行程,收入名目大部分作為鯨鯊保育基金。

潛進沖繩 推薦其他潛點

除了去看鯨鯊,沖繩還有許多潛水地點可以選擇,一般賞鯨鯊的套裝行程,會搭配青洞潛水。沖繩本島著名的潛水地點在殘波岬,那一帶可以下好幾支氣瓶,其中真榮田岬公共設施完善,很適合教學和輕鬆潛水的地點,深度從6、7公尺,最深約24公尺,有許多珊瑚礁魚。

最著名的還是在真榮田岬西面的青洞,有峽窄的通道可以進入洞穴內,從洞穴內往上看,能見度很好,湛藍清徹的海水映著天空,散發奇特的青藍色光芒,洞內有許多洞穴魚群,數量還頗為龐大。到青洞可以岸潛的方式進入,如果岸邊浪況不佳,也可改以船潛方式進行,但要加價2,000日圓。

沖繩本島附近可供潛水的地方,能見度都不錯,距那霸西約30公里的慶良間諸島,座落於蔚藍海洋之中,此處有大小30餘座島嶼,潛水、賞鯨是水底觀光主要活動,從港口搭船約一個小時船程,在這裡參加船潛行程都是潛3支氣瓶,上午出發後直到傍晚才回港,午餐就在船上解決。

根據沖繩觀光情報的資訊,沖繩地區有200多種珊瑚,慶良間島海域水底清徹,能見度頗佳。我們在儀志布島、黑島、軍艦島等海域下潛,日本潛水客還不少,水底能見度可達幾十公尺,許多色彩鮮豔的珊瑚礁魚悠游其中,像條紋蓋刺魚、鸚哥魚、蝶魚、管口魚、小丑魚等,其實都是台灣週邊水域常見的珊瑚礁魚,偶會有海龜現身逕自覓食,不過那一帶海域海底大多是珊瑚礁地形,咸少軟珊瑚,更顯得珊瑚礁魚色彩繽紛。據說每年1~4月間是賞鯨旺季,那時會有成群座頭鯨為了傳宗接代造訪慶良間諸島。

他山之石 鯨鯊觀光產業

台灣曾經是鯨鯊消費大國,「豆腐鯊」就是形容鯨鯊的肉質顏色。根據漁業署的資料,鯨鯊屬於高洄游性魚種,臺灣附近海域常可發現牠的蹤跡,因個性溫馴且行動遲緩,容易被捕殺,加上產仔數少,成熟期長,族群數量逐漸減少。有些國家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就開始保護鯨鯊,台灣一直到2005年才逐年調降限捕尾數,2008年起才全面禁止捕撈、販賣、持有及進出口鯨鯊,所以現在到餐廳看到菜單上的豆腐鯊料理,或是鯨鯊做的鯊魚煙料理,都是非法的,但還是隨處可見。

儘管台灣保育鯨鯊起步較晚,近年來持續努力,漁業署委託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研究鯨鯊生物學,和定置網業者合作,自2002年標放第1尾鯨鯊,後續共標識放流了300多條鯨鯊,其中以衛星籤標識30條,也成功接收到其中幾條的衛星訊號。也許是發展鯨鯊觀光極具潛力的方式,國內「愛潛水」(iDiving)潛店資深教練王雲慶表示,許多國家都發展類似的生態觀光,鄰近的菲律賓和澳洲都已經規畫相關行程,像菲律賓的丹索爾( Donsol )就是著名的觀賞鯨鯊的地點,每年12月至隔年6月為觀鯨鯊季節,很多歐洲人慕名而去。

2011年9月美國的Pew環保團體(Pew Environment Group)發表台灣是全世界第四大捕鯊國,公開東港漁民曬鯊魚翅令人怵目驚心的畫面,再次重創台灣形象。漁業署於隔日發布新聞稿,表示漁民並未違法,並宣布2012年起實施「鯊魚鰭不離身」,希望能擺脫鯊魚膾子手的惡名。不過王雲慶認為,應該要有更積極的做法,鯨鯊衛星定位系統掌握鯨鯊洄游行蹤,如果開放分享成果,就可以在台灣海域發展鯨鯊觀光產業,就像菲律賓丹索爾發展鯨鯊觀光後,經濟效益遠比宰來吃了更高,而且可以永續發展,這是漁業署和研究單位可以往前思考的方向。

Read more...

海功號35年前首航南極 出書解密

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聯合報╱記者沈旭凱/基隆報導】


卅五年前的十二月二日,海功號從基隆八斗子漁港出發,搭載著冒險犯難的研究人員抵達南極圈,捕回一百卅多噸的南極蝦,讓水產試驗所掌握南極蝦加工技術,轟動國內外。

昨天,正好是卅五周年紀念日,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邀請昔日參與任務的研究員、船員與家屬齊聚一堂,緬懷海功號探索南極事蹟,並發表「海功號極地任務」專書,讓外界一窺他們冒險犯難的精神。

當年擔任農復會漁業組長的闕壯狄,是海功號極地首航的原始構想人,他回憶,當時和同僚盧向志談起前進南極開發漁業資源構想時,一拍即合,沒想到真的促成海功號南極任務。

水產教育泰斗鄧火土博士是海功號南極任務計畫主持人,當年他在水試所長任內,原本屆齡退休,後來接到這個大任務,成為生命中壓軸作品,讓海功號滿載而歸。鄧火土已過世,女兒鄧文美分享父親一生清廉、愛書、不妥協的人生態度。

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理事長莊慶達和退休老師單碧玲,調查海功號事蹟,發表「海功號極地任務」一書。書中提到,海功號是台灣遠洋漁業開發南極公海漁業資源的先河,往返南極途中,還曾在南非幫國家運送鉛封的鈾二三五燃料回台。

