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鮫」相關新聞(2001-2009)

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斑竹狗鮫產卵鞘 難得一見喔!

【記者徐慈憶/貢寮報導】
東北角風景區管理處福隆服務中心的水族館,斑竹狗鮫日前在礁岩產下九個卵鞘,半透明的卵囊中,可以看到小生命在裡面蠕動,因為班竹狗鯊屬於底棲魚類,要潛水才能看到牠的卵鞘,能有機會在水族館裡觀賞,相當難得。

斑竹狗鮫(俗稱狗鯊)屬軟骨魚類,成魚身長七十二公分,一身淺灰色,還有一環環的深色花紋及一些斑點。福隆服務中心的水族館,養了一公一母的斑竹狗鮫,日前產下九個卵鞘,工作人員都相當興奮。

班竹鮫鯊分佈在日本到東南亞一帶的淺海,台灣也是牠主要的棲息地,尤其溪南部的沙礫灘海底,更常見班竹鮫鯊的蹤跡,東北角沿海也常見到他們。

班竹鮫鯊一次可產下約十餘顆的卵鞘,外型呈豆莢狀,孵化期約三至五個月。福隆服務中心水族館的班竹狗鮫,產下的九個卵囊呈深褐色連成幾串附著於岩礁上,仔細觀察卵囊,可看到小生命在裡面蠕動,工作人員忙著觀察這些小生命的動態,也期望小斑竹狗鮫能順利孵化。


【2001-02-15/聯合報/19版/大台北生活圈】


成功漁民 外海捕獲豹紋鮫
屬於稀有魚類 鯊魚博物館觀察後將擇日放生

【記者羅紹平/台東報導】
台東縣成功鎮漁民林清吉,昨天上午在台東縣東河鄉外海,意外捕獲一尾罕見的「豹紋鮫」雄性幼鮫,交由成功鎮鯊魚博物館館長陳文榮負責照料。這尾豹紋鮫除因受到驚嚇一度呼吸急促之外,身體沒有任何外傷,體能也在逐漸恢復中。

陳文榮說,他翻遍了國立海洋大學出版的「台灣魚類誌」圖鑑,找不到圖片,卻有豹紋鮫體型、外觀特徵、生態習性等相關文獻資料,足以顯示牠真的很稀少,以致海洋大學出版「台灣魚類誌」前,只有文獻紀錄,沒有相關的圖片或標本。

林清吉說,昨天清晨他駕船出海作業,在東河鄉金樽外海約卅公尺深海域,收取定置網時意外發現這尾長一百廿六公分、體重八公斤,長相怪異的沙魚,小心翼翼地將牠從網目中取下,隨後返回新港漁港。上午九時卅分將牠送到位於成功鎮三仙台附近陳文榮開設的「鯊魚博物館」。

陳文榮指出,這尾沙魚全身遍布花豹斑點,第四、五片鰓瓣幾乎是重疊。他根據上述外觀特徵,再比對「台灣魚類誌」圖鑑裡,有關豹紋鮫科的文獻資料,研判牠應是「豹紋鮫」。

陳文榮表示,林清吉捕獲的豹紋鮫是雄性幼鮫,剛被送來博物館時,因受到驚嚇,呼吸顯得急促,但毫髮無傷,下午呼吸已恢復平穩,他將持續觀察幾天,一旦牠的體力完全恢復,就帶牠到外海放生。

【2001-02-20/聯合報/18版/台東縣新聞】

豹紋幼鯊 抵台北新家
如今已恢復體能 一路由養殖專家護送到台北海洋館

【記者田俊雄/成功報導】
19日在台東意外落網的台灣稀有的豹紋鯊雄性幼鯊,經東海岸鯊魚博物館長陳文榮多日細心呵護,進食及體能逐漸恢復後,台北海洋館今天中午出動海洋救護車,一路由養殖專家護送到台北安置,接受更好的醫療照顧。

台東縣東海岸漁民林清吉,19日在東河外海30公尺深的海域,意外捕獲雄性幼豹紋鯊,體外沒有明顯外傷,交由東海岸鯊魚博物館長陳文榮照料,幾天下來,進食情況大有改善,但因養殖魚缸太小,擔心無法接受更好照護,決定交給台北海洋館接手。

昨晚,台北海洋館養殖部人員駕駛海洋救護車,先抵達台東縣成功鎮,與東海岸鯊魚博物館長陳文榮碰頭,觀察幼鯊游動及進食情況,為今天運送作業做準備;養殖專家觀察後表示,幼鯊並不像剛被捕獲的「緊迫」狀態,體能逐日恢復。

台北海洋館副理薛吳凌及企劃部公關葛曉蓉及李維群等人,今天上午從台北搭機飛抵台東縣,上午11時完成運送豹紋鯊作業後出發,移至台北接受更好的照料,並供日後研究。薛吳凌說,搶救稀有豹紋鯊,在運送過程中有養殖專家隨行看護。

陳文榮說,幼豹紋鯊體長126公分,重約八公斤,全身布滿花豹斑點,兩側第四、五片鰓瓣幾乎重疊,經查閱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出版「台灣魚類誌」圖鑑,僅有文獻紀錄卻找不到圖片佐證,但牠外觀、體型等特徵及生態習性與豹紋鮫科相近,研判為稀有「豹紋鯊」。

【2001-02-28/聯合晚報/15版/電影廣告】

搶救豹紋鯊 台北海洋館支援

【記者田俊雄/成功報導】
台東縣東海岸漁民林清吉日前捕獲稀有豹紋鯊,因養殖在東海岸鯊魚博物館魚缸太小,台北海洋館昨天派養殖專家前來搶救,將出動海洋救護車運載牠到台北接受更好的醫療照顧,提供日後研究。

昨天晚間六時,台北海洋館養殖部專家駕駛海洋救護車,抵達台東縣成功鎮,隨即進行魚體游動及進食情況等多項觀察,並為今天運送作業提早做準備。養殖專家表示,豹紋鯊的體外沒有明顯外傷,體力幾近恢復。

這隻稀有豹紋鯊為雄性幼鯊,體長一百廿六公分,重約八公斤,經東海岸鯊魚博物館長陳文榮悉心照顧,目前進食情況相當穩定。

陳文榮說,全身布滿花豹斑點的幼鯊,第四、五片鰓瓣幾乎重疊,經查閱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出版的「台灣魚類誌」圖鑑,卻找不到圖片佐證,但牠的外觀、體型等特徵及生態習性與豹紋鮫科相近,研判應是稀有的豹紋鯊。

台北海洋館副理薛吳凌及企劃部公關葛曉蓉及李維群等人,今天上午將從台北搭機飛抵台東縣,準備將豹紋鯊運送至台北接受更好的照料。

【2001-02-28/聯合報/17版/花東新聞】

搶救豹紋幼鯊 海洋救護車飛奔
東海岸漁民意外捕獲 捐給台北海洋館 養殖專家隨行看護

【記者田俊雄/成功報導】
台東縣東海岸漁民日前意外捕獲台灣稀有豹紋鯊雄性幼鯊,連日來經東海岸鯊魚博物館長陳文榮細心照料,台北海洋館昨天展開搶救行動,下午出動海洋救護車將牠送往台北,沿途由養殖專家負責看護。

台東縣成功鎮漁民林清吉十九日,在東河鄉金樽外海卅公尺深的海域,意外捕獲一尾雄性豹紋幼鯊,交由東海岸鯊魚博物館長陳文榮照料,幾天下來,牠進食情況明顯改善,但因養殖水族箱空間有限,擔心無法接受更好的照護,漁民決定捐給台北海洋館接手。

台北海洋館養殖部專家前晚駕駛海洋救護車先抵達成功鎮,立即監測幼鯊概況。養殖專家觀察後指出,牠的體能逐日恢復,並不像剛被捕時出現「緊迫」狀態。海洋館技術部副理薛吳凌及企劃部公關葛曉蓉等人,昨天上午趕抵台東縣完成運送豹紋鯊前置作業。

昨天下午二時,養殖人員將幼鯊放入長一公尺、寬三十公分的帆布擔架,緩緩移到海洋救護車上大型水箱,水箱內放置數包冰袋,讓水溫保持二十三度左右,待幼鯊適應水溫後,最後在水面上覆蓋一層保麗龍,防止運送過程造成池水劇烈搖晃。

陳文榮說,幼鯊全身布滿花豹斑點,體長一百二十六公分,重約八公斤,經查閱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出版台灣魚類誌圖鑑,卻找不到圖片佐證,僅有些微文獻紀錄;牠的兩側第四、五片鰓瓣幾乎重疊,外觀、體型等特徵及生態習性與豹紋鮫科相近,研判為稀有「豹紋鯊」。

【2001-03-01/聯合報/19版/省市生活新聞】

綠島傳聞 潛友癡癡等 海洋奇觀 可遇不可求
丫髻鮫冬春之交群聚洄游 神秘曝光

【記者朱家瑩/報導】
綠島傳聞中的海洋生態奇觀─丫髻鮫群洄游終於被潛友攝入鏡頭! 綠島潛友梅立青上個月中在綠島西南角拍攝到百餘尾丫髻鮫(俗稱槌頭鯊)群聚的珍貴鏡頭,在潛水旅遊和生態研究圈中掀起討論的熱潮。

在國內潛友之間一直有一個傳聞,那就是每年的冬春之交,在離島潛水勝地之一的綠島周圍會有成群的丫髻鮫游經,但是多年來有機會能親眼目睹的潛友十分有限,能將這個景觀拍攝下來的機會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上個月上旬綠島潛友梅立青和顏周虎一起在綠島西南角潛水時,意外遇到這群百餘尾、俗稱「槌頭鯊」的丫髻鮫;接下來的幾個星期,一群群或多或少的丫髻鮫經常在不經意間出現在當地潛友的活動範圍,上個月中旬,梅立青終於把握機會,將洄游的鮫群首次攝入鏡頭。

因為熱愛潛水而移居綠島的梅立青說,其實從三年前就有潛友在綠島海域看過丫髻鮫群,但當時只是驚鴻一瞥,沒有機會留下影像記錄,因此他和當地的潛水教練顏周虎從春節過後就一直在留意丫髻鮫的動向,沒想到真的讓他們等到了。

經過近一個月的觀察追蹤,梅立青發現綠島西南角「滾水鼻」海域的丫髻鮫群大多出現在海流急時段(如滾水鼻岬角 ),尤其潮汐變化 (如漲潮)帶動海流時,丫髻鮫群出現的機會也就大增,但這是否與牠們的攝食、交配或是洄游需求有關,還需要進一步調查研究。

丫髻鮫的頭部前端向兩側延伸像槌頭,乍見之下有點兇惡,不過根據國外的潛水記錄,成群近岸的丫髻鮫很少向人發動攻擊,所以在很多潛水勝地,包括中美洲的加拉巴哥群島、馬來西亞的拉央拉央等地,都被當成頗具特色的海底景觀。潛友們認為,綠島的丫髻鮫群很值得進一步調查瞭解,也許未來可以成為當地一項獨特的潛水景觀。

【2001-03-03/民生報/A1版/焦點新聞】

綠島槌頭鯊 游進快門
傳言每年早春時刻到訪的鯊群首度被梅立青以水中相機清晰捕捉到壯觀鏡頭

【記者張銘隆/報導】
春天來了,春天從南部接近,春天從海底來到綠島,大群的槌頭鯊稍來綠島春天訊息,巨鮪和大群的梭魚也來到當地清澈明媚的海底。

近幾年一直在潛水圈中流傳,每年在冬末初春會到訪綠島海域的槌頭鯊(丫髻鮫)群,每年都有人驚鴻一瞥卻始終無法時獵得明晰影像的綠島槌頭鯊群。從民國八十六年起一直待在綠島追尋海底生態美景的潛水教練梅立青,近期終於明確掌握沙魚群的出沒行蹤,並且拍下從單尾特寫到整群的相片。

一連幾年一直注意著滾水鼻潛點槌頭鯊群行蹤的梅立青和當地東龍潛水教練顏虎,今年從春節前開始,每天只要天氣海況許可,就少不了在綠島西南角外海觀察沙魚的潛水。二月四日,梅立青終於在能見度達四十五公尺的清澈海水中,觀察到百尾以上槌頭鯊的大陣容,接下來幾乎每次往滾水鼻的潛水都可以看到或多或少的群鯊洄游鏡頭,梅立青終於帶下水中相機,捕捉到期待了多年的沙魚群的壯觀鏡頭。

梅立青指出,綠島滾水鼻潛點近期水中能見度一直很高,從海面俯視水深四十五公尺的海底,連同好背上的黃色氣瓶都還清晰可數。經過觀察槌頭鯊群出現的時機雖和潮汐沒有明確的關係,但鯊群洄游的時候,總是海流最旺盛的時候,沙魚巡遊的動作十分平穩,通常懸浮在中層或接近海床水層的潛友,只要保持本身的平緩動作,鯊群並不受驚擾,成群從潛友身邊通過的時間有時可持續到三五分鐘以上。帶相機的水中攝影者,還可以從容使用閃光燈獵取沙魚的近照。

本身是大學生物系科班出身的梅立青指出,從過去幾年的觀察,槌頭鯊群的洄游應可持續到四月天氣和海溫轉暖以後,沙群靠岸是否為繁殖交配或攝食,則還須再觀察一陣子才能確定。東龍潛水教練顏周虎則指出,近期在綠島潛水觀賞沙魚的發現率雖然極高,但滾水鼻也是出名的大落差並常有強盛海流的潛水點,有興趣獵影或近賞的同好,本身的潛水技能素養必須夠成熟才能勝任。

【2001-03-03/民生報/B6版/釣遊天地】

水中活風景 應善對待

【銘隆】
在綠島潛友的長期追蹤下,滾水鼻潛水點槌頭鯊洄游的生態奇觀終於明晰地被攝入鏡頭,槌頭鯊群的行蹤也能初步掌握,「水中活風景」的出現固然教人欣喜,但體態優美游鯊魚,是否會引起劫掠性的撈捕,也令人擔憂。

梅立青等同好在追蹤槌頭鯊洄游的過程中,不止一次在相同的水域中發現大群洄游的梭魚和巨大的黃鰭鮪,才隔了幾天天,一大群梭魚就被圍網船捕得只剩零星幾尾,黃鰭鮪則是當地水域拖釣的主要對象。

同樣丫髻鮫洄游的景觀,在馬來西亞拉央拉央島和中美洲加拉巴哥群島等世界聞名的潛水旅遊區,一樣為當地的旅遊業和政府帶進大批外匯,而且兩地的交通都較我國的綠島偏遠許多,拉央島還常出現較危險的單尾外洋性大丫髻鮫,加拉巴哥群島的鯊群也常夾著性情較不平穩的當地特有種沙魚,可是潛水觀光客仍趨之若鶩。

對綠島來說成群大鯊洄游是不可多得的活風景招牌,在仔細觀察記錄當地供潛水活動參考用的地形、海流和鯊群生態資料後,更重要的似乎是應與當地漁友達成共識,減少捕撈消耗,才會是資源永續利用的好方法。


【2001-03-03/民生報/B6版/釣遊天地】

綠島槌頭鯊曝光 潛友大感興趣
梅立青 盼同好注意安全

【台北訊】
綠島槌頭鯊大群洄游的消息曝光,在潛水旅遊圈中引起熱潮,潛水教練梅立青呼籲同好,注意和沙魚群的互動之外,更要注意潛水安全。

梅立青攝下綠島滾水鼻潛點的槌頭鯊(雙髻鮫)照片,經本報披露後,綠島各潛水站接獲不少同好的電話,紛紛表示希望能潛水欣賞這項海底奇觀。當地資深潛友在歡喜之外,也為沙魚群以及同好感到幾分擔心。

東龍潛水教練顏周虎表示,滾水鼻潛點正好在綠島西南角的陸岬岸外,每當漲潮時海流速度動輒在三海里以上,有些時段,潛水人根本無法逆流游進,更容易在水中和團體失散。雖然當地通常水中能見度良好,但海床深度達四十五公尺,一般初級同好並不容易勝任,即使進階級以上的潛水員,也得有當地導潛陪同才好。

梅立青則呼籲潛水賞鯊的同好,不可有驚嚇沙魚的動作之外,也要盡量減少使用閃光燈近距離拍照,更不要使用水中蜂鳴器驚擾沙魚的正常巡游。

【2001-03-04/民生報/B6版/釣遊天地】

大尾虎鮫 開飯啦
海龍王的貼身護衛 現身台北海洋館

【記者張嘉倫/報導】
全身布滿金黃色斑紋的大尾虎鮫,擺動長長尾巴,迅速優雅地遊向潛水員,不斷磨蹭著潛水員大腿;昨天台北海洋館推出一場新的「豹紋鯊」餵食秀,這隻在台東成功外海誤入定置網的大尾虎鮫,原本被漁網纏住,頭部擦傷,經過台北海洋館10天照顧後,游動迅速,與下水餵食潛水員有相當好的互動。

2月底這條雄性大尾虎鮫被台東縣成功港漁民捕獲,當時牠全身被魚網纏住、動彈不得,3月1日送入台北海洋館,當時牠尾鰭1/2處有缺口,頭部也有輕微擦傷,活動力很差,館方丈量身長為126公分長。經過十天的療養,這隻年輕鯊魚長大了3公分,現在身長為129公分,游動速度也相當快,非常活潑地在水箱底層快速遊動。

這條沙魚因全身充滿金黃色斑紋,台灣漁民俗稱為「豹紋鯊」,據說是神話中海龍王的貼身護衛,體長最長可到235公分,而正式中文學名為赤星大尾虎鮫,屬於長尾鮫科,英文名稱則為斑馬鯊(Zebra Shark)。

基隆海洋大學漁業系教授莊守正指出,大尾虎鮫廣泛地分布在赤道南北緯30以內,印度洋、西太平洋、紅海、西非,北到日本,南到澳洲的新南威爾斯州,都有牠的蹤跡,台灣海域算是牠分布的北限,所以在台灣非常難得一見。

在水族箱燈光下,這隻沙魚像是穿著華麗晚禮服的舞者,不停地在水箱底層游動,大尾虎鮫的身形相當優雅,拖著長長尾巴,修長身體不斷左右擺動,身上還有幾道稜形突起,這是大尾虎鮫成熟的象徵,台北海洋館指出從體色來判斷,成魚斑點體色會變淡,因此這隻是處於青少年期,正在「轉」大人,但是還無法交配的年輕虎鮫。

台北海洋館指出,預計在飼養兩年後會野放這隻虎鮫,在兩年內也會與國外水族館連繫,為這隻年輕虎鮫找女朋友,希望能繁洐成功,為台灣留下大尾虎鮫的養殖及繁殖的學術資料。

【2001-03-15/民生報/B7版/戶外旅遊】

訪東海岸鯊博館 來趟震懾教育
館藏50多種沙魚骨及標本 還有一尾重達2400多台斤的大白鯊實體 看牠露齒凶相 真教人不寒而慄

【記者田俊雄/成功報導】
在台灣,你見過重達二千四百多台斤的大白鯊嗎?最大與最小的沙魚差別有多少?沙魚一定要游泳才能呼吸嗎?那沙魚到底睡不睡覺呢?民眾對鯊的了解不多,疑惑不少,台東縣東海岸鯊魚博物館,可以找到答案。

全球五大洋有兩百多種鯊,位於台東縣成功鎮的東海岸鯊魚博物館,展示多達50餘種沙魚魚骨及標本,和一尾尚未解剖、冰藏在特製冷凍室的大白鯊實體,以及多年前在成功外海捕獲大鯨鯊,提供台灣海洋學者研究,揭開鯨鯊生殖方式的神秘面紗等珍貴紀錄。

以自地自宅籌建東海岸鯊魚博物館的館長陳文榮說,國外排名具攻擊性和體型較大的前五名沙魚,第一名大白鯊、第二名鼬鮫(虎鯊)、第三名公牛白眼鮫、第四名鉅峰齒鮫、第五名白邊鰭白眼鮫,均在台灣東部海域出沒,但大多數民眾都不知道,東海岸風景優美,海域內也是鯊的遊憩處呢!

