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氏尖吻鯊現形 老漁民也稱奇

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怪鯊出現在南方澳魚市場

漁船捕獲十四尾 莊守正教授指是罕見的「歐氏尖吻鯊」

(記者林振安/蘇澳報導)

模樣似犀牛般的怪鯊,其實就是「歐氏尖吻鯊」,其尖牙利齒的樣子令人驚心不已。

蘇澳籍漁船「益昇六號」在捕捉俗稱「紅皮刀」的金眼鯛魚時,意外捕獲十四尾模樣奇特的「怪鯊」,吻部上方突出一隻角,模樣似犀牛般,漁民嘖嘖稱奇。經致力鯊魚生態研究的國立海洋大學教授莊守正查證後,證實這群怪鯊,就是罕見的「歐氏尖吻鯊」,屬於深海鯊魚的一種。

經營流刺網漁業的蘇澳籍漁船「益昇六號」是專門捕撈四、五百公尺水深的紅皮刀,船長陳燦坤說,出海三天,首日航抵老地方作業時,就意外捕獲五隻怪鯊魚,每尾體長約一點五至二公尺不等,重約一、二百公斤,雖沒看過,不過也捨不得丟,立即入倉冷凍,沒想到,第二、三天,又有斬獲,陸續抓了九尾,進場卸魚時,引起魚市場一陣騷動,漁民奔相走告,圍觀人潮比手畫腳,議論紛紜。

陳燦坤說,他從十六歲開始捕魚,如今以六十九歲了,從事漁業五十三年來,從來沒有看過長相這麼奇特的鯊魚,問了許多人,都沒人知道「怪鯊」的來歷。

致力於鯊魚生態研究的國立海洋大學教授莊守正獲悉後,立即加以查證,結果證實為屬深海鯊魚之一的「歐氏尖吻鯊」,由於這種鯊魚相當罕見,難怪連老漁民都不認得。

「歐氏尖吻鯊」在台灣海域十分少見,吻部上方的角,是軟的,長度超過吻部,肉質含水量比「水鯊」還高,魚皮皺皺的,因此,肉質口感,是否受消費者歡迎,尚有待商榷,不過,深海鯊的魚油經濟價值十分高,在利誘之下,是否匯造成漁民一窩蜂的捕捉,值得漁政單位關切。

莊守正指出,漁源枯竭,漁民不是網外海開拓新漁場,就是愈抓愈深,「歐氏尖吻鯊」就是一個例子,而各種怪魚出現的機率,也將隨著漁民愈抓愈深而陸續出現。

九十二年四月九日 台灣日報第十三版



歐氏尖吻鯊現形 老漁民也稱奇


「歐氏尖吻鯊」的嘴部上方長出一支角,並有滿口利齒,屬於罕見的深海鯊魚。

(記者江志雄/蘇澳報導)

宜蘭縣蘇澳籍漁船「益昇六號」捕獲十四尾長相奇特的怪鯊魚,牠的嘴部上方,像犀牛般長出一支角,並有滿口利齒,研究鯊魚生態的海洋大學教授莊守正昨天正時,這群怪鯊名叫「歐氏尖吻鯊」,屬於罕見的深海鯊魚。

專門捕撈紅皮刀的「益昇六號」漁船,最近駛往四、五百公尺深的海域作業時,陸續捕到身長兩公尺、每尾一百多公斤重的「怪鯊」,漁船昨返回南方澳卸貨時,大多數漁民都沒有見過這種鯊類,引起眾人議論紛紛。

許多老漁民聲稱,從年輕補鯊捕到老,從未看過長相如此奇特的鯊魚,漁民們七嘴八舌,就是沒人知道牠的來歷,捕獲的船員也不願透露在何處海域捕到「怪鯊」。

海大教授莊守正根據鯊魚特徵,查出「怪鯊」的真正身分是「歐氏尖吻鯊」,兩年前台東漁民曾經捕獲,由於十分罕見,國內相關研究資料並不多,可以確定的是,這類鯊魚生長在深海,因食物取得不易,繁殖力不高,不宜大量捕捉。

莊守正認為,台灣近海漁源因濫補而逐年枯竭,漁民不是網外海開拓新漁場,就是愈抓愈深,連長在深海的「歐氏尖吻鯊」都無法倖免,成為海洋生態的警訊。

深海鯊魚油有一定的經濟價值,有人擔心「歐氏尖吻鯊」在南方澳現身後,如果引起一窩蜂的捕捉熱潮,恐對這類深海鯊繁衍帶來負面影響。

九十二年四月九日 自由時報第十八版



妖魔鬼怪鯊 外型恐怖
罕見深海魚類

林美忠/蘇澳報導

南方澳益昇六號漁船捕獲十四尾「怪鯊」,八日運載進港引來眾人好奇圍觀爭睹,連老船長都說沒看過;海洋大學教授莊守正證實這種鯊魚的學名叫「歐氏尖吻鯊」,係罕見的深海魚類。

這十四尾怪鯊長度分別在一公尺半到兩公尺之間,重各約兩百公斤,其特徵是嘴部特別長,而且滿布利牙,外型相當恐怖,西洋的俗名是「妖魔鬼怪鯊」。

益昇六號漁船平日以捕撈生長在四、五百公尺深海的紅皮刀魚為主。漁船長陳燦坤表示,這回出海仍在老地方作業,第一天捕到五尾怪鯊,全船人看得目瞪口呆,捨不得丟掉予以冰存。第二、三天再捕獲九尾,於是將十四尾一齊載進港,賣不賣得出去另外一回事,至少可讓大家開個眼界。

莊守正教授指出,這種深海鯊魚叫「歐氏尖吻鯊」,相當罕見,台灣只兩年前在台東縣成功漁港有捕獲的紀錄,這類鯊魚大多生長在水深五百公尺以下的海域,深海覓食不易,能長到一、二百公斤,證明這些鯊魚的年紀都很大。

有關人士表示,歐氏尖吻鯊的出現,顯示本省漁船已有愈捕愈遠、愈深趨勢,如何在海洋生態與漁撈之間求得平衡點,值得各界重視。


勾起頭皮的歐氏尖吻鯊露出駭人的利牙,難怪被西洋人稱為「妖魔鬼怪鯊」。(林美忠攝)

九十二年四月九日 中國時報 第十二版

0 意見:

總網頁瀏覽量

About This Blog

Just About Shark