書中描述當年駐開普敦領事洪健雄,將運送任務交給海功號領隊李燦然、船長陳長江時,陳長江曾詢問運送何物,洪在便條紙上寫下後,偷偷拿給陳看後就燒掉,過程有如間諜戰情節。

莊慶達說,海功精神已成為台灣漁業從業人員學習的標竿,參與極地任務的前輩約有四分之一已作古,因不忍他們的英雄事蹟隨時光飛逝,希望透過這本書讓後代飲水思源。


昨天出席的還包括研究員王敏昌、戚桐欣、張明添、船員李福生、海洋大學校長李國添、基隆市議會議長黃景泰等。

【2011/12/03 聯合報】




回顧海功滄桑 紀念鄧火土冥誕

【中央社╱新北市1日電】

漁業與學術界紀念海功號首航南極35週年暨鄧火土博士百歲冥誕,將於2日在基隆碧砂漁港舉行,船長、船員、研究員、隨行採訪記者都應邀參加,將回顧與見證艱鉅的歷史任務。

已故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所長鄧火土博士是台灣水產教育的泰斗,民國39年至66年間,任水試所第7任所長。他任內由海馬號和海豹號2艘試驗船,再增加海慶號及海功號2艘試驗船。

海功號曾4度遠赴南極探測南極蝦漁場,首航除船員與漁業研究員,資深記者胡宗駒是隨行採訪的3名記者之一。

胡宗駒今天表示,海功號是由國人自行建造的700噸級試驗船,當年「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簡稱農復會,現行政院農委會前身)推動加速農村經濟發展建設,當年的時空背景下,鄧火土任內鼓勵海功號試驗船遠征南極,奠下海洋研究對外領域。

已從美國休士頓回台居住的胡宗駒,也受邀參加2日上午在碧砂漁港的紀念活動;他回憶,經過數月的籌劃後,海功號於民國65年12月2日首航南極。

當時,海功號由基隆八斗子漁港出發,經麻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直駛南非開普敦港,稍事補給後,再由開普敦前往南極洋。

首航由當年的水試所主任李燦然,擔任探測南極資源及南太平洋深海資源領隊。「海功號」是第1艘到達南極圈的華人船舶,民國82年正式卸任,歷經前後近18年海上寒暑,留下歲月斑駁痕跡,當時船長陳長江也受邀參加明天的紀念活動。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莊慶達及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等,推動將「海功號」改建為台灣漁業史博物館,盼保存、活化、再利用。

另外,水產試驗所「水產嘉年華」活動,3日在基隆總所開放參觀,展示重要研究成果,解說漁業、加工與養殖產業。

水試所所史館還保存從日治時期以來的所徽、照南丸船鐘、泛黃的舊照與海功號及歷代試驗船等照片,見證整個水產試驗所的發展歷史。

水試一號試驗船於民國83年完工下水,當時堪稱為國內首屈一指的研究船,今年日本發生三一一強震後,水試一號還前往西北太平洋的秋刀魚漁場,檢測海水與秋刀魚是否受輻射污染,水產嘉年華當天也將開放登船參觀。

【2011/12/01 中央社】



海功號到達南極圈 華人第一艘

【聯合報╱記者沈旭凱/基隆報導】

海功號功成身退,安置在基隆碧砂漁港。

記者沈旭凱/攝影海功號當年完成極地任務,成為第一艘到達南極圈的華人船舶。十八年的海上長征中,共執行五十三次漁場調查及試驗作業任務。一九九三年除役後,目前在基隆碧砂漁港的岸上,供後人景仰當年的海功精神。

海功號長五十六點六公尺、寬九點一公尺、高五點八八公尺,吃水三點二五公尺,總噸數七百一十一點五噸,承載人數三十五人,屬於艉拖式試驗船。

隸屬台灣省水產試驗所的海功號,一九七五年七月下水,配備當時最先進的航海、漁撈儀器與設備。隔年十二月二日測試後,由領隊李燦然、船長陳長江率隊,搭載三十五名船員、研究員及三名隨隊記者,開啟極地首航任務。

海功號從基隆市八斗子漁港出發,穿越台灣海峽、麻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後繞過馬達加斯加島,到達南非開普敦港補給,再航向南極洋的恩得比海域。

一百一十四天下來,航行一萬九千餘浬,隔年三月廿七日返抵基隆港,捕回一百三十多噸南極蝦,讓台灣掌握南極蝦加工技術。

海功號先後四次遠赴南極從事漁場探勘與開發,為台灣漁業立下汗馬功勞,也創下當時華籍船舶航行最遠的記錄。

一九九三年一月報廢,基隆市政府以一元購得,轉贈基隆區漁會,一九九八年移泊碧砂漁港的岸上做成地標,今年整修後重現原貌。

【2011/12/03 聯合報】

Read more...

巨型魟魚重127公斤

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2011年 12月02日 蘋果日報


英國電視節目《河中怪獸》的主持人韋德最近花4小時,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附近的帕拉那河把重達127公斤的「巨型龜甲魟」拖上岸。

「巨型龜甲魟」是全球淡水魚中,體型最大、最致命的魚類,牠尾巴的刺含有劇毒,能讓敵人喪命。

韋德說:「這必定是此物種其中一隻最大的。」

翻攝英國《每日郵報》

巨型龜甲魟小檔案
★學名:Potamotrygon brachyura
★分布:巴拉圭的河流和阿根廷帕拉那河下游
★特徵:全身灰褐色,尾部短而胖
★體形:身長通常在1公尺以上,最大逾1.5公尺
★毒性:尾部的棘帶有劇毒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Read more...

總網頁瀏覽量

About This Blog

Just About Sh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