兩年前,漁民在成功外海魚標捕獲攻擊性排名第一的大白鯊,體重達二千四百多台斤。為讓大家見識到大白鯊真面目,他未將它解剖就製成標本,冰藏在一座特製的冰庫室裡,見到大白鯊露齒凶相,讓人不禁感到震懾。

鯊魚博物館展示各類沙魚標本外,也著重沙魚生態教育。有人問,鯊魚一定要游泳才會呼吸?陳文榮說,其實這是普遍錯誤的認知,但有些沙魚卻未必。如公牛鮫、檸檬鮫、銹鬚鮫在不泳時,藉由口的閉合抽取水份來履蓋鰓,讓水中氧氣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在鰓進行交換。

【2001-03-30/聯合晚報/23版/】

綠島槌頭鯊 他 得住
梅立青掌握鯊群行蹤 拍照見證海底生態之美

【記者田俊雄/台東報導】
四年前潛水教練梅立青矢志在綠島追尋海底生態美景,今年春天他明確掌握槌頭鯊群的出沒行蹤,並且拍下從單尾特寫到整群的相片。這難得的紀錄成果為綠島豐富的海底生物資源添一筆新頁。

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的梅立青昨天指出,近幾年來國內潛水圈盛傳,槌頭鯊(丫髻鮫)群在每年冬末初春到訪綠島海域,每年都有人驚鴻一瞥,卻始終無法及時獵得鯊群清晰蹤影。因而促成他在四年前決心到綠島滾水鼻守候鯊魚群現蹤。

梅立青和綠島東龍潛水教練顏虎,在今年春節開始,只要天氣、海況良好,即搭船至綠島西南角外海潛水。多次在能見度約四十五公尺的清澈海水,觀察到百尾以上槌頭鯊的龐大陣容,後來幾乎每次潛水均能見到鯊群洄游景象。

梅立青攜帶水底相機,捕捉到期待多年的鯊魚群壯觀鏡頭。事後他在日記簿寫著:「春天來了,大群的槌頭鯊不僅梢來綠島春天訊息,巨鮪和大群的梭魚也來到當地清澈明媚的海底。」

梅立青表示,槌頭鯊群出現時機雖和潮汐沒有明確關連,但鯊群洄游總是海流最旺盛的時候,鯊魚巡遊動作平穩,通常懸浮在中層或接近海床水層的潛水員,只要保持平緩動作,鯊群並不受驚擾,並從潛水員身邊通過持續三至五分鐘,攝影者可從容獵取鯊魚近照。

他並指出,依過去幾年觀察,槌頭鯊群洄游應可持續到海溫轉暖以後,鯊群靠岸是否為繁殖交配或攝食,還需再深入觀察才能確定。雖然綠島鯊魚發現率高,但滾水鼻是出名的水流速度大落差,並常有強盛海流,潛水技能素養必須成熟才能勝任。

【2001-05-05/聯合報/17版/花東新聞】

漫步在海底花園
海生館‘珊瑚王國’7月2日開館 魔幻世界任遨遊

【記者張嘉倫/報導】
就像潛入10公尺深的珊瑚海域,紅的、紫的、綠的、橙的、黃的,五彩珊瑚讓頭頂灑下的陽光映得彷彿要跳入眼廉似的,身披魔幻彩衣的熱帶魚漫游珊瑚花叢間;不需要揹著沈重氧氣瓶、不需要濕漉漉地下水,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即將於7月2日開館的「珊瑚王國」,擁有亞洲地區最長、達84公尺的海中隧道,讓國人漫步驚奇無限的海底花園──珊瑚礁海域。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籌畫多年的二館「珊瑚王國」,即將在7月2日開館,以珊瑚生態、鯊為兩大主題,在150萬加侖水量的生態水缸內,建構長達84公尺的海中隧道,並且貫穿珊瑚礁群、海底沈船及沙魚世界等多個海底生態系統及環境,整個珊瑚王國預計要放入250餘種、6萬多尾的珊瑚礁魚類,將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珊瑚生態教育站。

迎接7月2日開館,海生館目前正緊鑼密鼓地做最後準備,館方目前已經陸陸續續放入三萬多尾熱帶魚悠游於珊瑚王國內,昨天上午護士鯊、伯爵鯊、白邊鰭白眼鮫等三種鯊,才剛剛送入館內,本周六還將有檸檬鯊、ㄚ髻鮫、公牛白眼鮫等三種鯊會送進珊瑚王國的鯊魚池,共計有6種、60隻鯊。

珊瑚礁群是海底最美麗的景色之一,也是海洋中最豐富的生態系統,就如沙漠中的綠洲般,珊瑚礁群是海洋中的森林。想像各式硬珊瑚、軟珊瑚是海底的喬木、灌叢,甚至是草地,珊瑚蟲與每年珊瑚產卵大量釋放的精子與卵子,這樣的浮游生物吸引許多小魚來大快朵頤,大魚又跟著小魚,形成豐富的生態系統。澳洲最著名的大堡礁,就被生物學家評為全世界最複雜、種類最繁多的生態系統。

墾丁位在亞熱帶海岸,是台灣地區少數珊瑚礁地形發達的地區,位於恆春半島的海生館則把二館規畫為展現熱帶海域生態的珊瑚館,讓國人了解珊瑚、保護珊瑚,進而尊重海洋文化。珊瑚王國是以墾丁以南的南中國海水域為展示主題,讓遊客從海平面上的礁頂區、珊瑚礁緣,一直走到海平面以下10公尺深的淺水海域,從水面下、近距離地欣賞珊瑚的花花世界。

遊珊瑚王國從預覽區開始,地面設計成微斜坡,遊客漫步時像一步步走入海中,從珊瑚頂礁區、礁緣區、陡峭礁壁,觀察不同光線、不同波浪對珊瑚礁造成的影響。海中隧道是珊瑚館內的重頭戲,共分成4段,第一段是珊瑚世界預覽有6.4公尺,接著有電扶梯隧道區,共長23公尺,第三段則為33公尺長曲折式的隧道區,可以看到南中國海的沈船,最後一段是長7.6公尺的沙魚池。隧道中間穿插著水下工作站、沈船船艙、甲板區等,多變環境設計,也展現了珊瑚生系的多樣性。

【2001-06-27/民生報/B7版/戶外旅遊】

沙魚搬新家 海生館總動員

【記者郭漢辰/屏東報導】
為配合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珊瑚王國館」下周一開幕,昨天該館展開國內首次大規模的沙魚搬家工作,以吊車等巨型機械、眾多人力,將二十尾大型檸檬鯊,從水族實驗中心搬入珊瑚館二樓的沙魚池,搬運工程相當浩大,預計在開幕時,將有六十尾各類沙魚,在海底隧道與遊客展開第一類接觸。

海生館第二館「珊瑚王國館」,即將在下周一(七月二日)開幕,原本最受注目的為館內哺乳鯨豚池,館方最初設計為引進海豚,但受到法令限制,農委會雖然已原則應允海生館購買海豚,已趕不及開幕,館方、BOT廠商決定先展示沙魚半年,再引進海豚做教育展示。

海生館、海景公司前一陣子,已從戶外的水族實驗中心,把十多隻的護士鯊、伯爵鯊及白邊鰭白眼鮫搬運進珊瑚館沙魚池,昨天館方更進行最大規模的搬遷工作,工作人員以圍網將戶外池中的20隻檸檬鯊集中,再利用擔架及電動車,將沙魚裝入大型桶子,每次裝入4尾後,再載到珊瑚王國館,再分別一尾尾,用大型電梯載到2樓的沙魚池的適應池。

海景公司獸醫錢興華指出,檸檬鯊喜歡溫暖的淺水域,棲息沿岸海灣、漁港附近及河口域的表層及中層水域,成魚體長可達3公尺,檸檬鯊少有攻擊人類的紀錄,這批檸檬鯊已在館方的水族實驗中心戶外池飼養2年,體長從不到1公尺,飼養到現在,體長已近2公尺,該公司三十日將再購入八隻護士鯊,將從東港運到海生館。

【2001-06-30/民生報/CR2版/高屏新聞】

公牛白眼鮫鯊標本 魚市展出

【台北訊】
台北魚市七月舉辦「公牛白眼鮫暨最大淡水慈鯛魚九0天使

」特展,明天起正式展開至七月卅一日止,提供青少年朋友暑假接觸魚類、了解水族生態奧祕的知性之旅。

台北魚市表示,這項特展遠從台東運來一座體形龐大的公牛白眼鮫鯊標本,長三百八十五公分、寬一百四十公分、高兩百廿公分,為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十六日,在台東三仙台附近海域所釣獲,與大白鯊同列四大具有攻擊性危險沙魚之一。

台北魚市並即將推出的專業生魚片製作檯,未來將供應軟絲、海鱺、旗魚、鮭魚、鮪魚、紅魽、油魚及鯡魚卵等現做生魚片,讓喜歡吃沙西米的民眾大飽口福。

【2001-06-30/聯合報/20版/與休閒有約企業】

淺海狐鮫上岸了!
大沙魚重126台斤 李伯耕花了將近兩小時才擺平牠

【記者何安華/報導】
西北瀨釣場的超級大魚出現了!

台北荒野釣隊釣友李伯耕昨天上午在此甩鐵板,意外的遇到一尾一百廿六台斤大沙魚上鉤,人與魚對決的時間長達一小時四十五分鐘;魚被拖上船擺平後,李伯耕也累得幾乎虛脫了。

這尾沙魚正式名稱叫「淺海狐鮫」全長三百廿公分,他使用五十到六十磅傑格擬餌竿,七十磅水線母線,四‧五公尺長的碳纖十四號子線,重三三五公克的粉紅色鐵板擬餌。

李伯耕是在前天晚間,偕另十一名釣友從深澳漁港搭乘海釣船出海,先前往彭佳嶼西側外海釣透抽;前天晚間,彭佳嶼海域天氣相當好,但東南風達八、九級,海面湧浪也相當高,更由於接近農曆中旬,月色十分皎潔,透抽索餌極刁,釣況相當不理想,直到下半夜月光轉弱,風浪也稍平,釣況才略轉佳;凌晨四時許,船隻轉往西北瀨改釣紅魽。

五點鐘天快亮時抵達釣場,選了一處水深約八十公尺處「蓋流」,全船釣者集中在右舷下竿。清晨釣場的海流相當湍急,鐵板擬餌需放了老遠才會觸底,但不知何故,眾人努力了半天竟然連一尾平常最常見的小紅魽、煙仔虎都沒有釣到。

上午九點鐘左右,立於船尾倒數第三位的李伯耕將擬餌放到底後一路晃著拉到中層水域,突然一股大力透過竿尾傳達手上,他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著著實實的嚇了一大跳。

這尾大魚上鉤後有如海底狂牛般在水中狂奔,一口氣足足被拉出了六、七百公尺線,李伯耕雖然幾度想將牠拉回頭,但絲毫使不出力,只有眼睜睜的看著手中釣竿捲線器內的線愈來愈少;由於捲線器內的線量僅九百公尺,眼看即將出盡,船長於是啟動引擎朝魚游竄的方向接近,縮短人和魚之間的距離,但是這尾大魚不僅沉重非常,而且忽東忽西的在海底亂竄,尤其是猛然間會出現暴發性的猛竄,好不容易收回來的釣線瞬間又被拉出了一兩百公尺。

由於子線只有十四號,惟恐被魚大力掙扎時扯斷,他捲線器的釣力值不敢調得太緊,只能保持釣線緊繃的狀態和大魚僵持;其間,幾度他想將捲線器鎖緊讓魚扯斷線放棄,但鎖緊後一拉,大魚竟然又回頭了。如此的收收放放,到後來,兩手幾乎都不聽使喚,最後,大魚總算被他拉到水面。旁邊釣友幫他計算時間,前前後後共一小時四十五分鐘。

魚上船後躺在甲板上只喘了兩口氣便不再動彈,顯然是累死了,但李伯耕也累得癱坐在地上,幾乎站不起來了。

【2001-07-02/民生報/9版/釣遊天地】

罕見 白化鯊 冰海精靈
台北海洋館優游演出

【記者羅建怡/台北報導】
台北海洋館即日起展出罕見的日本灰鯊「白子」,以及來自日本北海道的「冰海精靈」。其中這尾罕見的白化鯊,是台灣首次發表,據判斷應是基因突變造成的白化現象。

海洋大學漁業系莊守正博士表示,這尾鯊確為日本灰鮫的白化種。全世界的鯊種類有四百多種,每年都會發現一兩個新種類,傳聞中的「大白鯊」並非白色,而是灰色,障眼法使其體色與海水合而為一,有如隱形鯊似的伺機展開獵殺行動,台灣首度公開的白化種鯊,是名副其實的「白鯊」,只能在海洋館一見新奇。

另一批遠道而來的是「冰海精靈」,冰海精靈飄浮於結冰的海水下,幼年期有殼無翼,但在成熟過程中外殼會退化,足部漸成透明的翅膀,口部位於頭頂端,進食姿態十分特殊。這群來自北海道冰原底下的珍奇小生物,在日本傳說是待子歸來母親的眼淚,淚珠化成精靈,讓受困海中的子女可以順利返家,也是日本的「吉祥生物」。

此外,海洋館八月三日起與杯子劇團合作,引進「黑光幻化劇」,是一種結合黑光劇、默劇、人偶劇、心理劇、行為劇為主的深度表演。幻化劇於每周五六晚間七時三十分演出「美人魚之夢」,電話:(○二)二八八○三六三六。

【2001-07-25/聯合報/40版/旅遊休閒 】

限捕豆腐鯊 教師王天送反對
昨到蘇澳區漁會表達看法 要政府照顧漁民生計

【記者吳淑君/蘇澳報導】
行政院農委會宣導保育鯊魚、限捕豆腐鯊,花蓮師範學院教師王天送持反對立場,昨天上午到蘇澳區漁會表達看法,要政府照顧漁民生計,不必隨國際壓力起舞。澳區漁會對於王天送熱心提供資料,相當感動,日後有相關議題,將請他協助。

八十歲的王天送家住花蓮,是前省文獻會研究員,現任花蓮師院技術教師,昨天上午他得知鄰居要到宜蘭,一大早就準備許多他搜集的鯊魚資料,揹了好大一包,搭便車到蘇澳區漁會,主動分享他的研究所得,並為漁民打氣。

王天送表示,在他阿公的時代就在殺鯊魚,他年輕時也在漁業界工作一段時間,對鯊魚有深入研究,從戰後到現在,舉凡各種鯊魚的書報資料,他都有搜集。

王天送說,日據時代吃鯊魚的人少,鯊魚都是抓去提煉鮫魚油,做為戰車、飛機的潤滑劑,近幾年吃魚翅、豆腐鯊才盛行,日本是魚翅最大的產銷國,他們取了魚鰭,魚肉就丟棄大海,應從日本先取締,美國也是抓鯊魚抓過頭了,現在才假惺惺的說要保育。

王天送說,豆腐鯊是軟骨鯊,一次可產三百多尾幼子,台灣近海捕獲的豆腐鯊每年約二十尾,不會有絕種的隱憂,豆腐鯊的洄游雖然會為台灣近海帶來豐富的魚類,但豆腐鯊體型龐大,嘴巴一張開,吸進多少浮游生物,如果太過保護豆腐鯊,可能使其他魚類難以生存。

宜蘭每年捕獲的豆腐鯊數量占國內大宗,魚翅也是屬一屬二,王天送認為漁民並無濫捕現象,鯊魚也都是全魚利用,他建議農委會要保護鯨鯊,也要兼顧漁民生計,不可以在毫無根據下,斷然列入漁獲管制。

【2001-08-17/聯合報/18版/宜蘭縣新聞】

海生館特別從南非購進
防鯊器 讓潛水人員安啦

【記者郭漢辰/報導】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大洋池」、「珊瑚王國館」,目前養殖有數十多隻的沙魚,為維護工作人員的安全,海生館最近從外國引進國內首套防鯊器,以「電鯊棒」在水中放電形成防護罩,讓工作人員可以安然完成工作,避免被攻擊。

國內外各地近年來,都傳出驚人的沙魚攻擊事件,不過,這些意外,卻不會發生在恆春半島的海生館內,海生館目前在一館大洋池,有富士鯊、檸檬鯊、白邊鰭白眼鮫和鱟頭鱝等沙魚,二館哺乳池中更飼養四十多尾富士鯊和檸檬鯊,工作人員平時餵養時,安全不成問題,但近距離擦拭展示缸時,還是會吸引沙魚前來,部份工作人員在當初搬運沙魚時,就曾發生工作人員被「鯊吻」的經驗。

海生館 BOT 廠商海景公司指出,為維護工作人員的安全,該館特別從南非購進這套「防鯊器」,這套電鯊棒以一座匣子,安裝在氣瓶上,另一個面板則掛在蛙蹼上,下水後,防鯊器立刻在潛水人員四周形成一道 5 公尺廣的防護網,連潛水人員都會感受到間歇性的麻痛,水中的沙魚雖然想接近人類,但卻被微量電波「電到」而游到遠遠地。

海景公司指出,電鯊棒擁有12伏流電壓,每次使用時間90分鐘,用完後可以充電,這在國內為引入的第一套防鯊器,部份沙魚生性溫馴,不過檸檬鯊尖銳牙齒,讓潛水人員心驚膽跳,因而使用這套防鯊器,工作人員比較放心下到大洋池內,安然地餵魚工作,上次館方舉行水中接吻大賽時,就啟用這套系統,讓參賽的人,可以在水中吻得過癮。

【2001-09-08/民生報/B7版/戶外旅遊】

海生館傳喜訊 狗鮫卵鞘將孵化

【記者郭漢辰/屏東報導】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傳出喜訊,館內大洋池小型沙魚「狗鮫」,產下兩個卵囊,目前已經孵化了兩個月,遊客可在台灣水域館的河口小生命區,看到半透明的卵囊中,有小生命在其中蠕動,海生館人員,預計還要再過一個月,小沙魚就會來到人間。

海生館 BOT廠商海景公司指出,日前在台灣水域館內出現兩隻「狗鮫」交配的情形,6月29日在礁岩產下二個卵鞘,半透明的卵囊中,可以看到小生命在裡面蠕動,館方將兩二個深褐色卵囊移到河口小生命區中,遊客可仔細觀察卵囊,可清楚看到小生命在裡面蠕動,工作人員忙著觀察這些小生命的動態,預計10月份希望狗鮫卵能順利孵化。

海景公司獸醫說,狗鮫屬於底棲魚類,要潛水才能看到牠的卵囊,能有機會在水族館裡觀賞,相當難得。狗鮫(俗稱狗鯊)屬軟骨魚類,成魚身長100公分,全身除了淺灰色之外,還有一環環的深色花紋及一些斑點,狗鮫分佈在日本到東南亞一帶的淺海,台灣也是牠主要的棲息地,尤其西南部的沙礫灘海底,更常見狗鮫的蹤跡,東北角沿海也常見到他們,狗鮫一次可產下約十餘顆的卵鞘,外型呈豆莢狀,孵化期約三至五個月。

【2001-09-09/民生報/CR2版/地方綜合新聞】

海生館狗鮫 孕育新生命
卵囊內不停蠕動 能否孵出 下月分曉

【記者徐富癸/車城報導】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飼養的狗鮫,今年六月底交配產下二個卵鞘,目前展示在台灣水域館內,從半透明的卵囊中看到小生命不停蠕動,相當有趣,吸引不少遊客觀賞,工作人員忙著觀察牠們的動態,希望下個月順利孵出。

