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鯨鯊共舞─日本沖繩

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自由時報

潛水的人都期待在水中遭遇奇特生物,像鯨鯊(Whale Shark)、幅魟(Manta Ray)之類的龐然大物,不過總是可遇不可求。但是在日本沖繩,卻有在海中與鯨鯊共游的行程,「掛保證」可以和鯨鯊零距離接觸,算是發展鯨鯊生態旅遊的一種型式。

◎保育類動物 綽號大憨鯊

鯨鯊學名叫Rhincodon typus,根據研究資料, 1828年第一次確認鯨鯊這種海洋生物,由英國學者安德魯.史密斯(Andrew Smith)命名。因為鯨鯊的體型與鯨一樣龐大,體長可達12公尺以上,不同的是,鯨用肺呼吸,屬於哺乳類,鯨鯊則是靠兩側5對巨大的鰓呼吸,而海洋哺乳類的尾部擺動方式上下垂直,鯨鯊的尾鰭則是左右水平擺動,因此鯨鯊屬於魚類,是海洋中最大型的魚,也是保育類動物。

鯨鯊的身體背部深黑灰色,散佈白色斑點,有點像星星一樣,每隻鯨鯊的斑點都是獨特的。成熟鯨鯊的嘴巴很寬,內有300~350排細小的牙齒,兩個小眼睛在扁平頭部前方兩側,一點都沒有鯊魚兇惡的模樣,而且那麼多牙齒幾乎退化沒有作用,張開他的巨大嘴巴「用餐」時,只是大口灌進海水,濾食水中的浮游生物或小魚蝦。鯨鯊雖有「鯊魚」稱號,個性非常溫和,不會攻擊人,在海中漁船接近時,鯨鯊也不會驚嚇逃離,有很多文章用「海洋中溫柔的巨人」來形容,台灣漁民喚牠「大憨鯊」。

沖繩中部讀谷村漁會將受困或捕到的鯨鯊,以教育及研究的名義,圈養在靠近殘波岬一帶的海域,養在一個長、寬各約30公尺,高20公尺(在水下5~25公尺)的漁網內,目前圈養3隻鯨鯊,體型從7公尺到4.5公尺,讀谷村一帶有好幾家潛店經營鯨鯊潛水活動(Whale shark diving),在日本頗具聲名,也算轉換鯊魚命運的方式,從毀滅性的殺戮變成一種教育和觀光產業,交由Top Marine Zanpa公司經營管理。


◎近距離接觸 鯨鯊身邊穿梭

提前預約讀谷村與鯨鯊共舞的行程,也要比預定的時間提早到潛店,除了準備潛水裝備,還有一個大約10分鐘的賞鯨鯊簡報,提醒遊客參觀鯨鯊時的注意事項,諸如不可以故意追逐鯨鯊或接觸,如果鯨鯊主動靠近就不用客氣啦,但還是要小心不要傷害到鯨鯊。

從漁村港口塔船航行10分鐘就可以到達鯨鯊圈養地點,參觀鯨鯊的行程像撥打行動電話一樣,還有分「網內網外」,費率自然有所不同,不過網外便宜一些,因為是掛在圈養鯨鯊的網子外面觀賞。至於網內,就是直接進到網子裡面和鯨鯊近距離接觸,進到網內需要進階潛水證照。

待潛水客進從出入口進入圍欄內,先在圍欄邊緣等候以免混亂,之後工作人員就會搖鈴示意自由活動,可以和鯨鯊互動或拍照,幾十公尺空間的圍欄並不大,3條鯨鯊游來游去,很容易就可以接觸到鯨鯊。工作人員會準備磷蝦之類的食物來餵食鯨鯊,如同在水族館中的餵食秀,圈養在大海中的鯨鯊會直立起來濾食飼料。

與鯨鯊在海中共游確實是極其特殊的經驗,但老實說,用網子困住鯨鯊極不人道。如果以教育之名,讓更多前去參觀的民眾和小朋友,都能因此更了解保育鯨鯊和尊重海洋生物的重要性,改變食用及採集魚翅的野蠻行徑,也許圈養鯨鯊還有某種程度的正當性,或只是在鯨鯊生態旅遊發展過程中的過度型態,目前Top Marine與鯨鯊共游的行程,收入名目大部分作為鯨鯊保育基金。