海生館台灣水域館南灣水域展區飼養的狗鮫,工作人員曾觀察到牠們的交配情形,六月廿九日在礁岩產下二個卵鞘,工作人員真是高興,這兩個深褐色的卵囊附著於岩礁上,日前被移往台灣水域館的河口小生命區,方便遊客仔細觀察卵囊變化。

狗鮫俗稱狗鯊,屬軟骨魚類,成魚身長約一公尺,身上呈淺灰色,並有一環環的深色花紋及一些斑點,主要分佈在日本到東南亞一帶的淺海,台灣西南部的沙礫灘海底及東北角沿海,常見狗鮫的蹤跡。

狗鮫屬底棲魚類,每次可產下十餘顆外型呈豆莢狀的卵鞘,並產在珊瑚或礁石上,孵化期約三至五個月,平日要潛入海中才能看到,海生館因此把難得一見的卵鞘放在水族館展示。

【2001-09-09/聯合報/19版/省市生活新聞】

海生館小狗鮫 誕生
六月底發現卵鞘 歷經近四個月終於孵化

【記者潘柏麟/車城報導】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狗鮫,六月底產下的兩個狗鮫卵鞘,其中一個卵鞘於前天深夜孵化出一隻小狗鮫,另一隻也將於近日內孵化。剛出生的小狗鮫很可愛,身長約十五公分,呈暗棕色有白色斑點,活動力還不是很強,工作人員餵食南極蝦,並紀錄生長狀況。

公辦民營的海景公司水族管理部表示,狗鮫卵鞘六月廿九日在台灣水域館內的南灣水域展區礁岩被發現,兩個深褐色半透明的卵囊中,遊客可以看到小生命在裡面蠕動。

工作人員指出,狗鮫是鯊魚的一種,生殖方式分為三類,分別是卵生、卵胎生及胎生。在卵生類的鯊魚中,鯊魚媽媽將卵直接產在水中,而鯊魚寶寶是由一層角膜卵鞘保護著,附著在海藻或岩石上,沉在海底由卵黃供應胚胎發育所需要的養份。因為狗鮫屬於底棲魚類,要潛水才能看到牠的卵鞘,能有機會在水族館裡觀賞,相當難得。

【2001-10-26/聯合報/20版/高屏東綜合新聞】

鮑翅餐490
心馨 黃金雙寶 脆鮫煲 高貴不貴

【潘秉新】
股市一有好表現,魚翅店的生意就跟著好轉,但是,想要細水長流,也不能光靠股市來拉拔,尤其在景氣低迷中,平價魚翅店欲吸引上班族和家庭消費,更要在壓低價錢和維持品質上傷腦筋。

經營平價魚翅店有五年經驗的「心馨」魚翅坊老闆,在這家新開幾個月的平價魚翅店,推出超便宜的組合套餐,由小排翅和智利鮑魚組成一盅的「黃金雙寶」,附加小菜、鮭魚炒飯、甜點飲料才490元。不但價位低,更難能可貴的是,吃得到真材實料。

有些平價魚翅店為了節省成本,要不把魚翅的份量減少,要不選了更次級的鮑魚,惡性循環下,反而大失客源。所以,一定要讓人有物超所值之感,才是平價魚翅店的最大誘因,「心馨」深諳此理。另一套「黃金雙寶」由黃金翅和澳洲鮑組合的套餐定價690元。「心馨」很注意品質、份量又能以低價抓住客人,單點一盅近三兩的「大黃金翅」1100元,澳洲龍蝦一客450元,澳洲鮑魚一客590元,而1980元的套餐不但包括這三種食材,還有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的鮭魚炒飯,及能續杯的飲料。

還有一道私房菜「脆鮫煲」,是用魚翅旁的肉,加大白菜熬煮而成,肉質有嚼勁又有膠質,營養豐富,單點小份230元、大份350元,本報讀者如點1280元以上的套餐,店家就送一份「脆鮫煲」。

地址:北市長春路66號1樓,電話:(02)25372778。

【2001-11-02/聯合晚報/22版/消費廣場 美食GOGO 】

一盅排翅的背後
舉箸之間

【記者錢嘉琪∕台北報導】
老饕為求口腹之慾不惜上窮碧落,到處打探那裡還有未曾嘗過的奇珍異味,但是這場美味的爭逐遊戲背後,卻可能活生生上演著殘酷的物種存續戲碼。中國人嗜食魚翅,造成了沙魚可能滅絕的噩運;候鳥禾花雀因為廣東人的口腹之慾,魂斷在歸鄉路上。這樣血淋淋的佳肴真相,會不會讓你在舉箸之間多些不忍,寧為後代留下一條活口?!

飲食的環保議題近年來備受關切,上個月中剛剛在東京舉辦的「第7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特別在兩天議程中闢出一個段落探討「中國飲食與生態保育」,中國人獨沽的桌上珍饈魚翅,因為關係到沙魚的存續,是點名討論的重頭戲。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李家雄指出,台灣是世界上主要的沙魚捕捉及消費國之一,近二十年來沙魚捕獲量約佔世界總量的7%~11%,但魚翅消費量遠高於此,可能達到世界消費總量的1/3。依照世界自然基因會估計,每年有3千萬到7千萬尾沙魚被捕。聯合國糧食農組織提出的統計資料顯示,1994年全球沙魚捕獲總量有73萬噸,這麼龐大的消費量和捕捉量不變,西方電影中再兇猛再殘暴的沙魚,都勢必面臨滅絕的危機。

中國人吃魚翅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南宋,魚翅已現身筵席。清朝時魚翅被正式列名滿漢全席「四八珍」之一。不過,需要耗時費日發製及煨煮的魚翅,身價始終不菲。李家雄說:「清朝初年中國約有1億人口,到了清雖然增加為4億,但是以魚翅之珍昂,一年中有機會吃一次魚翅羹的人,萬中不及一,因此沙魚的族群在當時受人類獵捕的威脅不大。」

但是今天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一百多年來華人數量倍增,已超過13億人口。我們以平均每百位華人一年合吃一條沙魚的魚鰭來推算,沙魚的年需求量就要1300萬尾。但是人類所捕捉的胎生沙魚(沙魚有卵生和胎生兩種),生長速度緩慢,要長到相當大才性成熟,每胎的小沙魚數量又少,這樣的產量那裡經得起老饕盡興快意大啖?

尤其這幾年平價魚翅大行其道,吃魚翅變成普羅美食行動,市場上競相殺低價位,甚至還有餐廳喊出無限量魚翅吃到飽,一碗碗小而秀珍的排翅羹,都是還來不及長大的小沙魚魚鰭,如此一窩蜂狠吃、拚命吃,正是沙魚浩劫的開始。

魚翅是筵席高檔貨,乾貨因為沙魚品種和魚鰭部位及大小,有等級之分。市場上慣以魚鰭寬大、鰭條緊密者為上品,並依鰭條的長短分為大、中、小翅。外形漂亮氣派的大翅,是俗稱的排翅,鰭條超過兩寸長,身價最高,比起不及一寸的小翅,價差可達4 倍以上。李家雄表示,沙魚品種也決定了價位,像白眼鮫和丫髻鮫是高級品,鼬鮫、食人鮫和灰鯖鮫是中級品,狐鮫的鰭就是低檔貨了。

李家雄說,排翅的主要來源是大沙魚的背鰭,鯨沙、大白沙和象鮫三種大沙魚,因為數量銳減,已有滅絕之虞。其中個頭最大的鯨沙,就是本省人愛吃的豆腐沙,這個海中大傢伙,長得極慢,性成熟也晚,不堪大量捕撈,這幾年數量快速減少。

1995年台灣沿海靠著鏢刺、延繩釣、定置網及流刺網捕獲約200頭鯨沙,之後逐年減少,到了去年捕獲量連100尾都不到,而且都是不到5歲的小沙魚(鯨鯊要到30歲才會性成熟),再這麼吃下來,不出十年,台灣近海要看到鯨沙恐怕真的很困難了。

「台灣近年來在野鳥和鯨豚的保育工作上有了令國際矚目的成績,但是對沙魚的過度捕捉卻引來很多批評,更危及海洋生態的平衡。」李家雄建議,國內今後應該加強沙魚基礎生物學及資源調查的研究,並定出合理的漁撈管理辦法,老饕才能永續享用魚翅。大陸東方美食雜誌社社長劉廣偉則提起「請廚師簽名拒烹魚翅」運動,試圖為沙魚留下一條活路。

至於思念魚翅滋味甚殷的老饕怎麼辦?市面上用綠豆粉、豬皮凍做的假魚翅,口感模樣唯妙唯肖,想想沙魚的海洋悲劇,何妨就用假魚翅解解饞吧?!

【2001-12-04/民生報/A7版/品味生活家】

日本灰鮫鯊 人工復育順利產子
通霄西濱海洋園區又傳喜訊 母鯊情況良好

【記者李坤建/新竹報導】
苗栗通霄西濱海洋園區沙魚館又傳出喜訊,繼檸檬鯊,斑竹狗鯊、斑鬚鮫鯊、台灣原鮫鯊之後,稀有罕見幾近滅絕的日本灰鮫鯊,經人工復育成功產下三尾小灰鮫鯊,且在陸續生產之中。

西濱海洋園區與海洋科技博物館研究部陳麗淑博士共同利用人工復育,近年來完成鱟、斑竹狗鯊、琵琶魟、等多種海洋生物的復育。此次又成功復育數量極少的日本灰鮫鯊,於昨上午順利生產三尾小鯊,母鯊情況良好。

西濱海洋園區總經理張玉成表示,園區技術人員為避免剛出生的小鯊,遭其它體型較大的沙魚攻擊,已將出生的小鯊移往鋪上細砂的魚缸,並餵蝦肉,小鯊也會尋著味道找尋食物。

張玉成說,全世界的沙魚大約有近三百八十種,日本鮫鯊分布在日本至中國南海,屬白眼鮫類,最大的特色是眼睛上具眼瞼。以捕食小魚、甲殼類或軟體動物為食。沙魚可分成卵生、卵胎生及胎生進行繁殖,日本灰鮫屬卵胎生。

而通霄西濱海洋園區的日本灰鮫屬中型的鮫類,母鯊身體長約一百多公分,而小鯊出生時體長約十五至廿公分左右,出生時完全成形,在鋪上細砂的魚缸中,奮力的游動,剛出生的台灣原鮫體色較成魚淡,透著一層亮光,而成魚的體色則明顯較暗。沙魚的生殖時間極短,在一瞬間即產下數尾,剛產下的小沙即離開母鯊,自行找尋食物,園區準備新鮮的蝦子,剝殼切碎,給日本灰鮫小鯊吃。

【2002-03-09/民生報/CR2版/桃竹苗新聞】

釋放鯨鯊吧!
呂副總統呼籲大家來關注沙魚保育

【記者朱家瑩/報導】
台灣嗜食豆腐鯊(鯨鯊 )與魚翅(沙魚鰭)的風氣近幾年已在國際保育界引起廣泛注意,為了宣導保育沙魚的觀念,副總統呂秀蓮昨天下午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園與國際野生救援組織(WildAid)執行長 Peter Knights 共同釋放一個大型的鯨鯊氣球,呼籲民眾一起關注沙魚保育,並為「 2002 攜手保沙魚系列活動」揭幕。

呂副總統表示,以往她和一般人一樣,對沙魚沒有什麼好印象,但後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得知魚翅取得的過程,有很多是割下沙魚鰭後把沙魚丟回海中等死,從此再也不吃魚翅,請客也不請魚翅,當時為此還曾招致漁民抗議,不過她的主張後來獲得陳水扁總統的支持,進一步把魚翅從國宴菜單中撤除,她認為這是在位者對沙魚保育身體力行最好的表率。

呂副總統指出,台灣是全世界消耗魚翅僅次於香港的地方,也是唯一吃鯨鯊的地方,她希望透過這次的活動可以喚醒民眾減少對沙魚的消費。

專程來台參與這次活動的野生救援組織執行長 Knights 則表示,一般人對沙魚的保育議題不甚積極,一方面是受到「沙魚會吃人」刻板印象的誤導,一方面則是對沙魚銳減的危機缺乏瞭解。事實上,沙魚家族中大部分不但不會咬人,像鯨鯊這類的沙魚更是溫馴得可以與人共游,所以他希望藉由這次的活動幫助台灣民眾增進對沙魚的瞭解,並進一步認識沙魚在全世界遭受濫捕的危機。

「 2002 攜手保沙魚系列活動」包括多項紀錄片、研討會和現場宣導活動(詳見附表 ),昨天在大安森林公園首先登場的是三個巨型沙魚氣球模型,其中包括一隻長達 15 公尺的鯨鯊及兩隻略小的象鮫、大白鯊。三個沙魚氣球都是依該種沙魚的實際大小製作,旁邊並附有解說牌。

昨天活動現場並沒有農委會漁業署的官員到場,不過農委會在前一天已舉行記者會宣布,從今年 7 月起將對鯨鯊的漁獲量採取總量管制。

【2002-05-04/民生報/B7版/戶外旅遊】

蘇澳沙魚大餐 現場解剖解說

【記者吳淑君/蘇澳報導】
蘇澳區漁會舉辦沙魚大餐和即將召開的國際沙魚研討會相互抗衡,沙魚大餐昨天繼續「加料」,邀請海大教授莊守正解說沙魚各部位用途,證明我國捕沙魚是全魚利用,區漁會也將把握機會出席沙魚研討會表達漁民心聲。

蘇澳區漁會昨天準備一尾灰青鮫鯊,安排漁販現場解剖,魚鰭、肉身、頭、肝、腸胃、骨頭、鰓、皮等分門別類,海大漁業科學學系教授莊守正介紹各部位的用途,吸引許多民眾圍觀。

莊守正指出,我國漁民捕獲沙魚不會為了高價的魚翅只取魚鰭,沙魚的其他部位都可以利用,而且經濟價值高,漁民不可能浪費掉,國外保育組織曾拍攝到捕沙魚只取魚鰭的殘忍行為,但那是國外其他國家,不應該混為一談,誤導視聽。

莊守正說,沙魚會散發阿摩尼亞味道,只有一種底拖網捕獲的沙魚沒有這種味道,可做為生魚片叫做龍紋,其他沙魚的牙齒可做為手工藝品。

【2002-05-12/聯合報/18版/北部新聞】

海生館廿一日搬遷沙魚
昨天工作人員先演練 將兩尾護士鯊從展示池移到水族實驗站

【記者潘柏麟/車城報導】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六月底將從俄羅斯買進六尾白鯨,需空出哺乳展示池,四十八尾沙魚要移到海生館後方水族實驗站。

昨天下午十多名工作人員演練搬移沙魚過程,四十八尾沙魚有護士鯊、檸檬鯊、鱟鮫、白鞭鰭白眼鮫等四種,昨天搬移的是兩尾護士鯊。海生館公辦民營的海景公司水族館部經理張仁謀說,護士鯊嘴巴的吸力很強,像十具吸塵器,會將潛水衣弄破,工作人員要很小心。

昨天由技工林傑帶領五名潛水伕,將兩尾護士鯊從七公尺深,儲水量一百萬加侖的展示池,驅趕到水深二公尺的適應池,用無結網將沙魚網住,抬上擔架,用天車吊起送上貨車運走。全部搬遷工作預定從廿一日起三天完成。

潛水人員必須誘導沙魚進入適應池,為了維護人員安全,特別利用沙魚對微弱電流的敏感及不會倒退的天性,在潛水人員身上配戴電子防鯊器,透過防鯊器啟動後會產生半徑六公尺的電子防護網,沙魚一但接近潛水人員甚至攻擊,就會在沙魚的吻部稱為「壺腹」的器官偵測到電流,潛水人員可以控制沙魚前進方向。

海景公司解說課主任蔡嘉津說,這批沙魚未來可以和大陸大連等水族館交換其他水生動物,沙魚餵食鯖魚、魷魚,以後放養的白鯨,除了鯖、魷外,螃蟹、蝦子都吃。

【2002-05-16/聯合報/19版/高屏澎生活圈】

近海船釣 常遇小沙魚
嘴饞拉力強勁 讓人過足釣癮

【記者何安華/報導】
初夏出海船釣,不論是在西海岸蚵棚區筏釣沙 ,或在北部、東北部地區船釣黃雞魚或深海赤 ,只要是海底地形屬於沙質或礁、沙交匯地形的水域,經常都可以釣到沙魚,儘管一般出現的以五台斤以下的小型魚居多,但是牠上鉤後強勁的拉力,也讓許多釣友過足了釣癮。

台灣出產的沙魚種類相當多,過去數量也極多,三、四十年前,每年夏天各河口附近的海濱浴場,都有泳客因超過警戒線而遭沙魚咬傷;近年因漁船的大肆捕撈,使得一些大型的沙魚在近海幾乎絕跡,不但在岸邊戲水時不會遭到沙魚威脅,甚至船釣開放以來,乘船出海垂釣釣到大沙魚的機會也不多,大型的沙魚已然成了瀕臨絕種動物。

由於沙魚索餌極饞,只要是食物特別是腥味較濃的餌料被牠發現,沒有不一口吞下的,這也造成了牠日益減少的原因;春、夏在近海船釣比較容易釣到小沙魚,主要是由於這些釣場很久沒有人釣、捕,魚源獲得補充的緣故。

一般說來,近年在淺海船釣釣獲的沙魚,以一種背部有白色斑點的星貂鮫較常見;而釣赤 釣獲的,則多是背部有棕色斑點的原鮫。此外,過去在基隆外海釣赤 時經常可以釣到一種背鰭有一枚會刺人尖銳硬棘的棘鮫,但近年十分罕見。

由於沙魚口中生有尖銳的牙齒,因此釣起後解鉤宜特別小心;淺海船釣釣獲太小的沙魚,食之無肉,放回後還可存活,因此最好解鉤後放生,省得帶回家麻煩。數台斤級的中型魚,保鮮良好的話腥味較淡,肉質也較佳,不論是以煙薰或切片炒大蒜,都相當美味;但在處理時,必需先以熱水燙過表皮,將外層的沙子刮掉再烹調。

【2002-05-19/民生報/B6版/釣遊天地】

沙魚搬家 海生館辦惜別會
兒童餵鯊吃魷魚 寫下祝福語 活動溫馨又刺激

【記者潘柏麟/車城報導】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六月底要從俄羅斯買進六條白鯨來展示,因而,四十八條沙魚要移到海生館後方水族實驗站。昨天傍晚,海生館邀車城附近兒童兩百多人,為沙魚舉辦惜別會,並餵食沙魚、寫下祝福的話,場面溫馨。

惜別會昨天下午五時在展示台舉行,由恆春「講故事的媽媽」和種仔教師組成的「海洋劇團」,為參加的兒童演出「小鯊鯊要去旅行」的話劇。

昨天有五名學童上台,他們打扮成各種水族生物,為活動熱場,並祝福沙魚搬家後「永遠幸福快樂」。另有十名學童輪流拿起魷魚,丟向池中給沙魚吃;護士鯊在池邊張開嘴巴,游來游去,餵食的小朋友覺得很刺激。

餵食完後,全部兒童到展示區向沙魚說再見,並將寫給沙魚的祝福話貼在牆上,隨後布幕逐漸拉起,到晚上六時活動圓滿結束。

海生館公辦民營的海景公司解說人員表示,四十八條沙魚有護士鯊、檸檬鯊、鱟鮫、白鞭鰭白眼鮫等四種,昨天已搬移六條,今天還要繼續搬移。護士鯊嘴巴的吸力很強,像十二具吸塵器,曾有潛水人員被吸破潛水衣。

海生館儲水量一百萬加侖的展示池,在六月底白鯨未抵達前,將播放遷移沙魚和白鯨生態的影片。白鯨要在攝氏十六度的池水活動,展示台也會加裝空調系統。

【2002-05-22/聯合報/20版/高屏東綜合新聞】

迎接白鯨 沙魚搬家
將挑10尾送到大陸大連 做館際交流

【記者潘柏麟/車城報導】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六月底要從俄羅斯買進六尾白鯨,要空出沙魚展示池,重新整理,四十八尾沙魚昨天移到水族實驗站,將挑選十尾檢疫後送給大陸大連市水族館,做「館際交流」。

包括護士鯊、檸檬鯊、鱟鮫、白鞭鰭白眼鮫等沙魚,原本在深七公尺,儲水量一百萬加崙的展示池,移到深約二公尺的圓型水池,顯得比較擠,海生館公辦民營的海景公司表示,將挑選十尾健康情形較佳者,送到大陸大連市水族館。

大陸北方海域海水溫度較冷,沒有沙魚。海生館先送沙魚過去,至於大連水族館要送什麼來台灣,還沒決定。展示池在六月底白鯨未抵達前,將播放遷移沙魚和白鯨生態的影片,白鯨要在十六度的寒帶環境生存,展示池要改裝,展示台也會加裝空調系統。

海生館第三館「世界水域館」,預定年底開工,九十四年七月完工啟用,目前啟用的第一館「台灣水域館」,以台灣各種水域生態為主題,二館「珊瑚王國館」呈現南中國海域海洋生態及復育活珊瑚。

「世界水域館」的興建工程,在車城鄉公所遷出三百多個無主墳後,可望順利動工。將規劃成「海藻森林」、「古海洋」、「深海」、「極地海洋」等四大主題展示區。

【2002-05-23/聯合報/18版/屏東縣新聞】

剖腹產小虎鯊 存活 17尾
專家認存活機率不高 海洋館傾全力照顧 貼祈福卡祝禱

【記者牛慶福/台北報導】
本月十二日宜蘭縣外海捕獲母虎鯊,剖腹生產了卅八尾小虎鯊,死了十二尾,立即通知台北海洋館進行海洋救援,收容剩下的廿六尾,但陸續又死了九尾,剩下十七尾。小虎鯊重約五公斤,身長約六十五公分。台北海洋館昨天為牠們設置了祈福看板,許多人張貼寫上「小虎鯊加油!」的祈福卡。

提前離開媽媽肚子的小虎鯊寶寶,經海洋學術專家判斷,能成功存活的機率並不高,甚至全數會死亡,因此,台北海洋館所有工作人員投入大量人力全天候輪流照顧牠們。館方將小虎鯊安置於沙魚療養池內,設定水溫、水流、水質檢驗、維生系統、安全監視器、紀錄表都準備妥當,期望小虎鯊寶寶盡快復原。

學名鼬鮫的虎鯊,體型最大可重達三公噸重,七點四公尺長。兇猛僅次於大白鯊,不但貪吃還會攻擊人類,曾有虎鯊腹內發現人骨殘骸的事件,此外,虎鯊常引誘海鳥與海龜再加以捕食。

【2002-06-15/聯合報/19版/周末版】

台東水生館 斑竹狗鮫幼魚報到
前天咬破卵鞘而出 表皮黑色帶白斑 俏皮可愛

【記者田俊雄/成功報導】
水產試驗所台東分所水族生態展示館傳喜訊,兩尾斑竹狗鮫幼魚歷經一個多月的孕育,前天終於咬破卵鞘而出,表皮呈黑色帶白斑的底棲性小鯊魚,模樣俏皮可愛,讓養殖人員振奮不已。

台東分所水族生態展示館生物組助理陳哲明說,水生館開館後,館內展示養殖四尾斑竹狗鮫,每回母鮫產下的卵鞘平均約七至九個,像一串葡萄懸掛在展示池礁岩壁上。截至目前為止,總計產下四十多個卵鞘。

為利於台東分所研究人員進行生態觀察,養殖人員皆會將卵鞘移至蓄養池就近照料,並控制適當水溫,卵鞘內的幼魚待上四十多天,並且吸收足夠養分後,自行咬破卵鞘游出卵外,令人驚喜。

水試所台東分所長陳文義說,斑竹狗鮫為底棲性鯊魚,行動緩慢,以底生動物為食物,生性溫馴,平常停留在海底時間特長,到處游動機會很少,幼魚常被拖網魚船捕獲,常被視為雜魚處理,形成資源浪費。由於體型並不大,也有遊客戲稱為「迷你鯊」。

【2002-06-20/聯合報/19版/高屏澎生活圈】

南方澳魚市 搶救48尾遺腹鯊
上次海洋館購回26尾全部死亡 這回義勇救難隊野放大海

【記者吳淑君/蘇澳報導】
蘇澳籍漁船新龍泉一號昨天中午在東澳外海鏢到一尾母鼬鮫,解剖發現牠的肚子內有四十八尾活的小鯊,宜蘭縣海上義勇救難隊昨天傍晚搭船將小鯊野放大海,盼能保住小鯊性命。

新龍泉一號漁船輪機長楊育青表示,昨天中午十一時他和岳父莊銘志在東澳外海捕捉鬼頭刀,莊銘志收浮標的時候看到一尾鼬鮫在海面游動,拿起鏢槍捕獵,鼬鮫中槍極力掙扎,約一個小時後筋疲力盡,將牠拖回南方澳漁市場,此時鼬鮫已經奄奄一息。

這尾母鼬鮫重四百七十六公斤,拍賣價每公斤三十六元,共計一萬多元,由曾泰山、游淵田等十多人購得。

承銷商解剖母鼬鮫時發現牠的肚子內有四十八尾還活著的小鯊,趕緊放進大桶子抽水放冰塊讓小鯊繼續活命,本月十二日也有一尾母鼬鮫誤闖東澳外海定置網,解剖抱出三十八尾小鯊,一周內連續兩次接生小鯊,魚市場人員都覺得很新奇。

但上次台北海洋館購回的二十六尾小鯊全部死亡,曾泰山等人研商後認為只有大海才是小鯊適合生長的地方,決定將牠們野放大海,協調宜蘭縣海上義勇救難大隊執行長林棋山,請他以公司的華棋號遊艇搭載小鯊和承銷商到蘇澳外海野放。

林棋山得知後大方提供遊艇,承銷商游淵田擔心小鯊撐不下去,在船上不斷攪動桶子內的水增加氧氣,到了外海快速將小鯊放入海中,看到每隻小鯊活蹦亂跳重回大海懷抱,曾泰山、林棋山等人開心地向小鯊揮手道別。

【2002-06-20/聯合報/19版/北部生活圈】

〈寶島博物館〉
左鎮菜寮化石館 別有洞天
館藏當地出土的脊椎動物哺乳類化石,尤其聞名國際。

【謝恩得】
來到台南縣左鎮鄉菜寮化石館,往往會被其仿平埔族茅草屋的有趣外觀吸引,不過這棟不算大的化石館,有人可能以為裡面沒什麼看頭,一進去參觀,才驚奇地發現左鎮地區原來有這麼豐富的化石寶藏,尤其是館藏當地出土的脊椎動物哺乳類化石,更已使左鎮地區成為國際上重要的哺乳類化石分佈區。

菜寮化石館的館藏包括難以計數的數十種扇貝類化石,包括蛤、螺、牡蠣,和一些海膽、海星,以及少數魚類、蟹類化石;別以為這樣就夠了,好戲在化石館二樓的脊椎動物哺乳類化石展示區,犀牛、猛瑪象、劍齒象、古象、鹿群、水牛、猿猴,以及鱷魚、烏龜等等,差點讓人誤以為古時候的台灣,會不會是個野生動物園。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菜寮溪蜿蜒曲折貫穿的左鎮鄉,在幾萬年和幾百萬年以前,可能是濱海或淺海區,且適合生物遺骸的停積,再由地質變動與堆積,許多化石是在不同年代的地層中發現。眾多扇貝類化石的出土,可見遠古時代的左鎮鄉菜寮溪流域,可能是個很適合海生動物聚集的地方。

菜寮化石館最重要的館藏就是脊椎動物哺乳類化石,其中古象化石最豐富,種類也最多,約佔四分之一,已鑑定出的有中國劍齒象、署光劍齒象、印度劍齒象、台灣猛瑪象、副猛瑪象、諾曼古象等,生存於一百萬年到一萬年前。

菜寮溪出土的以象牙、象齒較多,可惜因財力不足且空間有限,無法模擬做出一隻完整的古象,讓大家瞧瞧古象的長相和現代大象有何不同,或劍齒象的上門牙到底多長、多可怕。

雖然有這麼多的古象化石,卻不能解釋說左鎮菜寮地區很久以前如同非洲大草原般,經常可見群象蹤跡,因為從化石的不完整性,以及更新世時期台灣較缺乏草原地形等條件,並非適合大象生活的環境,所以學者研判有二種可能,一是生長在中國大陸南方的古象死後遺骸,經地層東向運動被搬到東海,再被海流帶到新化丘陸附近;另一個說法是台灣海峽局部陸化,形成適合古象生長的平原區。

另一項重要的犀牛化石,約佔菜寮溪出土脊椎動物哺乳類化石的十分之一,最有名的是中國犀牛早坂亞種化石(早坂之名是為紀念對台灣古生物化石研究很有貢獻的日籍早坂一郎教授),該具化石保存得相當完整,可惜其復原模型只在台北的台灣歷史博物館展出,左鎮化石館僅看得到照片,和一大堆犀牛牙齒化石,讓許多地方人深感不平。

學者多認為這些犀牛應該不是生長於古代台灣,理由和古象類似,推斷犀牛是因台灣海峽局部陸化,從中國大陸遷移過來,由於犀牛化石和貝類化石出現在同樣的地層,研判是犀牛死後才被大自然搬運到該處。

鹿科化石也是菜寮溪常見的,大多是鹿角、牙齒化石,部分是四肢骨,一般認為幾十萬年前的台灣,應該有相當多的鹿群,在各地活蹦亂跳;此外菜寮溪還有數量不多的山豬、野牛的牙齒、骨骼化石。令人不解的是,如果鹿科動物在台灣古代很強盛,當時同是草食性、環境適合的牛等動物,應該也會留下大量化石,但目前找到的卻不多,原因何在?學者也不瞭解。至於老虎、豹等貓科動物的化石在此地較少,推測是這些動物活動靈巧,不易受災害所困、形成化石。

另當時的左鎮等新化丘陸區,也可能是個絕佳的賞鯨區。因為出土的一些重要海生動物化石中,鯨化石以椎骨為主,形狀很大,顯示早年其化石所在地層,是個開闊的海域,或至少有與外海相通的環境,而從鯊魚牙齒化石來看,有白目鮫、鼠鮫等許多種類。

左鎮鄉菜寮從三、四十年前開始的化石研究、採集熱潮,在發現「左鎮人」頭骨、牙齒化石時達到最高潮,是台灣首度發現的人類化石,其生存年代是二至三萬年前,和有名的山頂洞人大約同期。亦有學者依左鎮人化石和哺乳類動物化石共存來推論,可能有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在更新世冰河期大陸與台灣相連接時,隨著華南動物遷徙來台。

如果光是參觀還不過癮,許多學校舉辦相關研習營時,會帶學員到左鎮山區,尤其是泥岩和沙岩交界區,有時會發現整片山坡都是扇貝、牡蠣化石。夠幸運的話,萬一發掘到「某某人」的化石,一定成為轟動的大新聞。

【2002-08-05/聯合報/22版/鄉情】

墾丁大淺礁110台斤 沙魚出水
江文正甩鐵板 拉起大傢伙

【記者何安華/報導】
墾丁外海「大淺礁」釣場這一陣子大沙魚頻頻出沒,台北釣友江文正上周六(24日)前往甩鐵板,意外釣上一尾重110台斤(66公斤)大丫髻鮫,魚上鉤後,在另一名釣友協助下,前後花了四十多分鐘才把大魚拉上船來。

江文正是在上周六凌晨一時,偕釣友宋克倫和蔡祥熙,從恆春後壁湖漁港搭乘膠筏出海,前往外海的「大淺礁」釣場垂釣。當天海上天氣相當好,海面吹四到五級西南風,小浪,膠筏在清晨七時許抵達釣場,三人並立在船尾開始下竿。由於這一陣子這一帶常有大疏齒出沒,他使用了五十磅擬餌竿,五號水線母線,四噚長的卅五號碳纖子線,三百克黑色魚形鐵板擬餌。

剛開始垂釣的近一個小時內,三人竿上毫無魚訊,八點鐘左右,江文正將擬餌沈到七十多公尺的海底,一路快速捲場一路晃餌,當捲到水下廿多公尺處時,冷不防一尾大魚竄出,咬了擬餌就逃,強勁的拉力讓他的釣竿幾乎脫手而飛;這尾大魚中鉤後一路朝外像頭狂牛般的朝外海狂奔,母線足足被拉出了一百多公尺才停下來。

他起初還以為是卯上了五、六十台斤級的大疏齒,於是小心翼翼的和大魚纏鬥著,這尾大魚掙扎的力道起初相當猛烈,十來分鐘以後江文正就有些撐持不住,於是將釣竿交給右側的宋克倫;宋克倫和魚搏鬥了十來分鐘,又將釣竿交還江文正,兩人就這樣的採車輪戰法和大魚僵持著。而這尾大魚起初拚勁十足,但漸漸的也體力不支,慢慢的被拉到船下,便繞著船底游來游去,到後來甚至根本停在水下不動,搏魚者就有如釣組掛底一般,怎麼拉都拉不動。

四十多分鐘以後,大魚畢竟敵不過二人的車輪戰法,力盡後被一點一點的拉到水面;當見到碩大的魚體浮起時,幾人都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江文正去年八月底曾經在此釣起過一尾重四十台斤大疏齒,他表示,比起這尾大沙魚,的確要算小巫見大巫了。

【2002-08-27/民生報/B6版/釣遊天地】

苗栗西濱海洋園區
小斑竹狗鮫、仔鱟 破卵而出
目擊卵中活動 就像上生態課

【記者羅建怡/台北報導】
苗栗縣通霄鎮西濱海洋生態教育園區近日喜事連連,第一喜是斑竹狗鮫產下的卵已陸續孵化;這個月內都可以探見仔鮫生之喜悅;第二喜是仔鱟也破卵欲出,特別的是仔鱟是野地復育的成果,生產與孵化過程原味十足。

鮫的繁殖方式有胎生、卵生、卵胎生三種,西濱傳喜訊的斑竹狗鮫是屬於卵生的小型鮫,一次產下的卵約八至十二個,需經三至五個月孵化期,成鮫約有一百多公分,屬底棲性,個性溫馴且膽小,不會攻擊生物、行動也不快,平常多是懶洋洋的棲息在有珊瑚礁石的沙地上,並會將卵纏在礁石上防止被水流沖走。

小斑竹狗鮫的卵已陸續孵化,剛出生的幼鮫身長約五公分,一個月後可長到十五公分;除了小鮫破卵、優游的喜悅,尚未破卵的仔鮫在透明的卵裡可愛的動作,也讓人大開眼界。

有海洋生物「活化石」之稱的鱟魚,在台灣西海岸跡近絕跡,學者陳章波的研究團隊在西濱園區開闢台灣第一個鱟魚產卵、復育的生態新地,目前孵化的仔鱟已可自行在野地覓食。

相關資訊:全年無休,開放時間上午八時至下午六時,全票三百五十元,軍警、學生、殘障優惠票三百二十元、九十公分以下者免費。電話:(037)761777。

【2002-09-21/聯合報/40版/旅遊休閒】

海生館 小狗鮫誕生
工作人員接生 助牠脫鞘而出

【記者徐富癸/車城報導】
屏東縣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昨天再添喜訊,館內飼養的狗鮫今年六月底產下二個卵鞘,其中一隻小狗鮫昨天上午奮力要從卵鞘掙脫時,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努力仍未成功,工作人員決定助一臂之力,順利「接生」出這隻小狗鮫,讓海生館增加一位新成員。

海生館台灣水域館飼養的兩隻狗鮫,工作人員曾觀察到牠們交配,六月廿九日產下二個卵鞘,BOT廠商海景公司為方便遊客觀察,決定把卵鞘移到台灣水域館的河口小生命區,並吊在水箱中央,大家從半透明的卵鞘中,可以看到小狗鮫不停蠕動,相當有趣,許多小朋友感覺很新鮮。

昨天上午八點多,海生館工作人員巡查海洋生物館時,發現有一隻小狗鮫已從卵鞘探頭,牠用力擺動身體,急欲掙脫出卵鞘,八時卅分約有一半身軀已離開卵鞘,但經過一個多小時,還是無法完全脫離,工作人員擔心牠沒有力氣,決定拉牠一把脫離卵鞘,順利誕生,這隻小狗鮫身長約十公分,另一隻還要一段時間才會誕生。

海生館人員指出,狗鮫俗稱狗鯊,屬軟骨魚類,成魚身長約一公尺,身上呈淺灰色,並有一環環的深色花紋及一些斑點,主要分佈在日本到東南亞一帶的淺海,台灣西南部的沙礫灘海底及東北角沿海,常見狗鮫的蹤跡,母狗鮫每次可產下十餘顆外型呈豆莢狀的卵鞘,孵化期約三至五個月,平日要潛入海中才能看到。

【2002-09-23/聯合報/18版/高屏澎東新聞】

鯨鯊保護受挫

【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保護鯨鯊 (豆腐鯊)和象鮫 (姥鯊)的議案13日以些微差距,在聯合國「國際瀕臨絕種物種貿易公約」(華盛頓公約組織)會議中未能過關,使得保護鯊魚運動遭到挫敗。

鯨鯊是體型最大的鯊魚,可供肉食,體型較袖珍的象鮫則是魚翅的來源,每年有一億頭鯊魚和魟魚遭捕殺,過去十年上述兩種鯊魚減少達八成。

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召開的會議中英國提議保護象鮫,印度和菲律賓則建議保護鯨鯊,雖然投票採密秘進行,但日本和挪威早已公開表示反對。日本一心保護本國漁業,唯恐鯊魚獲得保護後下一步會輪到有商業價值的魚類。

【2002-11-14/聯合晚報/6版/生活新聞】

台南沿海40台斤大鯊上鉤
牙尖齒銳 可以輕易咬斷釣線 釣上頗費周章

【記者吳再欽/報導】
釣友董國賓27日在台南沿海釣到一尾40 台斤的沙魚(沙拉白眼鮫),牙齒銳利的沙拉白眼鮫就餌後可以輕易咬斷釣線,要釣上並不容易,要拉上 40 斤的兇猛大物更是不簡單。

董國賓昨天在沿海船礁區約 70 公尺深下竿,由於最近紅魚甘的咬況佳,他以鐵板路亞釣法,下竿即有猛烈魚訊,揚竿後發現路亞已被咬彎,將路亞壓直後再下竿,魚訊仍然很強,可惜脫鉤。董國賓研判不是紅魚甘索餌,應該是大金魚,第三次下竿改用活虱目魚為餌,就餌後拉力非常猛,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子線斷掉,第四次將子線改為鋼絲,不過,魚群已散掉,連續更換許多點,才又找到魚群。

第四次的魚訊並不怎麼強烈,卻換母線斷掉,連續四次失敗,母線改用5號布線,就餌後拚搏約15分鐘,魚才浮出水面,乍看之下以為是紅魚甘,看到魚頭才知道是沙魚,讓第一次釣到沙魚的董國賓嚇一跳。

董國賓釣到的沙魚屬於白眼鮫科的沙拉白眼鮫,體長達150 公分,已快達沙拉白眼鮫體長的極限,體型比同科的尖頭曲齒鮫、寬尾曲齒鮫、台灣原鮫、灰貂鮫、星貂鮫等大很多,兇猛異常,魚體的第二背鰭上部、尾部下葉前部下端、胸鰭後端各具一黑色斑塊,是最明顯的特徵。沙拉白眼鮫分布的範圍很廣,棲息的深度 10 至 75 公尺,在台灣西部、西南部岩礁、砂泥底交錯的水域都可以釣到。

不過,沙拉白眼鮫的牙齒非常銳利,就餌後咬斷釣線的機率非常高,多數釣友並不把沙魚當成對象魚,都是無意中釣獲。去年曾釣到一尾 28 斤沙拉白眼鮫的林性儀說,能將此類的大魚拉上來,運氣也很重要,能將 40 斤的沙魚釣上來,確實不容易。

沙拉白眼鮫是沿海較常捕獲的沙魚,鯊肉過去以製魚丸為主,近年來白煮的鯊肉切片沾哇沙米,是海產店一道美食,最珍貴的當然是可以加工製成魚翅的沙魚鰭,卻也是造成沙魚濫捕的主因之一。

【2002-11-28/民生報/B6版/釣遊天地】

護士鯊遭割鰭 安養海洋館
六年前被漁民割去背鰭 存活至今 昨享用耶誕鯖魚大餐

【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六年前,護士鯊「生命勇者」在宜蘭外海被漁民補獲割去背鰭,由於民眾通報,牠沒有被丟回海裡而被台北海洋館買回;六年後,牠身上仍看得見割鰭疤痕,但在海洋館工作人員照顧下,牠不但活下來了,昨天更享用耶誕「鯖魚大餐」,為世人上了一門生命之課。

魚翅是中國社會受歡迎的高級食材,因此很多鯊魚都慘遭割去背鰭,保育人士認為,鯊魚在割掉背鰭後,往往被丟入海中任其失血死亡,很難存活,但台北海洋館的這隻護士鯊卻活下來了。

海洋館技術部副理邱新漢說,當初「生命勇者」被救回後,海洋館趕緊在牠傷口塗上抗菌藥膏,再塗凡士林,度過了一個月的危險期,牠的胃口逐漸恢復正常,工作人員也為牠取了一個名字叫「生命勇者」。

「生命勇者」剛到海洋館,只有一公尺長、四十多公斤,六年來,牠正常食量每天吃兩到三隻鯖魚,最多一天可吃到六隻鯖魚,過新年還加菜,享用鮭魚和龍蝦大餐,現在牠已長三公尺、重兩百多公斤呢!