潛進沖繩 推薦其他潛點

除了去看鯨鯊,沖繩還有許多潛水地點可以選擇,一般賞鯨鯊的套裝行程,會搭配青洞潛水。沖繩本島著名的潛水地點在殘波岬,那一帶可以下好幾支氣瓶,其中真榮田岬公共設施完善,很適合教學和輕鬆潛水的地點,深度從6、7公尺,最深約24公尺,有許多珊瑚礁魚。

最著名的還是在真榮田岬西面的青洞,有峽窄的通道可以進入洞穴內,從洞穴內往上看,能見度很好,湛藍清徹的海水映著天空,散發奇特的青藍色光芒,洞內有許多洞穴魚群,數量還頗為龐大。到青洞可以岸潛的方式進入,如果岸邊浪況不佳,也可改以船潛方式進行,但要加價2,000日圓。

沖繩本島附近可供潛水的地方,能見度都不錯,距那霸西約30公里的慶良間諸島,座落於蔚藍海洋之中,此處有大小30餘座島嶼,潛水、賞鯨是水底觀光主要活動,從港口搭船約一個小時船程,在這裡參加船潛行程都是潛3支氣瓶,上午出發後直到傍晚才回港,午餐就在船上解決。

根據沖繩觀光情報的資訊,沖繩地區有200多種珊瑚,慶良間島海域水底清徹,能見度頗佳。我們在儀志布島、黑島、軍艦島等海域下潛,日本潛水客還不少,水底能見度可達幾十公尺,許多色彩鮮豔的珊瑚礁魚悠游其中,像條紋蓋刺魚、鸚哥魚、蝶魚、管口魚、小丑魚等,其實都是台灣週邊水域常見的珊瑚礁魚,偶會有海龜現身逕自覓食,不過那一帶海域海底大多是珊瑚礁地形,咸少軟珊瑚,更顯得珊瑚礁魚色彩繽紛。據說每年1~4月間是賞鯨旺季,那時會有成群座頭鯨為了傳宗接代造訪慶良間諸島。

他山之石 鯨鯊觀光產業

台灣曾經是鯨鯊消費大國,「豆腐鯊」就是形容鯨鯊的肉質顏色。根據漁業署的資料,鯨鯊屬於高洄游性魚種,臺灣附近海域常可發現牠的蹤跡,因個性溫馴且行動遲緩,容易被捕殺,加上產仔數少,成熟期長,族群數量逐漸減少。有些國家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就開始保護鯨鯊,台灣一直到2005年才逐年調降限捕尾數,2008年起才全面禁止捕撈、販賣、持有及進出口鯨鯊,所以現在到餐廳看到菜單上的豆腐鯊料理,或是鯨鯊做的鯊魚煙料理,都是非法的,但還是隨處可見。

儘管台灣保育鯨鯊起步較晚,近年來持續努力,漁業署委託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研究鯨鯊生物學,和定置網業者合作,自2002年標放第1尾鯨鯊,後續共標識放流了300多條鯨鯊,其中以衛星籤標識30條,也成功接收到其中幾條的衛星訊號。也許是發展鯨鯊觀光極具潛力的方式,國內「愛潛水」(iDiving)潛店資深教練王雲慶表示,許多國家都發展類似的生態觀光,鄰近的菲律賓和澳洲都已經規畫相關行程,像菲律賓的丹索爾( Donsol )就是著名的觀賞鯨鯊的地點,每年12月至隔年6月為觀鯨鯊季節,很多歐洲人慕名而去。

2011年9月美國的Pew環保團體(Pew Environment Group)發表台灣是全世界第四大捕鯊國,公開東港漁民曬鯊魚翅令人怵目驚心的畫面,再次重創台灣形象。漁業署於隔日發布新聞稿,表示漁民並未違法,並宣布2012年起實施「鯊魚鰭不離身」,希望能擺脫鯊魚膾子手的惡名。不過王雲慶認為,應該要有更積極的做法,鯨鯊衛星定位系統掌握鯨鯊洄游行蹤,如果開放分享成果,就可以在台灣海域發展鯨鯊觀光產業,就像菲律賓丹索爾發展鯨鯊觀光後,經濟效益遠比宰來吃了更高,而且可以永續發展,這是漁業署和研究單位可以往前思考的方向。

0 意見:

總網頁瀏覽量

About This Blog

Just About Sh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