海洋館估計「生命勇者」可能十歲以上,性別是公鯊的牠,每年五六月都會和母同伴交配,兩隻鯊魚交接一起翻滾,但可惜多年都未傳出「孕事」,並沒生出小護士鯊。

牠也認得三位常餵食牠的潛水員,尤其是從牠一來就餵牠的鄭文翔,牠常調皮地一會兒停在鄭身邊吃魚,一會兒又著擺動尾巴游走,讓潛水員追著牠游。

邱新漢說,護士鯊的學名叫「銹鬚鮫」,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之南北緯卅度沿岸海域,常生活在海底一百公尺海域,是一種大型底棲鮫類,白天常躲在隱蔽處休息,晚上則外出巡遊。

護士鯊是肉食動物,因嘴部較小,不像一般鯊魚狼吞虎嚥嘶咬獵物,而是用吸食方式進食,吸力相當十二台吸塵器,主要憑藉敏銳嗅覺獲知食訊,其鼻孔前緣有一對會顫抖的鼻鬚偵測,然後一鼓作氣迅速吸進獵物。

【2002-12-11/聯合報/19版/都會萬象】

罕見沙魚 保住小命
梧棲漁港捕獲斑紋異齒鮫 捐給西濱海洋園區

【記者林上玉/報導】
梧棲漁港昨天清晨發現一尾罕見的沙魚,引起一陣騷動,通霄西濱海洋生態園區園長張玉成前往辨識,證實是「斑紋異齒鮫」,漁民最後決定送給西濱海洋園區照顧,讓沙魚逃過一劫。

這尾沙魚不但擁有「雙峰」,還多了兩隻硬棘,身上的紋路有如豹紋,嘴內全是牙齒,和其他沙魚上下兩顎往內倒插六排的方式大不相同。捕獲的漁民一度叫價10萬元,但有行無市,雖然好奇觀看者多,卻未賣出,因此交由漁獲大盤商張基正「收養」,並聯繫通霄西濱海洋園區園長張玉成前往辨識。

張玉成比對魚類圖鑑後,發現這尾沙魚中文名稱叫「斑紋異齒鮫」,屬於寒帶魚類,全世界有一屬八種,體長可達120公分,以甲殼類及貝類為食,在體側約有35條明顯的黑褐色窄橫帶,分布在日本、韓國等西太平洋海域,國外則因背鰭形似號角,稱為「號角鯊」。最後,漁民將這隻罕見的沙魚捐給西濱海洋園區,讓牠繼續存活並提供遊客觀賞。

【2002-12-17/民生報/B6版/釣遊天地】

億萬年活化石魚 梧棲捕獲上岸
罕見斑紋異齒鮫 轉送西濱海洋園區

【記者鄭毅/清水報導】
台中縣梧棲漁港昨天捕獲一尾難得一見的雙背鰭沙魚,且雙背鰭又增加了兩隻有如牙齒的硬棘,身上紋路如同豹紋,讓人稱奇;由於漁民從未見過這種沙魚,請來苗栗縣通霄西濱海洋生態園區專家鑑識,才知道學名是斑紋異齒鮫。

西濱海洋生態園區總經理張玉成說,一般沙魚牙齒為上下兩顎往內倒插六排,斑紋異齒鮫嘴內幾乎全是牙齒,令人嘆為觀止,依魚類圖鑑,斑紋異齒鮫活在地球上超過億萬年,是底棲性沙魚,為寒帶深海魚類,可能今年聖嬰現象造成暖冬,為了覓食烏魚群從日本海域游至台灣海峽,被漁民捕獲。

張玉成說,斑紋異齒鮫在分類上屬異齒鮫科,全世界約有八種,體長可達一百廿公分,以甲殼類及貝類為主食,體側有卅五條左右明顯之黑褐色窄橫帶,分布在日本、韓國等西太平洋海域。

魚類圖鑑上指出斑紋異齒鮫屬於卵生,在國外因背鰭形似號角,而有號角鯊之稱。很多漁民說,從未見過這種沙魚,由於十分珍貴,漁商張基正最後將這尾沙魚贈送西濱海洋生態教育園區供研究。

【2002-12-17/聯合報/17版/中縣焦點】

六隻小狗鮫 海生館明野放

【記者郭漢辰/屏東報導】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第一批人工接生的六隻小狗鮫,海生館將在本周日,將六隻小狗鮫野放到紅柴坑海岸,海景公司表示,此次野放海域很適合狗鮫的生長,有岩石及沙岸,小狗鮫應可以找到很好的生存空間,也有充足的食物來源。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去年 6 月 29 日,誕生第一批人工接生的的小狗鮫,經過九個月的時間,小狗鮫已長大了,但身長還是十分迷你,在25~30公分大小,飼育人員黃子涵指出,這六隻小狗鮫食慾極佳,活動力超強,比預期的成長的速度快了許多。

目前在海生館共有十二尾大小狗鮫,海生館 BOT 廠商海景公司指出,狗鮫繁殖速度相當快,體型較大的六尾狗鮫,放置在珊瑚王國館中,其他六尾體型較小的狗鮫,則放入河口小生命的展示缸。

海景公司表示,以狗鮫的生長的速度計算,目前展示缸無法容納這六尾小狗鮫,因而決定在本周日上午九點,在紅柴坑海岸野放,這地點水下位置,很適合狗鮫的生長,有岩石及沙岸,六尾小狗鮫應該可以找到很好的躲避空間,並且有充足的食物來源。

為了讓小狗鮫順利下海,海景公司將出動六位潛水人員,組成「護鮫大隊」,並且出動一位專業的水下攝影師,預計把六尾斑竹狗鮫的野放狀況及水下的生活環境,做一完整的紀錄,順便也對附近水下海域的狀況做一深度的了解。

海景公司指出,狗鮫屬於軟骨魚類,小型底棲鯊魚,成魚身長一百公分,全身為淺灰色,還有一環環的深色花紋、斑點,狗鮫分佈在日本到東南亞一帶的淺海,台灣也是主要的棲息地,尤其在西南部的沙礫灘海底,為狗鮫喜歡的海域。

【2003-03-15/民生報/CR2版/高屏新聞】

狗鯊寶寶 輪廓可見
卵鞘孵化期六個月 花蓮海洋公園全程記錄

【記者王燕華/花蓮報導】
花蓮海洋公園內水族館內,俗稱狗鯊的斑竹狗鮫進入產卵期,特殊的卵鞘吊懸在珊瑚上,透過玻璃觀察,卵鞘內小小狗鯊和卵黃清晰可見,相當有趣。

園區解說員葛曉蓉說,沙魚的種類共有三百八十種,分成卵生、卵胎生和胎生。斑竹狗鮫屬軟骨魚類,分布在日本到東南亞一帶的淺海海底,性情溫馴,體型也不大,成魚身長約一百公分。

海洋公園的斑竹狗鮫近十隻,一月時產下十餘顆外型呈豆莢狀的卵鞘,藉卵鞘外圍的絲狀物,纏繞在珊瑚、海草、岩石上,經過兩個月孵育,目前卵鞘內已現幼鮫輪廓。

葛曉蓉說,卵鞘的厚壁將小斑竹狗鮫包圍得安全而舒適,卵黃則提供必要的養分,孵化期約在六個月,隨著小斑竹狗鮫一天天長大,收縮吸取養分的動作愈趨明顯,卵黃則慢慢萎縮。這些變化,透過海洋公園的水族館,都可觀察得到。

為了照顧可愛的斑竹狗鮫小寶寶,園區將水溫訂在適合孵育的攝氏廿三到廿五度間,架設水中攝影機,全程記錄孵育過程。

玉里鎮玉里國小學童,昨天到海洋公園作戶外教學,欣賞海豚、海獅的表演,又見到狗鮫的可愛模樣,十分興奮。

【2003-03-15/聯合報/19版/北部生活圈】

海生館野放小狗鮫
去年成功繁殖 昨天護鮫小隊送出六尾

【記者徐富癸/恆春報導】
屏東縣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去年成功繁殖多尾小狗鮫,在工作人員悉心照料下,生長狀況比預期好,昨天前往恆春鎮紅柴坑海域野放六尾小狗鮫,「護鮫小隊」成員潛入六公尺深的海域,護送牠們到合適的生長環境,期待順利成長。

海生館飼養的狗鮫繁殖力驚人,去年人工接生出六隻小狗鮫,經過近九個月的照顧,飼育人員發現牠們的食慾佳,活動力強,目前身長已達廿五至卅公分,比預期的成長速度還快,由於館內現有十二尾狗鮫,小狗鮫暫時放在河口展示缸,海景公司評估後,認為展示缸日後將無法再容納,決定野放小狗鮫。

海景公司六名工作人員組成護鮫小隊,另請一位專業的水下攝影師,全程記錄野放過程及水下的生活環境,護鮫小隊成員把小狗鮫分別裝進網子,再潛至六公尺深的海域,發現適合牠們的生長環境時,立即放出六尾小狗鮫,小狗鮫也棲身在岩石上休息,平靜地享受自由的感覺。

企劃專員施慧瑩表示,狗鮫屬於小型底棲鯊魚,成魚身長可達一公尺,全身顏色呈淺灰色,還有一環環的深色花紋及斑點,分佈在日本到東南亞一帶的淺海,台灣西南部沙礫灘海底也是主要的棲息地,海生館人員將不定期下海觀察牠們生活狀況,期望小狗鮫能在大海順利長大,繁衍生生不息。

【2003-03-17/聯合報/20版/省市綜合新聞】

海鮫部隊退伍 專業餵沙魚
沙魚王子劉垚鑫 每天兩次餵食秀 對海洋館沙魚「個性」瞭如指掌

【本報記者詹三源】
「能跟沙魚一起在水中追逐,一直都是存在我心中的夢想。」擁有九年潛水經驗,每天必須在水中餵食沙魚的劉垚鑫這樣說。

卅六歲的劉垚鑫,黝黑的皮膚、藍白相間的休閒衫,隱約已透露他喜愛與海為伍的個性,但和潛水比較起來,他更喜歡和沙魚共舞。

劉垚鑫從中國海專畢業後,服役於海軍海鮫部隊,從事的行業也都與海有關。最先是潛水教練,現在是士林區台北海洋館的「技術組長」,負責的專門技術就是餵沙魚,也因此得了「沙魚王子」的封號。

三年多來,劉垚鑫每天兩次、定時下水餵食館內的各種沙魚、魟魚,同時也展示給前來的參觀民眾看,對於館內沙魚的「個性」可說瞭如指掌。「這裏每條沙魚,我都認識

;牠們也好像認得我。」劉垚鑫說。

他說,沙魚會不會主動攻擊人,很多研究都有不同的討論,好像都沒有定論,不過就他的經驗,虎鯊、檸檬鯊的兇性最強,避免下水近身接觸;護士鯊、黑鰭礁鯊、白鰭礁鯊、日本鬚鯊、豹紋鯊等等,看起來雖兇惡,其實滿溫順,下水餵食一般都沒有問題。

劉垚鑫說,不過,餵沙魚時要特別注意不能有傷口,因為血腥味會引起沙魚的攻擊,一不小心,整隻手就可能被撕扯得血肉模糊。現在劉垚鑫都戴著鐵布衫式手套餵沙魚。

劉垚鑫除了餵沙魚,還要設計餵食秀。目前他正綿密的訓練一群燕魟,未來希望讓參觀的遊客,也能親自下水餵食。他說,餵食沙魚畢竟是特殊行業,存在不少的風險性,因此除了公司為他投保的高額意外險,他自己也加保一些;如要讓遊客親自餵沙魚,公司基於風險考量,恐怕不會同意。

如果你有興趣

台北海洋館的餵鯊秀,每天上午十一時演出;下午二時,則是餵食魟魚秀。海洋館地址:士林基河路一二八號。

【2003-04-28/聯合報/B3版/都會萬象】

沙魚特展揭幕 女子走道滑倒
展期六個月 主辦單位希望遊客了解沙魚對整體生態重要

【記者潘柏麟/車城報導】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與鯊共遊‧全家一起鯊(殺)時間」沙魚生態保育特展昨天揭幕,展期六個月,主辦單位希望遊客了解沙魚對整體生態重要;展出首日即有人在走道處滑倒,工作人員說,會馬上釘上防滑木條。

關懷生命協會祕書長釋傳法法師表示,台灣是世界上魚翅主要消費國,陳水扁總統和呂秀蓮副總統已承諾在國宴和私人宴會上不用魚翅,贊助展覽的野生動物救援組織,希望不要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口腹之慾,使沙魚絕滅。

屏東縣副縣長吳應文說,人類應用更寬廣的胸襟愛護其他生命,不能站在人類的本位思考問題。海生館長方力行希望從教育著手,讓遊客熱愛海洋生命。

開幕來賓講話時,突然傳出「碰」的一聲,有位女子在走道處滑倒,所幸無大礙,她說萬一是孕婦滑倒就糟糕了,工作人員說會馬上釘上防滑木條改善。

展場中有四粒孵化中的狗鮫卵,可看到透明卵鞘內的小沙魚,海生館技正蕭澤民說,狗鮫也是沙魚的一種。

展場內播出專門討論鯊魚生態的紀錄片「刀口下的掠食者」。以沙魚為主題的「阿寶與沙魚」卡通、電腦遊戲區與親子遊戲區,希望透過輕鬆的互動,讓兒童從小建立保育觀念。

【2003-05-08/聯合報/B2版/屏東縣新聞】

活體狗鮫卵鞘 亮相
沙魚展登場 遊客可清楚看到小狗鮫生長情形

【記者徐富癸/車城報導】
屏東縣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沙魚保育特展,除有外型奇特的天竺鮫科狗鮫,還有多顆正在孵化的活體卵鞘,不少遊客從透明卵鞘可見小狗鮫的生長,感覺很新奇。

國際保育團體野生救援組織、海生館等單位,在海生館舉行國際沙魚生態保育全球巡迴首展,預計展出半年,讓國人了解沙魚生態。

海生館在展場秀出珍貴的沙魚圖片,介紹沙魚生態的紀錄片「刀口下的掠食者」,保育觀念向下扎根,還設計以沙魚為主題的「阿寶與沙魚」卡通、電腦遊戲區與親子遊戲區,不少家長帶著小朋友一起玩,現場笑聲不斷。

最引起遊客注意的是沙魚展示水缸,內有屬沙魚類的天竺鮫狗鮫,兩條身上有黑色條紋的狗鮫多靜止不動,因遊客多未見過,感覺很新鮮,海生館BOT廠商海景公司也提供多顆狗鮫卵鞘,清晰可見小狗鮫在裡面不斷鑽動,十分有趣。

海景表示,狗鮫又稱狗鯊,成魚身長約1公尺,台灣西南部的砂礫灘海底及東北角沿海常見,母狗鮫每次可產下10餘顆外型呈豆莢狀的卵鞘,孵化期約3至5個月,館內養殖的狗鮫最近又產下多顆卵鞘,近日可公開展出。

【2003-05-29/聯合晚報/19版/南台灣】

落網槌頭鯊產子 尾存活
懷有身孕誤闖三仙台定置網 提早產下卅多尾後母鯊死亡 幼鯊送海洋生物中心搶救

【記者田俊雄/成功報導】
一尾誤闖三仙台定置網的雌槌頭鯊,前天提早產下卅多尾幼鯊,經緊急轉送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昨天僅剩四尾存活,研究中心仍努力搶救。

三仙台定置網業者吳文欽說,不慎闖入定置網的雌鯊,體重約一百五十至一百七十公斤。漁民出海收網時,未發現牠「有孕在身」,直到起網後緩緩將牠拉上漁船,僅見腹部陣陣縮動,所有幼鯊卻魚貫鑽出。

漁民目睹雌鯊產子經過,當場感到驚訝。漁民說,雌鯊可能自知被捕獲後,將難逃人類宰殺的噩運,不忍幼鯊隨牠斷送生命,因而提早產子,產後沒多久便氣絕死亡,與船上活蹦蹦的幼鯊成明顯對比。

漁民不但為之動容,立刻將幼鯊集中在裝有海水的方型塑膠桶,最後開船回到新港漁港,雌鯊被送至漁市場拍賣;幼鯊則轉送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搶救,並且希望將來作為養殖實驗用途。

助理研究員何源興說,研究中心接手搶救重擔後,立即將幼鯊全部移置育苗室大水池觀察。由於從海上運送到陸上過程,因水桶的海水缺氧,造成廿多隻死亡,截至昨天僅剩四尾存活。

槌頭鯊又稱「紅肉ㄚ髻鮫」,頭部兩側向外突出,眼長在突出部的頂端,屬胎生魚類,每胎產十五至卅一尾。常出現在溫、熱帶大洋的中表層海域,以軟、硬骨魚類、頭足類及甲殼類等底棲生物為食。

他表示,槌頭鯊通常每公斤可喊到一百多元,比一般鯊魚每公斤六十多元的行情還要好,常被製成魚漿、魚丸或鯊魚醃,各鰭部位可作魚翅,被視為食用魚,在水族館也被當做觀賞魚,利用度相當高。

【2003-05-31/聯合報/B1版/台東焦點】

野生大尾虎鮫 進駐海生館

【記者徐富癸/車城報導】
一漁民月前在屏東縣東港海域發現一尾不知名的魚類,送到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飼養,工作人員查閱相關資料,查出是國內少見的大尾虎鮫,最近放入台灣水域館的水缸,不少遊客是首次看見,感覺相當新奇。

海生館BOT廠商海景公司指出,今年八月一名漁民在東港海域發現一尾不知名的海洋生物,送到館內飼養,工作人員翻閱相關資料,查出是外型有虎斑的大尾虎鮫,經觀察一段時間,最近放入台灣水域館的水缸裡,活動力驚人。

海景人員表示,大尾虎鮫的體型呈延長而圓柱形,體側有明顯隆脊,主要分佈印度到西太平洋卅度間的沿海,經常棲息在珊瑚礁區或附近海域,最大體長可達三點五公尺,因行動緩慢不甚游動,主要覓食腹足動物、兩枚貝、蝦子或小魚,最近飼養一切正常

【2003-10-03/聯合報/B4版/高屏東綜合新聞】

鼬鮫幼鯊 自投漁網

【記者鄭毅/清水報導】
台中港籍「載福享號」漁船,昨日在台灣海峽捕到一尾罕見的鼬鮫鯊幼魚,因幼鯊落網時極力掙扎,胸部三處被漁網刮傷,通霄西濱海洋生態園區獲知後,派人以專車趕到,花了五千元購回,園區總經理張玉成表示,待幼鯊傷口痊癒後,將送回大海。

載福享號船長許福祥說,昨天在台灣海峽下網作業,起網時發現一尾從未見過的鯊魚,由於活動力極強,在網中一直試圖脫困,且魚尾十分有力,一名船員被鯊魚尾巴掃中,立即一片通紅,返航前先以電話連絡通霄西濱海洋生態園區,詢問是否有意收購。

西濱海洋生態園區總經理張玉成立即派人以專車趕往梧棲漁港等候載福享號歸來,經過魚類圖鑑比對,確定是尾鼬鮫鯊,身長一百廿五公分,重約兩千八百公克,還是尾小鯊。

張玉成表示,鼬鮫鯊是大型鯊魚,應可長到六至七公尺大,該園區將在幼鯊傷口痊癒後送回大海,讓牠回歸自然。

【2003-10-14/聯合報/B4版/中部綜合新聞】

保育團體抨擊:台灣漁船割鰭棄身
手法殘忍 加重沙魚滅絕危機 日前遭哥斯大黎加查獲重達30公噸魚翅 指證歷歷

【記者王淑瑛/報導】
野生救援組織(Wild Aid)、關懷生命協會及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等保育組織,昨天指責台灣遠洋漁船在國際海域對沙魚「割鰭棄身」,不僅手法殘忍,也加重沙魚滅絕危機;保育團體並發表「全球未登記報備的沙魚死亡案例」報告,以證明確有台灣漁船在海外進行「割鰭棄身」行為。

野生救援組織顧問蘇西.瓦茲(Susie Watts)強調,台灣只是他們要求禁止「割鰭棄身」行為的其中一站,這項行為並非單單針對台灣而來,不過,她認為,台灣在這個議題上的地位非常特殊,台灣既消費魚翅,也有龐大船隊在採捕沙魚,台灣不但進口,也出口相關產品,所以她們選擇台灣提出這樣的訴求。

根據野生救援組織提出的報告,台灣籍遠洋漁船幾乎全面佔據了全球魚翅市場供應來源。台灣船隊在其他國家海域大量捕撈沙魚,卻只取用佔沙魚體積2%的背鰭,而將其他部分魚身丟回海中,任其自生自滅。保育團體認為,這種「割鰭棄身」方式,讓每年有超過上百萬隻沙魚因此喪生海中。

報告中並指出,日前有200艘以上的台籍遠洋漁船隊以哥斯大黎加為基地,在當地海域大量獵捕沙魚,並趁著黑夜在當地私人港口卸貨,結果被哥國警方查獲重達30公噸的魚翅。

蘇西指出,由於沙魚一直是哥國當地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台灣漁船大量「割鰭棄身」,濫捕沙魚的行為,已引起哥國漁民群起反彈;而這種「割鰭棄身」行為不只發生在哥斯大黎加,也發生在全球其他海域,例如在印尼巴里島上有一個「台灣城」,當地的台灣漁業公司就承認,確有這種「割鰭棄身」行為,且當地不只有交易,也掌控魚翅的價格。

野生救援組織認為,「割鰭棄身」會嚴重造成沙魚資源的浪費,如果這種位於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從海洋中消失,將會為整個海洋生態環境帶來不可預知的嚴重後果。

根據其所提出的報告,北大西洋的沙魚數量已大幅減少,自從1986年以來,ㄚ髻鮫類已減少89%、狐鮫類減少80%、大白鯊減少79%,在過去8到15年之間,所有鯊魚魚種中,除了一種鯊魚以外,其他魚種減少的數量都高達50%以上。

【2003-11-26/民生報/A4版/生活新聞】

海生館 首創觸摸沙魚活動
6尾迷你斑竹狗鮫放入觸摸池中 讓親子第一類接觸

【記者郭漢辰/屏東報導】
「好大膽!摸沙魚!」,國立海洋生物博物昨天首創觸摸沙魚活動,將6尾迷你「斑竹狗鮫」放入台灣海域池的觸摸池中,小朋友在又驚又喜中,完成生平第一次摸沙魚的「壯舉」,小朋友興奮地說沙魚皮滑滑的,真是相當刺激的第一類接觸。

想到沙魚大部分的人立即聯想到電影「大白鯊」吃人鯊的恐怖畫面,海生館BOT廠商海景公司指出,世界上約有380種沙魚,約27種會攻擊人類,12種可能會攻擊人類,大部分的沙魚都不會主動攻擊人,甚至有些沙魚還很溫馴。

海生館為了讓一般人能更了解沙魚,特別設計觸摸沙魚的活動,昨天將6隻迷你「斑竹狗鮫」放入台灣水域館的觸摸池中,現場有解說人員,協助遊客引導正確的觸摸方式,並做沙魚生態說明,上午高雄托兒所200多名小朋友前往觸摸池,手伸入池中,在尖叫聲中,近距離與沙魚進行體驗第一類接觸。

海景公司指出,「斑竹狗鮫」成鯊只有69 cm,小沙魚更迷你,因而可以放入觸摸池中,讓民眾接觸,這種沙魚牙齒並不尖銳,通常分佈於印度洋到西太平洋,屬於沿岸底棲性魚種。

海景公司表示,海生館是在最專業、最安全的環境中,讓一般人能放心的接觸沙魚,感觸沙魚身上粗糙如砂紙般的盾鱗,沙魚是在最妥善的照顧下與民眾接觸,現場除了有專人照顧外,更為沙魚「排班」,讓6隻沙魚輪流上場與好奇的民眾見面,這種無微不至的照顧,是海生館對生物秉持著「尊重生命」的宗旨。

【2003-12-13/民生報/CR2版/高屏新聞】

加拉巴哥群島與鯊共游
成群雙髻鮫在眼前游動 一幕幕海底景觀 除了驚嘆還是驚嘆

【記者張嘉倫/整理】
數十隻雙髻鮫輕輕緩緩在眼前游動、成群蝠魟就像海中戰鬥機從頭頂掠過、海鬣蜥爬下水面潛到海底吃著海藻、企鵝縮著脖子全身像飛梭般快速游過;而我,則是張大著眼睛,咬著氧氣管,看著這一幕幕精采、有趣的海底景觀,而且,只有在中美洲的加拉巴哥群島 (The Galapagos Island)的海中,才有這樣無與倫比的潛水經驗。

世界十大潛點之首

總喜歡找新鮮的海域潛水,由於自己從事木材生意,常常有機會到東南亞、大洋洲、中南美洲,為國內潛水團體開發出許多潛水旅遊路線。

對於世界潛水愛好者來說,位於中美洲厄瓜多爾的加拉巴哥群島,可列為世界十大潛點的首位;因為這個群島非常偏遠,距離厄瓜多爾首都還有1000公里,達爾文的進化論就是在這個偏遠的島群中推演出來的,陸上、海底的生態與世界其他地區迥然不同,再加上長期列入國家公園,讓加拉巴哥成為全球最著名的生態旅遊及潛水地點。

要開發潛水旅遊路線,我要花上一年的時間來蒐集資料及規畫、預訂行程,而且歐美遊客有計畫旅遊習慣,為了行程順利安排,一年前,我就包下了當地的帆船,在加拉巴哥群島的8天7夜,住在帆船上巡航各島,到適合的潛點就開著小氣艇找尋海壁下水,每天總要潛個3、4趟,非常過癮,真是潛水樂園。

在加拉巴哥海底與鯊共游的經驗,令我終生難忘:4、50隻的雙髻鮫就在不遠處,鮫影幢幢地緩慢游動,畢竟沙魚是有攻擊性的,一起下水的潛友們只好聚在一起、輕輕動作,在潛水嚮導的帶領下,有點緊張、有點驚嘆地看著碩大的雙髻鮫。突然間,黝黑的加拉巴哥鯊一下子竄到眼前不到一公尺處,一群蝠魟又像戰鬥機般從頭頂上閃過,除了驚嘆,還是驚嘆。

在加拉巴哥潛水,其實是很辛苦的,但是一想到海底的奇妙景色,還是強忍著一次次穿脫厚重防寒衣的辛苦,再下水一次。群島有三道洋流匯流,其中一道是從南極一路往北、極為冰冷的秘魯洋流,雖然加拉巴哥地處赤道,一旦碰上秘魯洋流,海水溫度會降到攝氏15度左右,我選擇在3月底去潛水,那時還是最溫暖的季節,出發前還特別訂做了5釐米厚的防寒衣,外加背心及帽套,所以穿脫極為吃力。

除了雙髻鮫、蝠魟外,在海底還看到許多加拉巴哥特有的生物,包括海鬣蜥、加拉巴哥企鵝等。海鬣蜥是可以潛到海中棲息的大蜥蜴,最大個體能到達150公分,非常善於游泳,會潛到海底吃藻類,常常爬上岸做日光浴,把在海裡吸入過多的鹽分從鼻腔的腺體排出,非常有趣。

嬌小企鵝好似飛梭

加拉巴哥企鵝也非常好玩。在全世界熱門潛水點中,幾乎看不到企鵝,因為企鵝幾乎都生活在溫、寒帶地區,但是加拉巴哥群島地處赤道,卻有企鵝,那是因為寒冷的秘魯寒流降低海水溫度。潛水時,常常可以看到嬌小的加拉巴哥企鵝,像是飛梭一般,快速地用翅膀潛水,在礁岩間追捕魚兒。

陸地上的生態也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例如,最著名的加拉巴哥陸龜,在島上受到嚴密的保護,只能在達爾文保育站的圍籬後方,看到重達一百多公斤的大陸龜。

搭著橡皮艇,順著島嶼沿岸的紅樹林,潟湖區的海水極為清澈,在小艇上就能看到一群群的黃金燕魟、正在交配的海龜,和外表極為滑稽的藍蹼鰹鳥,牠們那一對藍色的蹼,看來像是穿了蛙鞋,非常可愛。

幾次詢問同行的潛友們,若要選擇重遊的潛水地點,加拉巴哥群島總是第一個跳出來的答案,而我的心底也有著一個聲音:我會再回來(I Shall Return)!

【2003-12-22/民生報/D2版/地球旅行家】

海生館 可愛沙魚迎新年
台灣水域館展示迷你沙魚 還有會長鬍子的沙魚爺爺

【記者郭漢辰/屏東報導】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在新年元月以「可愛沙魚」為展示主題,昨天起推出一系列沙魚展示活動,不但有迷你沙魚,還有館內會長鬍子的「沙魚爺爺」,可做為寒假青少年生態教育最佳教材。

海生館昨天在台灣水域館的「群游缸」,展示一系列的可愛迷你沙魚,一般人認為沙魚血盆大口,嗜血個性,不過,很少人知道沙魚也有可愛迷你型的種類,海生館BOT廠商海景公司,元月起以突破傳統的方式,將沙魚一般不為人知的面貌公諸於世,讓大家對沙魚有更深一層的了解與認識。

海景公司指出,目前「群游缸」的沙魚名為「斑鬚鮫」,身體屬於扁平的底棲型沙魚,棲息在沙泥地及珊瑚礁區,平時不太喜歡移動,滿嘴的鬍鬚其實是肉垂及皮辮,主要是偽裝用,不過,千萬不要以為牠平時不太動,誤以為牠好欺負,因為斑鬚鮫被激怒時,可是會「抓狂」喔,若是被牠滿嘴的利牙咬到,可不是開玩笑的。

海景公司表示,遊客在元月底前到海生館,購買一張海生館門票,就贈送一張泡湯卷,共有3000張,送完為止,遊客不妨好好觀察斑鬚鮫滿嘴「鬍子」的可愛模樣,看看牠是不是很像一個滿嘴鬍子的老爺爺

【2004-01-03/民生報/CR2版/高屏新聞】

海生館可愛沙魚展
人鯊水中相撲 餵食鯊寶寶 還有觸摸活動

【記者郭漢辰/屏東報導】
春節期間想到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觀看人與鯊水中相撲、潛水人員餵食鯊寶寶嗎 海生館昨天起展出「可愛沙魚展 」,展示五花八門的沙魚,有豬鼻子沙魚、滿嘴鬍子沙魚以及愛搖頭的沙魚,潛水人員更與沙魚在水中拔河、相撲,進行有趣的生態互動秀,讓遊客重新改變對沙魚的觀感,原來沙魚是如此可愛。

想到沙魚,大部分人可能會聯想著名電影 「 大白鯊」,那滿嘴利牙的巨大吃人沙魚,至於想接近沙魚,可能就是要把將自己關進入堅固的鐵籠中,才能與沙魚近距離接觸,不過,下周四 (22日)就是大年初一,為了讓各地遊客過年能到海生館,與沙魚進行近距離又安全的第一類拉觸,海生館BOT廠商景公司從昨天起至6月30日,推出「可愛沙魚展」。

海生館BOT廠商海景公司指出,這次展出主要呈現沙魚可愛的一面,更強調台灣海洋學術界支持沙魚保育的決心,可愛沙魚特展由台灣水域館觸摸池的 「 摸摸鯊」開始,先與沙魚來個第三類接觸,再來經過由3尾三公尺長、100 多公斤重的鏽鬚鮫 (護士鯊 ),在頭上看守的沙魚隧道,出了隧道之後,接著映入眼簾的有豬鼻子沙魚 (斑紋異齒鮫 )、沙魚老爺爺 (斑鬚鮫 );後面還有愛搖頭的ㄚ髻鮫及各種的可愛沙魚等著與你見面。

可愛沙魚展的重頭戲在大洋池沙魚互動秀,每天上午10點、下午1點、下午4點30分期間,潛水人員會在深8公尺,總水量 100萬加崙的大洋池中,推出「 寶貝沙魚嬰兒車」,將裡頭的可愛沙魚寶寶抱出來與遊客見面。

海景公司指出,世界上約有380種沙魚,只有約27種會攻擊人類,,出現於台灣地區附近海域者約90種,大部分的沙魚都不會主動攻擊人,甚至有些沙魚還很溫馴、可愛,海生館為了讓一般人能更了解沙魚,順便導正人類千古以來對沙魚的誤解,特別設計觸摸沙魚的活動;有別於一般整人及膽識訓練遊戲,海生館是在最專業、最安全的環境中,讓一般人都能放心的接觸沙魚。

【2004-01-15/民生報/CR2版/高屏新聞】

到海生館 看可愛沙魚抱抱
一百多公斤的沙魚被工作人員摟在懷裡 像隻寵物小狗

【記者溫筆良/恆春報導】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昨天起舉辦「可愛沙魚展」,有餵沙魚秀、認識沙魚生態,一百多公斤的沙魚被工作人員抱在懷裡,像隻寵物小狗般,可愛有趣。

餵鯊魚秀吸引遊客目光,工作人員潛入大洋池中,把三十公分長名叫「斑紋異齒鮫」的沙魚抱在懷裡餵食,鯊兒很快把魚兒吞進肚裡,馬上游開,沒多久又游回來向工作人員要魚吃,不給牠,還會緊跟不捨,令人發噱。

海生館的工作人員李偉誠接著潛入護士鯊水池中,與三隻各一百多公斤重、三公尺長的的沙魚玩耍,護士鯊是有名愛睡覺的大魚,一天睡上十八個小時也不嫌多。李偉誠抱著睡夢中的護士鯊,沙魚不甘被侵擾,拼命往洞裡擠,把頭埋進海沙中照睡不誤,有時惹得沙魚發火游開,沒多久又沈入水中睡大覺。

海生館企劃部經理李瑞宸說,台灣沿海有九十餘種沙魚,大部份是不會攻擊人的可愛沙魚,多數民眾少有機會面對面認識。海生館辦沙魚展,提供知性之旅。

【2004-01-15/聯合報/B3版/高屏澎生活圈】

小鳥鯊貪玩 迷路落魚網
出生才一周 背鰭被割傷 漁民帶回療傷 海洋公園決收購 來日優游海洋館

【記者李光濱/花蓮報導】
花蓮漁民昨天在花蓮港外海以拖網捕魚時,意外撈獲一尾罕見的小鳥鯊,背鰭受傷的小鳥鯊被漁民帶回港區療傷,花蓮海洋公園決定向漁民收購,放養在海洋生態館展出,當作生態教育活教材。

花蓮區漁會總幹事王銘章說,漁民捕獲的這尾小鳥鯊重兩公斤,長六十公分,從體型研判出生只約一周,鳥鯊通常在外海出沒,母鯊要生產時才會游到近海待產,剛出生的小鳥鯊會跟在母鯊身邊。

這尾出生不久的小鳥鯊,可能是一時貪玩,才會游離母鯊在大海中迷失方向滯留近海,被漁民用拖網與剝皮魚一起撈起,小鳥鯊除背鰭被漁網割傷外,身體情況良好。

區漁會推廣股長李凱明表示,學名「鼯鮫」的鳥鯊,以獵取海鳥而得名,鳥鯊是卵胎生,通常在春季交配,懷孕期長達十二至十三個月,每次生產十至八十二尾。

李凱明表示,鳥鯊獵取鳥類聞名,獵食時會浮上海面,有如小島般,待鳥類棲息時再翻身以迅雷不及掩耳速度張嘴獵食。鳥鯊不挑嘴,什麼都吃,硬骨魚類、沙魚、魟、龍蝦、螃蟹,甚至陸上動物屍體、龜、海蛇,都是牠的美食。

王銘章指出,根據資料,鳥鯊出生時體長五十一至七十二公分,出生第一年迅速增大一倍,之後每年成長廿公分。八至十歲才算成鯊,體長可達三公尺以上。鳥鯊曾有攻擊潛水伕、滑水遊客及海上泳客的記錄,因此他特別提醒民眾,若海域中有鳥鯊出沒,最好敬而遠之。

【2004-06-17/聯合報/B1版/花蓮焦點】

煙仔鯊未管制捕撈
將列管的大白鯊 台灣年捕獲量不到十尾

【記者汪文豪/台北報導】
宜蘭南方澳漁民盛傳國際瀕臨絕種動植物貿易保護公約大會(CITES)將於十月締約國大會中,決議明年全面禁捕鯨鯊(即豆腐鯊)及管制捕撈大白鯊,農委會漁業署對此澄清,CITES所稱的大白鯊,與南方澳漁民所稱的煙仔鯊不同,政府也不會改變對捕捉鯨鯊採取總量管制的做法。

漁業署指出,南方澳漁民所稱的大白鯊為煙仔鯊,中文名叫灰鯖鮫,學名為Isurus oxyrinchus;CITES明年將管制捕撈的大白鯊學名則為Carcha don carcharias,此鯊非彼鯊,完全不同。

漁業署表示,專家學者統計,CITES列管的大白鯊每年在台灣的捕獲量不到十尾,也不是主要漁獲種類,如果實施管制,對南方澳漁民生計的影響非常小。

漁業署說,鯨鯊在上屆CITES大會中,已決議列入附錄二保育物種,附錄二的保育物種可以適度捕捉利用,在國際貿易上需檢附產地證明才能進出口;漁業署去年七月公告到今年底為止,全台鯨鯊的捕獲量不能超過一百廿尾,漁民捕獲鯨鯊必須通報,迄今全台已捕獲九十四尾。

漁業署表示,經多方瞭解及求證後,本屆CITES會議僅針對各國利用鯨鯊的情況進行討論,並不會變更總量管制的措施。

【2004-09-17/聯合報/A10版/綜合】

深海鮫魚料理 竹崎吃得到

【記者朱惠如/竹崎報導】
嘉義縣竹崎鄉一家餐廳業者推出以深海鮫魚烹調的料理,昨天特別運來一尾長度近兩公尺的灰鯖鮫現場宰殺,吸引饕客圍觀。

和珍餐廳昨天自宜蘭運回的灰鯖鮫(又稱馬加鯊),重達238公斤,長度約兩公尺,滿口利齒,面貌凶惡,令人望而生畏。餐廳負責人林慶昌表示,鮫魚亦即沙魚,國人以魚翅料理為主,歐美國家則提煉深海鮫魚油、軟骨素等健康食品,因營養價值高,深受民眾喜愛。

他說,深海鮫魚從頭到尾都可食用,這次與廚師花了不少時間研發料理,總計10道菜7000元,也可單點,喜歡品嘗深海鮫魚美味料理,可打預約電話(05)2792222。

【2004-09-22/聯合報/B2版/嘉義縣市新聞】

大白鯊 嚴格管制 不禁止交易
放寬小鬚鯨貿易要求遭封殺 日本揚言繼續推動擴大捕鯨

【編譯馮克芸/綜合曼谷十二日外電報導】
華盛頓公約曼谷會議十二日通過管制大白鯊交易的提案,封殺日本有關放寬小鬚鯨貿易的要求,且核准多項取締非洲象牙非法買賣的具體措施。

華盛頓公約曼谷會議接受澳洲及馬達加斯加的請求,將大白鯊列入該公約附錄二,也就是「嚴格管制但不禁止交易」的保護等級,未來想要出口大白鯊各部位的國家必須讓華盛頓公約相信,此種貿易不會危害大白鯊的數量。

目前無論是商業漁民或休閒漁業都捕撈大白鯊,取得大白鯊身上珍貴的咽喉牙齒,而大白鯊的魚鰭就跟俗稱魚翅的其他沙魚鰭一樣,是煲湯的食材,需求量極高。

全球大白鯊的數量不明,但許多科學家說,現有資料顯示大白鯊數量正在減少。這種鯊常大批出沒美國加州、澳洲及南非外海,且是繼姥鯊(象鮫)及鯨鯊之後,第三種受到嚴格交易管制的鯊。

曼谷會議十二日另一項備受矚目的決議是以五十五票贊成、六十七票反對、十四票棄權的投票結果,封殺日本所提放寬鯨類產品貿易的提案。日本指此為西方國家的「文化帝國主義」,且誓言將繼續推動擴大捕鯨。

日本原提議將三種小鬚鯨從華盛頓公約「最瀕臨危險之動物」名單降列為「較瀕臨危險之動物」,公約對前者的國際貿易設禁,但允許後者交易。

日本代表小松正之在華盛頓公約投票否決日本提議後告訴路透:「西方國家試圖將其單方面的標準強加在我們之上,我對這種文化帝國主義深感遺憾。」小松還表示,日本將在未來會議中繼續提案要求降列小鬚鯨的保護等級。

此外,參加曼谷會議的多數代表通過多項旨在消除非洲象牙非法交易的措施,未來非洲各國執法單位將與國際刑警組織、各國海關人員以及運送走私象牙的航空公司連線,加強查緝非法象牙交易。

【2004-10-13/聯合報/A14版/國際】

院慶
中研院50歲 逾萬人參觀
兩百幅老照片說從前 吸引駐足 深海生物展 大排長龍

【記者孟祥傑/台北報導】
中央研究院昨天慶祝南港院區創院五十周年,參觀民眾逾萬人,七千分導覽摺頁上午就發完;「時光憶廊」五十年老照片展與動物所深海生物展的人氣最旺。

中研院長李遠哲昨天上午在行政大樓前以敲鑼方式揭開院慶序幕,並和小朋友一同種下樹苗,象徵學術永久傳承。

昨天一早就有十幾輛從中南部開上來的遊覽車,九點一到,民眾湧入大門擠向服務台,索取導覽摺頁。許多家長帶著小朋友拿著學習護照,每到一站聽完解說就蓋一格章,蓋滿十格章後,就跑到服務台換領紀念品。

中研院除安排賴明詔、曾志朗兩位副院長舉辦科普演講,及老院士李亦園講古外,各研究所也展出難得一見的標本、儀器,供民眾參觀與實際操作,物理所在一樓舉辦的趣味物理展實驗比賽、植物所在水生植物生態實驗池邊安排的認識水生植物導覽,都吸引大批民眾駐足圍觀,正好飛來一隻罕見的蒼鷺,引起不少小朋友尖叫。

動物所一口氣推出深海生物展、溼地三劍客展、樁象展,展出數百種標本,包括長達五點七公尺的「海龍王」皇帶魚、七種台灣學者發現的新種←←魚、頭大身體小的鼠尾鱈、原始鯊類擬鰻鮫、尖吻鯊、可吞下比自己體型還大獵物的巨口魚,因都是動物所首度公開展示的珍藏,參觀人潮大排長龍。

「時光憶廊」展出兩百多幅中研院南港院區創院五十年來的珍貴老照片,包括中研院第一代單身宿舍、第一部吉普車,及南京北極閣氣象台等。

中研院並將十八日至廿二日定為「院慶周」,推出一系列全球環境變遷的科普演講,希望喚起大眾對整體生態環境的重視。

【2004-10-17/聯合報/A6版/綜合】

804公斤 又捕獲大口鯊
列全球第30隻 頻出現在東部海域 專家展開調查

【記者田俊雄/花蓮報導】
東部地震頻傳,截至今天為止,東部海域接連捕獲四尾稀有的大口鯊,其中今天捕獲的更重達804公斤,經登錄在美國沙魚協會,確認為全世界正式紀錄第30隻,引起海洋生物學者重視。

此外,花蓮縣新城鄉七星潭定置漁場,今天也捕獲一尾2000公斤重豆腐鯊,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助理教授莊守正獲悉後,下午將率員趕往花蓮,為鯨鯊進行衛星標識放流,追蹤鯨鯊洄游路徑、族群棲息等海洋生態調查。

莊守正說,國內最早鯨鯊衛星標識放流計畫是在2003年台東縣三仙台放流,之後在蘇澳放流兩隻;這次因漁業署對捕獲數量管制縮小,因此花蓮這次放流計畫相當重要,籲請漁民若捕獲有衛星標識的鯨鯊,請立即野放。

花蓮區漁會總幹事王銘章說,花蓮以往鮮少有捕獲大口鯊的紀錄,但因近日花蓮地震頻繁,從上月29日至昨天為止共捕獲三尾,今天上午再捕獲一尾。前三隻分別重達630、680 及689公斤,今天捕獲804公斤是最大尾。

台灣大學生態演化研究所博士班學生李柏鋒表示,花蓮接連捕獲大口鯊,近日花蓮地震頻繁,海中地震波可能影響漁群生態,值得觀察及探討。

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執行「鯨鯊保育漁獲通報暨總數量管制措施」中,從今年初起,首度將巨口鯊、大白鯊和象鮫三項大型鯊魚列入數量管制,只要漁民捕獲,一律得向漁業署通報,以具體掌握漁獲生態資源概況。

【2005-05-05/聯合晚報/14版/綜合新聞】

東部海域 捕獲稀有大口鯊
上月底至今接連抓三隻 中研院決買下研究生態演化 並調查是否與地震有關

【記者田俊雄/花蓮報導】
東部海域接連捕獲三尾稀有的大口鯊,昨天向漁業署通報後,立即引起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人員重視,決定買下研究生態演化;並調查近日在東部海域出沒,是否與地震有關。

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表示,政府執行「鯨鯊保育漁獲通報暨總數量管制措施」中,從今年初起,首度將巨口鯊、大白鯊和象鮫三項大型沙魚列入數量管制;只要漁民捕獲,一律得向漁業署通報,以具體掌握漁獲生態資源概況。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邵廣昭表示,花蓮捕獲的大口鯊,昨登錄在美國沙魚協會,並確認為全世界正式記錄第29隻。由於大口鯊捕獲數量極少,國際海洋生物學生對其生態及習性所知不多,已委請漁會緊急僱車將牠送往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處理。

台灣大學生態演化研究所博士班學生李柏鋒表示,據美方統計資料顯示,這隻大口鯊極可能是體長最長、體重最重,保存狀況最好的。最近大口鯊在東部海域出沒,是否與東部地震頻傳有關?未來值得深入觀察、探討。

宜蘭縣籍58歲漁民戴武男說,昨天清晨2時許,他駕駛利德一號漁船在花蓮縣豐濱鄉東部海域捕魚,在行經石梯外海收網後,發現捕獲一隻近700公斤的母鯊;只看見沙魚的嘴巴張得很大,是他討海40多年來頭一次捕獲。

戴武男在收完網具後,於上午10時許抵達花蓮港,將沙魚吊上岸邊等候拍賣。花蓮區漁會總幹事王銘章獲悉後前往察看,一眼就認出是「大口鯊」,又稱為「巨口鯊」。經丈量頭圍1.34公尺,體長5.42公尺、尾鰭長1.62公尺,全長7.04公尺,重689公斤。

王銘章表示,花蓮以往鮮少有捕獲大口鯊的紀錄,也是花蓮海域相當罕見的鯊魚。近日地震頻繁,從上月29日至昨天為止,總共捕獲三隻,前兩隻分別為630公斤和680公斤,昨天捕獲是最大尾,上午隨即向漁業署通報。

巨口鯊科是鼠鯊目的一科,只有一種巨口鯊Megamouth Shark,是新發現的一個品種,分布在溫帶、亞熱帶海域。這種沙魚頭大嘴大,細牙成鬚狀,和姥鯊科及鯨鯊科的沙魚一樣,以過濾浮游生物為食物。雖然尾很長,但和長尾鯊科不同,上半葉上翹得不厲害。

【2005-05-05/聯合報/C4版/宜花東綜合新聞】

花蓮再捕巨口鯊 世界捕獲最大尾
確認為世界記錄第30隻 重804公斤 另捕獲2200公斤豆腐鯊 將植入衛星標識後放流

【記者田俊雄/花蓮報導】
花蓮縣新城鄉七星潭外海及定置漁場,昨再度捕獲數量稀少的巨口鯊和鯨鯊。海洋大學助理教授莊守正趕來為鯨鯊植入衛星標識後放流,將追蹤牠的洄游路徑、棲息等生態。

勝吉一號漁船昨在七星潭外海,捕獲為804公斤,登錄在美國沙魚協會,經確認為全世界正式記錄第30隻。體長及尾鰭5﹒7公尺,為目前世界捕獲最大尾,引起海洋生物學者重視。

農委會漁業署鑑於捕獲鯨鯊的體型及數量逐年變小,從今年初起,鯨鯊數量由近年80多隻降至65隻。同時首度將巨口鯊、大白鯊和象鮫三項大型沙魚列入數量管制;只要漁民捕獲,一律得向漁業署通報,具體掌握台灣鯨鯊漁獲生態資源概況。

花蓮區漁會總幹事王銘章昨天說,近日花蓮地震頻繁,短短不到幾天,就接連抓了四隻。日前被捕的分別是630、680、689公斤。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邵廣昭研究室學生李柏鋒表示,花蓮接連捕獲大口鯊,正巧花蓮地震頻繁;地震波是否影響海中漁群生態,目前雖無具體學術資料可查考,但這種現象值得觀察及探討。研究室買回兩隻製作標本,採取DNA及寄生蟲供學術研究。

另一隻重2200多公斤的豆腐鯊,昨天清晨5時,闖入新城鄉東昌定置漁場。業者向漁業署通報後,台灣海洋大學助理教授莊守正獲悉,下午立即趕抵花蓮,執行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委託「鯨鯊衛星標識放流計畫」。

莊守正說,衛星發報器與背鰭相距10公尺,當鯨鯊浮在表層水面覓食,後方浮標衛星發報器會浮出水面;當浮標正面電源正負極接點乾了,衛星發報器自動通電並發出訊號,衛星便能追蹤其洄游方位,電源可持續一年多。

莊守正表示,國內最早鯨鯊衛星標識放流計畫是在2001年宜蘭縣東澳標識放流三隻,台東縣三仙台放流一隻,昨天是第五隻。根據過去追蹤記錄現,最遠游到琉球,也有往南台灣方向游進,可判別春夏、秋冬涸游路徑方向不同。由於今年捕獲數量管制縮小,因此花蓮這次放流計畫相當重要,籲請漁民若捕獲衛星標識鯨鯊,請立即放流。

【2005-05-06/聯合報/C4版/宜花東綜合新聞】

花蓮 再捕3500公斤象鮫
大批觀鯊人潮湧入 漁會人員驚奇連連:再來大白鯊 就全到位了

【記者劉明岩/花蓮報導】
花蓮漁港昨天再捕獲一隻約3500公斤的象鮫。這是花蓮漁港多年來,首度捕獲象鮫,讓漁會人員驚奇連連,更湧來大批觀鯊人潮。

目前鯊類中,除了鯨鯊、巨口鯊及象鮫(俗稱象鯊)三種濾食性鯊魚必須向漁業署通報外,另有食人鮫 (俗稱大白鯊)也須通報;花蓮區漁會推廣股長李凱明打趣說,如果再來大白鯊,就全部到位了。

花蓮縣政府農業局長杜麗華昨天到漁港了解,對於漁民連連捕獲必須通報的鯊類,也感到驚奇。

漁業課長林侑志指出,儘管有人懷疑與地震有關,但他認為,因今年的天氣一直持續不好,日照不足,造成蜉蝣生物流失;而最近天氣轉好,日照充足,適合蜉蝣生物大量繁殖,像鯨鯊等濾食性魚類,見機不可失,隨著洋流而來,才誤觸漁網。

花蓮區漁會泓泉捌號漁船昨天凌晨在花蓮縣鹽寮外海網捕曼波魚時,捕獲一隻不知名的大沙魚,即將牠拖回花蓮漁港,並通報區漁會;經漁會人員比對圖鑑後,確認是隻公象鯊,立即向漁業署通報。

花蓮七星潭海域定置漁場,不久前才網獲多隻鯨鯊;另本月4日、5日更分別有漁民網獲兩隻罕見巨口鯊。昨再拖回這隻象鯊的消息傳出後,漁港即湧來大批觀鯊人潮;尤其牠的頭如象,令民眾稱奇不已。

由於這隻象鯊的體積龐大,漁港吊車無法負荷,只得另請大型吊車,將牠從水中吊起。經過丈量,全長達8.92公尺,重達3500公斤。

漁民指出,這隻象鯊是以20多萬元賣出。其中最值錢的是象鯊尾鰭,可以製成魚翅珍品的「天九翅」,幾乎占了這條象鯊的一半價值。

花蓮區漁會總幹事王銘章說,象鮫俗名象鯊,台灣東北部海域偶而可以捕獲;年初,東部地區才捕獲一隻6000公斤的象鯊。牠們常棲息在沿岸及近海海域,以背鰭發出巨聲,與鯨鯊都是以濾食海水中的蜉蝣生物為食;平均每小時可吞下超過兩萬公噸海水,體長可達12.3公尺,在鯊類中,體型僅次於鯨鯊。

【2005-05-07/聯合報/C4版/宜花東綜合新聞】

清水服務區 摸得到海洋生物
「觸摸池」十種生物任你摸 小朋友又怕又愛

【記者楊昌林/清水報導】
中二高清水服務區今年新設一座「觸摸池」,小池裡飼養斑竹狗鮫、饅頭蟹、陽墜足、海參、海膽等海洋生物,提供旅客觸摸,每天都吸引許多小朋友。

清水服務區去年一月啟用後,為吸引旅客上門,設置沙魚館,在大型透明魚缸裡飼養巨鯊,民眾接踵而至,平時每天旅客約2萬人,假日則增加至8萬人,清水區的旅客總人數因此位居全台第一。

服務區主任陳春安表示,因保育團體反對他們在魚缸飼養沙魚,因此將沙魚館改為海洋生態館,展示燕魚等魚類,仍很受民眾歡迎。

清水區今年推出的噱頭,是在小池裡飼養斑竹狗鮫、饅頭蟹、陽墜足、海參、海膽等10種海洋生物,任由旅客伸手觸摸。小朋友好奇心重,是「觸摸池」的主顧,他們圍著池子,小心翼翼的用手去摸,露出既怕又愛的表情,不時傳出笑聲,整個服務區的氣氛活潑起來。

暑假期間,服務區並請來菲律賓樂團,星期一到星期六晚上7時30分起,在戶外星光下演唱,也吸引不少旅客。

【2005-07-06/聯合報/C2版/台中縣新聞】

沙魚館 重現清水服務區
應觀眾要求重啟放入1公尺伯爵鯊、巴掌大斑竹狗鮫

【記者楊昌林/清水報導】
「哇!好大的沙魚哦!」中二高清水服務區昨天在大型透明魚缸裡,置入21尾體型不一活生生的沙魚,吸引大批好奇民眾圍觀,許多小朋友站在魚缸前久久不肯離去。

清水服務區前年1月啟用,由高雄南仁湖集團取得經營權,為吸引客人上門,特地在區內設置沙魚館,在大型透明魚缸裡飼養多尾巨鯊,賞鯊民眾接踵而至,平時每天旅客2萬人,假日暴增至8萬人。後來因保育團體一再抗議,清水服務區將沙魚館改為海洋生態館,展示燕魚等一般魚類,遊客人數逐漸下滑,大不如前。

服務區主任陳春安表示,他們是應客人要求,決定重啟沙魚館,昨天上午置入6尾長約一公尺的伯爵鯊,及15尾僅成人手掌般大的斑竹狗鮫,供客人觀賞。

服務區為迎接這批水族新鄰居,特地舉辦「入厝」儀式,準備3道豐盛菜餚餵沙魚吃;另外還有沙魚造型的氣球,分送給與會民眾,索討者大排長龍,場面熱鬧。

許多家長帶著幼兒緊靠著魚缸一同賞魚,每當沙魚游近,馬上就會聽見小朋友們「哇!」的驚呼聲,此起彼落。近午,不少家長趕著回家,因幼兒不願離去,索性在服務區裡用餐,讓孩子們看個夠。

【2006-01-16/聯合報/C1版/中彰投焦點】

豐旌魚翅套餐只要1,490元
並有魚翅、鮑魚真空包 5,000元以上免費宅配

【謝鎰年】
【台北訊】吃魚翅、鮑魚一定很貴嗎?甫於日前開幕的豐旌魚翅推出平價美食魚翅套餐1,490元起,包含魚翅、鮑魚、龍蝦、脆鮫煲、鮭魚炒飯、沙拉等,即日起至月底九折優惠,除夕過年不打烊。此外,還全年供應魚翅、鮑魚真空包,購買5,000元以上免費宅配。

豐旌魚翅負責人劉桂銖表示,所有食材皆經過精挑細選,如澳洲鮑魚、澳洲龍蝦及智利鮑魚,經過熱凍處理空運來台,保留100%鮮美原味,經獨家秘方滷製,帶給老饕們原汁原味的享受。且所有食材均經過經濟部標檢局測試報告,讓消費者吃的安心。該店招牌魚翅是用高級蒸餾水來做獨特的水發以保持其排翅狀,在美味的同時兼保留完整養份及原味;魚翅湯頭則以老母雞、金華火腿、大骨、干貝等食材經長時間細火蒸、發、煨、燉而成,濃稠香郁的魚翅高湯搭配獨特紅醋,讓您讚不絕口。

豐旌魚翅有80餘座位,全家團圓或商務應酬皆適宜,電話(02)2567-7939號。

【2006-01-26/經濟日報/D3版/餐飲休旅】

小檔案
鯨鯊 個性溫和
雖是第二類保育動物 台灣常見沙魚煙料理

【記者張銘隆/報導】
鯨鮫生物分類雖分在軟骨魚綱、鬚鮫目、鯨鯊科以下,是「沙魚」的一種,但鬚鮫目以下的沙魚,絕大部分個性溫和,以底棲無脊椎生物、小型魚或濾食浮游動物為主,和行動迅速以獵食海魚甚至海生哺乳動物的掠食性沙魚幾乎完全不同。

鯨鯊以濾食浮游動為主,最大體型可以長到體長20公尺、體重40噸以上,在印太洋和大西洋溫熱帶海域都有,但覓食巡游以回歸線內海域為主。

台灣周圍海域也有鯨鯊巡游,東海岸和澎湖的定置網偶有捕獲小型幼體,早年漁民也曾鏢獲不少巨大的成體,在台灣,除了潛水同好會夢寐以求想在水中一睹鯨鯊真面目之外,絕大多數民眾只有從沙魚煙和餐盤中「認識」鯨鯊料理。

但是在國際野生動物貿易委員會(CITES),鯨鯊已被列入第二類保育動物,捕獲必須通報,並且控制捕獲數量,台灣由於普遍食用,已在國際保育界備受關注,並且可能影響我國的保育形像。

【2006-02-20/民生報/D1版/旅遊專刊】

菲律賓 尋找鯨鯊身影
獵影世界最大的魚 潛水攝影同好近期找到好去處

【記者張銘隆/報導】
獵影鯨鯊,眾裡尋牠千百度,回首那魚卻在不遠處。潛水攝影同好為了獵取「世界最大的魚」的溫柔身影,幾幾乎跑遍了海外各處出名的潛水旅遊區,還是不能拍到好作品;不過就在近期,同好卻在鄰近的菲律賓,找到了一處「遇見率百分百」的海域,有心的同好個個摩拳擦掌,準備再來一趟「水中SAFARI」。

海外潛水旅遊同好不時傳出有人在東南亞巧遇鯨鯊,但大多匆匆一瞥,不是沒有機會好好獵影,就是水質不佳,只能扼腕嘆息。也有人是「專案處理」帶足裝備,專程到西澳洲的伯斯,但是西澳號稱「百分百」的鯨鯊潛水,是用直升機登空尋找,再返港載客或通知巡航船追蹤,動輒十數萬元台幣旅費,不是一般潛水客容易負擔的。

經常在海外旅行中聽到國際同好流傳「菲律賓呂宋島東部有一處鯨鯊固定洄游的水道」,桃園珍珠海潛水教練陳鶯云,終於利用春節期間帶著幾名同好,專程探訪了一趟,結果是「所言不差」短短二日的潛水,每一次能遇見三尾以上,而且還沒到洄游旺季,也不是在最主要潛場,就已夠令人心醉。

陳鶯云指出,這處出名的鯨鯊潛場就是位於呂宋島東南外海的董索(Donsol),得由馬尼拉轉機到Legazpi地方,再轉乘交通船前往住宿的Ticao小島度假村。旅程第一、二天的漫長交通,原本讓幾個同好都感到幾分不耐,但是第二天下午的第一次潛水,潛水船才離開度假村不到20分鐘,還沒到達董索的主潛場,半途中就發現了二頭鯨鯊,雖然水質不清,但是接近到可以碰觸鯨鯊,而且深度不大,一路隨海流和大魚前進,半路上還有另一尾加入,廣角遠距的鏡頭雖不易取景,但近距特寫卻拍了個夠。

旅程第三天的三次潛水,整個潛水隊幾乎都和鯨鯊形影不離,原本對牠龐大體形的一點點畏懼感也全部消失,直到最後一支氣瓶,才在當地導潛建議下,轉到「蝠魟谷」去欣賞大蝠魟水中飛翔的優雅身影。

陳鶯云指出,傳聞中董索只是以鯨鯊出名,但到現場才知道當地的長尾鮫、蝠魟甚至曼波魚和雙髻鮫的出現率也極高。使得眾人對「菲律賓沒有大魚可看」的印象,完全改觀。

結果陳鶯云帶領的潛水隊連董索主潛場都沒到達,就已心滿意足,她指出,董索鯨鯊季從二月到五月,三月起水質會較清澈,而且Ticao度假村周近的珊瑚覆蓋率幾近百分之百,豐富的小生物,會讓喜歡微距攝影的同好也欣喜難禁,所以不管為了鯨鯊或只是單純的潛水度假,都是十分上算的新去處。董索鯨鯊潛水旅遊資訊,可洽詢陳鶯云(電話0935330035)或晨安潛水導遊 居同達(電話0932009088)。

【2006-02-20/民生報/D1版/旅遊專刊】

花蓮捕獲大鯨鯊 3500公斤重
龐然大物長7.35公尺 送往漁港時 差點壓垮卡車 為全台今年通報的第19隻

【記者劉明岩/花蓮報導】
花蓮縣豐濱鄉石梯漁港新亞洲定置漁場昨天上午捕獲一隻長7.35公尺、重達3500公斤的大鯨鯊,在運往花蓮漁港時,差點壓垮卡車,吸引不少民眾圍觀,昨天馬上以71萬多元賣出。

依農委會漁業署規定,目前鯊類中,除了鯨鯊(俗稱豆腐鯊)、巨口鯊及象鮫(俗稱象鯊)3種濾食性鯊魚,必須向漁業署通報外,另有食人鮫(俗稱大白鯊)也須通報。

其中,鯨鯊是海洋中最大魚類,農委會為確保鯨鯊生態,去年全台捕獲的限額是65隻,今年則遞減為60隻,花蓮石梯漁港昨天捕獲的這隻鯨鯊,是今年的第19隻,也是花蓮區漁會通報的第3隻,噸位則是最重。

這隻鯨鯊在游進定置漁場後,被捕捉上岸,漁場主人即動用卡車載往花蓮漁港,在長約80公里途中,因魚身伸出車斗三分之一,駕駛緩緩行駛,引來路人側目,在抵花蓮漁港時,才發現車斗木板被壓壞。

漁港人員經目視,認為這隻鯨鯊重量超過3000公斤,漁港電子磅秤稱無法負荷,最後才動用吊車,運往台灣水泥公司花蓮廠過磅,實際重量達3500公斤,全長7.35公尺。最後,這隻鯨鯊以每公斤205元賣出,總價71萬多元,如支解後到市面,價值超過150萬元。

花蓮區漁會總幹事王銘章說,東部海域因黑潮通過,海中生物豐富,常見鯨鯊前來覓食,是全台捕獲量最大的地區,近年來,漁民捕獲時,漁會除依規定通報外,去年更有3隻幼鯨鯊,分別送往美國喬治亞州海洋館及我國屏東海洋生物館飼養,為生態保育盡分心力。

【2006-04-05/聯合報/C4版/宜花東綜合新聞】

藍鯊軟骨日本青睞
與鮫精、葡萄籽名列養生前三位

【謝淑慧】
【台北訊】日本人以愛吃補出名,根據日本鯊魚軟骨普及協會調查,鯊魚軟骨、鮫精、葡萄籽名列養生前三位,其中更以藍鯊軟骨深獲青睞,在日本養生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但國內營養師則持有不同看法,認為鯊魚軟骨在特殊技術的冷凍粉碎加工對緩解關節痛或有助益,但是否防癌則確實存有爭議,仍有討論空間。

鯊魚骨架係由軟骨構成,比骨頭更輕、更有彈性,主要成分有多種黏多醣蛋白、水分、膠原及以鈣磷為主的礦物質灰,其中「軟骨素」是鯊魚軟骨粉中具生理作用主要成分之一,由黏多醣與胺基酸組成。

相關資訊可洽日本鯊魚軟骨普及協會台灣連絡處,電話(0800)532-200號。

【2006-09-10/經濟日報/B8版/商情資訊】

鯨鯊限捕30尾 比去年少一半
捕獲活體配合研究 最高可領174萬元獎勵金

【記者許正雄/東港報導】
農委會漁業署公布今年捕鯨鯊限量30尾,比去年的60尾足足減了一半,捕獲的鯨鯊全長不得小於4公尺,配額內如果捕獲活體鯨鯊,配合政府進行標識放流科學研究,還有獎勵金,最高一尾高達174萬元。

漁業署為配合世界保育及維護鯨鯊資源的永續利用,從前年開始每年都會公告限捕鯨鯊(即俗稱豆腐鯊)的數量作為管制,同時也規定稀有鯊魚漁獲的通報,前年第一年限捕75尾,去年減為60尾,今年再減為30尾。

實施期間,從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每艘漁船每航次作業所捕獲的鯨鯊以一尾為限,全長不得小於4公尺,捕獲後必須整尾運回,不得肢解、持分,且不得利用運搬船轉載,禁止捕撈後如果有誤捕,不論存活或已死亡,應全部放回海中,違反規定可依漁業法最重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15萬元以下罰金。

漁業署為配合提供科學研究,漁民如果在配額內捕獲鯨鯊活體,可領取25萬元(4公尺以上未滿5公尺)到174萬元(9公尺以上)不等的獎勵金;另漁民如果捕獲稀有鯊魚如食人鮫(即俗稱大白鯊)、象鮫、巨口鯊,也應通報漁業署。

【2007-01-09/聯合報/C2版/屏東縣新聞】

澄清湖海洋奇珍園
狗鯊寶寶破殼出

【記者胡宗鳳/鳥松報導】
澄清湖海洋奇珍園斑竹狗鯊傳出喜訊,母鯊4個月前產下7枚卵,其中兩枚前、昨兩天陸續有小狗鯊破卵而出,黑白相間的斑紋相當逗人喜愛,是難得一見的戶外教材。

斑竹狗鯊,又稱斑竹狗鮫,俗稱狗鯊,屬於小型鯊魚,生長在菲律賓一帶的太平洋海域,棲息在沙礫海底,屬於鯊魚中的鬚鯊科,肉食性,因身上的顏色一節黑、一節白,有如國畫中的美竹而得名。狗鯊身長不超過150公分,海洋奇珍園兩天來陸續破殼而出的兩隻小狗鯊,一出殼身長就約有15公分。

海洋奇珍園園長鄭江富說,卵生的斑竹狗鯊,一次下蛋大約3到5枚,園內的母狗鯊一口氣產下7枚卵,算是很少見;由於母狗鯊產卵後就不聞不問,任卵自行孵化,而且母鯊還會「大吃小」,吃掉剛孵出的小鯊,園方已將這隻在園內養了6年的母鯊運到小琉球太平洋海域放生。

目前水族箱裡僅剩7枚呈荷包蛋型的卵,以及兩隻破殼而出的小鯊;這兩隻小鯊魚在蛋殼下優游,不時地用頭頂著玻璃窗,張著大眼猛瞧窗外觀賞的遊客,模樣煞是可愛。

鄭江富說,園方將7枚狗鯊卵懸吊在水族箱裡,讓遊客經由半透明的外殼,觀察殼中的蛋黃及漸漸出現狗鯊胚胎的情形。

他說,狗鯊的胚胎由一臍帶連接在蛋黃上,由蛋黃輸送所需營養,經過一個月後,小狗鯊開始成型,再約3個月後,蛋黃會完全消失,此時小狗鯊就會自行咬破殼端,破殼而出,因此目前是觀察另5個鯊卵孵化最好時機。

【2007-08-25/聯合報/C1版/高縣.教育】

罕見 百尾「沙魚」撈上網

【記者許正雄/屏東縣報導】
「討海五十多年,從來都沒見過這種魚!」屏東縣老船長孔同興前天在高雄外海,捕撈到百餘尾不知名的魚,魚販搶購一空,但都不知道是什麼魚。國立海洋大學教授徐華遜查證,是沙魚的一種,名為「六鰓鯊」。

孔同興說,前天開著「萬來成貳號」漁船出海,原準備到北部海域捕撈「盲鰻」(又稱無目鰻),後來臨時決定開到高雄外海十幾海里處,就近放下鯖魚餌,看能捕撈到什麼魚。

「突然一群怪魚猛咬!」他看了一下魚線,發現魚餌已下降到海底約一千公尺處深海,共拉上近百尾很像「沙魚」的魚,最大的一尾重三百公斤,約四公尺長,因為船艙太小放不進去,只好切成三段。

國立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教授徐華遜從提供的相片檢視後,認定這是「灰六鰓鮫」,屬於六鰓鮫科的一種,俗名「六鰓鯊」。

他說,這種魚類棲息在大陸棚或島嶼棚斜坡外緣的近、外海底;主要以其它小型鮫類、硬骨魚類、甲殼類及烏賊等為食,一胎可產下廿二隻至一百零八尾幼沙。

【2007-09-18/聯合報/A6版/話題】

哥倆依偎取暖 小狗鯊 也怕冷

【記者胡宗鳳/鳥松報導】
澄清湖海洋奇珍園新生的5隻小狗鯊長大了!也離開了母狗鯊的懷抱;近來隨著氣溫降低,5「兄妹」於水族箱裡相依為伴、手足情深的模樣,讓遊客頻呼「好可愛哦!」

海洋奇珍園斑竹狗鯊去年8月傳出喜訊,母狗鯊懷孕4個月後產下7枚卵,破卵而出的小狗鯊共5隻,另兩枚卵成「空包彈」。「5兄妹」身上黑白相間的斑紋,將會隨著長大而逐漸淡化,現在是最討人喜歡的時候。

目前水族箱裡仍懸掛著呈荷包蛋型的卵殼,以及5隻小狗鯊;由於天氣漸冷,小狗鯊們不再優游在蛋殼下,反而躲在珊瑚礁或沙石堆,且兩隻或3隻地依偎在一起,頑皮時還會5隻都「疊」在一起,互相取暖。

斑竹狗鯊,又稱斑竹狗鮫,俗稱狗鯊,屬於小型鯊魚,生長在菲律賓一帶的太平洋海域,棲息在沙礫海底,屬於鯊魚中的鬚鯊科,肉食性,因身上的顏色一節黑、一節白,有如國畫中的美竹而得名。

狗鯊身長不超過150公分,海洋奇珍園破殼而出的小狗鯊,有兩隻卻是一出殼身長就約有15公分。出生約兩到三個月便可長至45公分。每年5月~10月是其繁殖期。

奇珍園園長鄭江富說,卵生的斑竹狗鯊,一次下蛋大約3到5枚,園內的母狗鯊一口氣產下7枚卵,算是很少見;由於母狗鯊產卵後就不聞不問,任卵自行孵化;母鯊還會「大吃小」,吃掉剛孵出的小鯊,園方已將這隻在園內養了6年的母鯊運到小琉球海域放生。

【2008-01-05/聯合報/C1版/高縣.教育】

1930公斤
超級大白鯊 25萬元賣出

【記者廖雅欣/宜蘭縣報導】
宜蘭縣蘇澳籍漁船「金盛發13號」,昨天凌晨在南澳外海捕獲一尾重達一千九百卅公斤的母大白鯊,這是廿年來蘇澳籍漁船捕獲最重的大白鯊,後來以廿五萬多元賣出。

「金盛發13號」漁船於前天深夜出港,在南澳外海作業;昨天凌晨一時許,起網發現捕獲一尾大白鯊,體長約五公尺。因大白鯊體積實在太大,漁民無法將牠拉至船上,今天上午才將牠拖進南方澳漁港,放在蘇澳區漁會魚市場拍賣時,吸引不少漁民圍觀。

「金盛發13號」漁船長游連財說,捕了四十多年魚,過去經常捕獲大白鯊,體重大都七百多公斤,從沒見過那麼大的「大白鯊」。

蘇澳區漁會總幹事林月英說,大白鯊學名「食人鮫」,廿年前曾有蘇澳籍漁船捕獲兩千五百公斤重的大白鯊,之後蘇澳鎮南方澳漁港就沒有再捕獲超大的「大白鯊」。

【2008-11-08/聯合報/A15版/社會】

新港沙魚好多
抓到大白鯊 長5公尺

【記者羅紹平/台東報導】
台東縣成功鎮新港漁港以捕旗魚聞名,最近幾天東海岸沙魚群出沒,成功鎮新港漁港有時一天就捕獲3、40尾沙魚,漁民林信德還抓到一尾長約5公尺、模樣兇惡的大白鯊。

連日新港漁港進港卸貨的漁船幾乎都有沙魚,新港漁民調侃說「新港現在是沙魚港」,漁民表示,最近抓到這麼多沙魚,顯示有沙魚群洄游東部海域,提醒釣客或戲水民眾要小心防鯊吻。

昨天下午新港漁港漁船卸下及擺在地上的沙魚就多達30幾尾,有Y髻鮫、白眼鮫、狐鮫、灰青鮫等,都是體型小的沙魚,其中以灰青鮫、狐鮫居多,漁民林信德捕獲的大白鯊最引人注目。

林信德說,他是在成功外海約20浬水域捕獲這尾大白鯊,「抓魚40幾年,第一次抓到這麼大尾的沙魚。」撈起時全船漁民都嚇了一大跳,這尾鯊體長約5公尺,重達1700多台斤,儘管滿嘴利牙已掉光,還是很嚇人。

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副教授莊守正說,大白鯊5公尺長的不算老;農委會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田姓研究員說,此時是沙魚出沒旺季。

【2009-02-19/聯合報/C2版/屏東台東綜合新聞】

水鯊肉質鬆 攻擊性強

【整理/羅紹平】
水鯊因背、腹部可見湛藍色紋路與斑點,英文學名為藍鯊,中文學名則為鋸鋒齒鮫,屬白眼鮫科。

藍鯊是全球散布最廣的鯊種,溫、熱帶海域均可見,有時也會出現在河水出海口,是全世界捕獲量最多的鯊種;台灣每年捕獲的鯊,藍鯊占九成。

藍鯊肉質鬆綿,俗稱水鯊,又因海產店、餐廳常以煙燻方式料理,又稱「煙仔鯊」。壽命約廿年,一胎可生八十隻小鯊,一出生就有四十公分長。

藍鯊有群聚性,生活在海面至水下三百五十公尺深海域,具有強烈攻擊性,威脅到水上活動安全;牠以沙丁、鮪魚、鯖魚、魷魚、軟絲為主食,甚至也會從水下迅速竄出,獵捕海鳥。

資料來源/海洋大學助理教授陳鴻鳴

【2009-06-01/聯合報/A8版/社會】

斑紋異齒鮫產卵 準備當媽

【記者宋耀光/車城報導】
屏東海生館兩年前引進的斑紋異齒鮫準備當媽媽了。館長王維賢說,斑紋異齒鮫產的卵鞘,形狀像精緻的錢包,有人形容它是「美人魚的錢包」。

王維賢說,斑紋異齒鮫是現存最古老的沙魚之一,在地球上出現已有2億年以上,因環境適應得很好,有「活化石」之稱。目前斑紋異齒鮫在海生館的古代海洋展示主題活化石區展出,上月共產下4枚形狀特殊的卵鞘。

斑紋異齒鮫的卵鞘大且具螺旋形卵殼,四角另具短鬚狀凸起。母魚會用口將卵鞘送至岩縫或洞穴中放置,以防敵害,充滿母愛的表現。王維賢說「待胚胎從卵黃囊中攝取足夠的養分後,鮫寶寶就會順利孵化。」

斑紋異齒鮫又稱虎頭鯊、貓鯊,分布在日本、韓國、台灣等西太平洋海域。

【2009-06-08/聯合報/B2版/屏東台東綜合新聞】

0 意見:

總網頁瀏覽量

About This Blog

Just About Sh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